□ 文/劉世冬 李識金
如何破解小記者活動的新難題?
□ 文/劉世冬 李識金
《千山晚報》小記者團成立于1996年6月1日,如今已經舉辦了19年。新時期,面對新的形勢,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本文結合《千山晚報》多年來的實踐,探討地市級晚報如何破解小記者活動的新難題,挖掘小記者團的成長力。
千山晚報、小記者團、挖掘、成長力
《千山晚報》1996年6月1日起開始組織小記者團活動,活動每年寒暑假進行,活動范圍逐漸從所在城市拓展到國內和世界各地,活動內容也不外乎本地采風和外出旅游。2000年起,每屆的報名人數都突破1000人,參加《千山晚報》小記者團,成為遼寧鞍山城區16萬少年兒童的夢想,小記者團也成為了《千山晚報》的品牌活動之一。
在小記者團迅速成長的同時,來自社會和時代的挑戰也隨之增長,小記者團的成長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對此,《千山晚報》找出不同的突破口積極應對。
“黃金周”和職工帶薪休假制度,使家長對孩子在寒暑假期里的陪伴變成了可能。同時,他們深深認識到父母對子女成長的影響不可替代。在此基礎上,父母有意在寒暑假期休假,成為了許多家庭的新選擇。而選擇的結果基本統一,外出旅游和游樂場。這客觀上影響孩子參加小記者團等傳統活動的積極性。
解決策略:深挖本土主題
有父母陪伴的時光是旅游和玩樂,而小記者團活動采風是了解社會,這就是應對此問題所采取的策略。雖然走遍大江南北,但你真的了解你所在城市的社會、經濟、歷史和文化嗎。小記者團活動的主題設計開始傾向于深挖本土主題。圍繞故鄉鞍山組織的本土活動主題豐富多彩:湯崗子軍營里的綠色接觸、千山腳下的英語世界村、在鞍山驛里穿越五千年、我看鞍山新變化、保護母親河 美麗新鞍山……每年每屆,結合時代發展,主題各不相同。
為擴大本土主題活動的影響,小記者團本土活動主題紀念冊也開始新鮮出爐。紀念冊成為小記者寒暑假晚報專刊的延伸,成為了解故鄉鞍山的窗口,也成為了小記者們的珍藏和紀念。
各類社會培訓機構的出現,增加了鞍山少年兒童的假期選擇。社會上各類保姆式看護機構的繁榮,更方便了家長對孩子們的假期安排。假期里,孩子有人帶、有安全的地方學習,客觀上已經使小記者團存在的優勢喪失。
解決策略:提升專業能力
2008年起,《千山晚報》成立了千山晚報青少年活動中心,用以專門專業地開展小記者團活動,并在此基礎上拓展其它服務于小讀者的活動。從此,小記者團的組織者從兼職變成了全職,千山晚報青少年活動中心以團隊的合力,進行小記者團的組創和各類少年兒童團隊活動的創意與研發。高起點的創意活動脫離帶孩子和學習、培訓,甚至都放棄了教導孩子寫作和采訪,而是把孩子放在社會生活中,注重培養他們在玩樂和活動中處理人與人、與自然、與社會關系上,培養情商和情趣。
假日,學生們都去哪兒了?補習、培養愛好。當資本和商家看到了這個巨大商機后,一切可想而知。各級各類培訓機構強行通過父母拉走了離開學校的學生時,媒體的小記者團日常不痛不癢的活動如何開展?即使強行開展會有什么結果?
解決策略:進校園和課堂
我們對此嘗試了一下反其道而行之,你們拉走了課后的學生,那么,我們就直接進入課堂。2008年初,《千山晚報》小記者團第二課堂走進了鞍山市各初、小學校。在第二課堂里,整合了在小記者團寒假暑假里提綱挈領性的內容、喜聞樂見的形式,設計了豐富的小記者團第二課堂活動:和小記者團走天下、聽小記者說鞍山、金話筒課課練、讀報看社會、直播校園等不一而足。
直播校園,是小記者團在校園里“反客為主”的王牌活動,校園電視臺、廣播站也隨之應運而生。隨著視頻、音頻在校園里無死角的全方位覆蓋,小記者團在校園里,又得到了孩子們的追捧。到目前為止,千山晚報小記者團已經在鞍山城區19所主要學校開設第二課堂活動,16所學校的校園廣播、電視臺和校園報紙成為小記者團的實踐與活動基地,得到了許多學校的熱烈歡迎。而此舉,作為小記者團品牌身邊化和小記者活動日常化的有效嘗試,取得了預期效果。
當你問一個小記者有什么業余愛好時,能得到啥樣的回答?對,你猜對了,他們啥都會。音樂、舞蹈、繪畫、主持、朗誦不一而足,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辦學力量的強大,而藝能培訓又恰恰是媒體小記者團活動的最大弱項,沒有師資和無法滿足千差萬別的需要,但卻是社會和廣大學生家長急需的。
解決策略:藝能培訓雖然是媒體小記者團活動的弱項,但強大的組織能力和號召力卻是媒體的優勢所在。《千山晚報》把藝能培訓的產業鏈條倒過來,媒體做上游,就可實現統合全社會的各種培訓機構,進而把他們變為了小記者團活動的基地,為我所用。
《千山晚報》青少年活動中心建立以后,看到如今父母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培養孩子的才藝,卻沒有展示的空間。自2010年起,在每年的六一和新年,小記者團都組織全市規模的才藝展示活動,隨著參與人數的增加,才藝展示細化為歌舞大賽、書畫大賽、主持人大賽、迎春詩歌朗誦會等,每場每類比賽都有千余少年參加。每年參與活動近萬人次。多年來,學好本領,到小記者團組織的活動里亮相,成為了許多鞍山有才藝的少年兒童、家長乃至專業指導教師的共識。不斷推陳出新的小記者團活動,再次成為鞍山地區豐富青少年課余文化生活的首選。

□ 圖1 千山晚報小記者團的活動聚焦本土主題,圖為小記者參觀鞍山報業集團印務中心印刷廠,了解報紙的印刷過程。

□ 圖3 千山晚報小記者團的風貌:小記者在機場準備出發。

□ 圖2 千山晚報小記者團的活動聚焦本土主題,圖為小記者參觀遼寧科技大學,探尋大學實驗室的秘密。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社會生活發生新轉型。小記者團面對新的形勢、新的問題,需要不斷提升自我。同時,不斷發展的未來之路中,小記者團也將時刻面臨挑戰和問題。這些挑戰和問題,是時代發展帶來的、同業競爭帶來的、市場發展帶來的、也是自身成長帶來的。在多元挑戰中認識和發展自己,時刻保持《千山晚報》小記者團的領先性,《千山晚報》小記者團任重道遠。
解決策略:通過小記者團活動我們認識到,當下的小記者團正從為了擴大發行,服務讀者的初衷,不斷成長和壯大。目前的新常態下,不能因為傳統媒體的江河日下而隨之衰落,必須開拓出一條既能克服前進中的問題,又能獨立發展的創新之路。
首先,2014年以小記者團的名義成立了千山晚報文化藝術中心,引進英國皇家舞蹈學院的師資和人才,力爭在未來兩三年間建設一家中型城市里高端的舞蹈培訓基地。同時,還利用自身的影響力與當地著名的培訓機構聯辦學校,在培訓市場分杯羹。
其次,依托媒體獨有的公信力,立足深耕多年的少年兒童服務市場,借力曾經舉辦的活動中所建立的廣泛國際聯系,依據中型城市民生所需,開辦國際交換生、國際文化藝術交流等活動。
再次,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借助藝能展示活動成功經驗的互聯網轉化,成立全國性的青少年藝能展示平臺和網站,目的是吸引青少年及其家長,進而達到經營性目的。目前正處于戰略投資的洽談階段,不久就將上線運營。
傳統媒體的影響力越來越小,小記者團傳統活動也走下坡路的當今,通過具體實踐和成功探索,必將千山晚報小記者團這一媒體服務青少年活動品牌,如青少年一樣茁壯成長,走出自己的獨立和特色行情。
(作者單位:遼寧《千山晚報》社)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