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賈 華
《淮安日報》:堅持細水長流的“走轉改”實踐
□ 文/賈 華
“走轉改”作為中央宣傳主管部門力推的一項工作,已進行數年。如何確保這一工作不走樣、不放松?淮安日報社的做法是,以機制確保“走轉改”成為常態后依然能助力改進文風。
淮安日報 走轉改 改文風 機制
1.建立機制,堅持常態化。淮安日報社通過建立和完善機制,使“走轉改”活動做到常態化、長久化、長效化。主要做法是:
一是建立推進機制。明確“走轉改”是新聞媒體一項基礎性、持久性的工作,報社的年度新聞工作計劃、每月的新聞報道計劃、每周的新聞策劃,都對“走轉改”活動有安排有考核有檢查,確保活動有序推進。
二是建立激勵機制。優化記者編輯考核記分制度,突出質量考評,加大對“走轉改”稿件采寫、編輯的獎勵力度,凡是改文風進步大的稿件,在評分上給予傾斜;仍按老套路采寫和編輯的稿件,或“降分”或“推倒重來”。2014年1月10日,市領導開展春節慰問活動,記者原本是寫了一篇綜合消息,在總編和編輯的要求下,記者從中選擇出市委書記慰問京劇大師宋長榮的一段內容單獨成篇,改寫成700字的《紅娘“說戲”,書記“解題”》特寫,見報后市委書記認為此稿角度寫法可取。
三是建立評價機制。將“走轉改”的成果成效與考評考級、評獎評優掛鉤。建立交流研討制度,定期召開“走轉改”專題評議會,利用報社內部信息平臺評價“走轉改”活動的成效。鼓勵記者深入基層“接地氣”,改進文風寫好稿。
四是建立“聯系點”機制。每個記者建立的基層聯系點不少于4個,把掛職蹲點、定點調研和經常性溝通相結合,與基層和群眾保持“熱線”聯系。
五是《淮安日報》常年開設“走基層”系列專欄。從2013年到現在,先后開設了“走基層·社區人物志”“走基層·建設者”“走基層·尋找淮安非遺傳承人”“走進生態鄉鎮”“舐犢情深”等“走轉改”專欄和專版。其中“百姓相冊”“好人善舉”獲得省好新聞二等獎。從2013年到2014年10月份,《淮安日報》刊發“走轉改”稿件268篇(幅),刊發“百姓相冊”攝影專版75期。
2.規范運行,扎實改文風。
在“走轉改”活動中,淮安日報社把改進新聞報道的方式方法作為改進文風的重點,制定制度,落在實處。我們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理解和支持下,按照“短、實、新”的要求,積極探索精簡和改進會議報道,改進領導人活動的報道。主要做法為:一是多個會議發一篇綜合消息,可一次性綜合報道的不多次報道。二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人姓名,不出現在主標題上。三是市委書記、市長個人的一般性的工作與活動的照片不單獨刊發。四是市委常委分頭進行的同一主題活動,只刊發一篇綜合消息。五是每位市領導當日的一般活動只報道一條,如活動多可順延刊發。六是市領導給縣區或市直部門的指示批示不報道。七是要求寫短文寫精文,消息稿件1000字以內,通訊稿件2000字以內;主標題要求短而精,最多12個字。2014年以來,在ā1版刊發的稿件,都沒有突破這個要求。
1.用“淮安話”講好“淮安故事”。以“短、實、新”為標志的清新文風,對媒體改變“說話”方式和話語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文風說到底,不僅是文字技巧問題,最重要的是反映新聞工作者的思想作風、工作能力和精神狀態。“將筆觸對準基層,將鏡頭對準群眾,用腳板走出新聞”,是轉作風改文風的基本要求和態度。從2014年初開始,我們在“寸土寸金”的ā1版開辟了“淮安故事”專欄,平均每周刊發兩篇,每篇稿件700字之內,稿件要“有人”“有事”“有故事”。如《“五色瓜”》報道的是一位瓜農引進新品種西瓜,發展以采摘為主的體驗農業的故事;《鄉村來了“洋教師”》說的是兩位外教英語老師到鄉村小學教學的場景。
2.新春走基層,新聞報春來。2013年、2014年連續兩年春節期間,淮安日報社都以《新春走基層,新聞報春來》為主題,推出“新春走基層特別報道”。如2014年春節報道以“春天的故事”為主題詞,以“春歸”“春訊”“春勤”“春愿”“鬧春”等為選題。《夢想,海歸博士舉家來淮創業》《歷練,90后大學生擺攤賣春聯》《救護車上的第五個春節》《的哥的自豪》等報道,多角度、多側面的反映百姓的節日生活,報道節日堅守崗位的勞動者。

□ 《淮安日報》記者在基層采訪。
1.“百姓相冊”報道百姓生活。報紙已進入“讀圖時代”。在“走轉改”活動中,平面媒體怎樣彰顯“文字攝影并重”的特色?攝影報道怎樣改進文風?從2013年年初起,《淮安日報》推出每周一期的“百姓相冊”攝影專版。報道把握“平凡人生中國夢”這一主題,以“說說小人物、報道平凡事、彰顯真善美”為主旨,以“新興職業人群、特殊困難人群、傳統手藝人群”等三類人物為主要報道人群。記者通過采訪拍攝平民百姓的勞動、學習、生活的場景,反映他們為實現夢想立足自身,誠實勞動,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如《快遞員老徐》《月嫂朱阿姨》《護工萬大姐》《小汪求職記》《抗戰老兵》《40年后的合影》《葉長根和他的46把鑰匙》等。采訪過程中,記者要跟著采訪對象生活一天,有的要起五更、有的要睡半夜,還有的要跟上兩三天,才能完成一個題材的采訪拍攝。從2013年到2014年10月份,一年多的堅持,75期整版的“百姓相冊”,加大加重了平面媒體視覺表達的內涵,彰顯了黨報親民為民的優良傳統。
2.新聞攝影走進群眾。當前,是手機和相機普及的時代,可以說人人都是攝影記者。據統計,《淮安日報》的民生攝影報道,采用通訊員拍攝的照片占總數的70%以上。怎樣更好地發揮這些攝影通訊員的作用,把大家吸引和團結在一起,建立起一個攝影報道網絡,進一步做好黨報的民生攝影報道呢?報社推行了兩項措施:
一是舉辦攝影作品展覽,普及攝影知識,提升鑒賞水平,擴大社會影響。利用淮安日報社參與經營管理淮安國際攝影館的優勢,聯合多方舉辦專題攝影展。2014年以來,已先后舉辦了《“百姓相冊”攝影展》《中國首屆蔬菜攝影大賽獲獎作品展》《蘇北五市攝影聯展》《江蘇省僑聯攝影作品展》等展覽,平均兩個月一次,每次舉辦展覽前都在報紙上發布通告,來自市區和各縣區的參觀人數眾多。特別是《“百姓相冊”攝影展》為期一個月,淮安市有10所重點中學都組織學生參觀,并都將其作為一期作文的寫作內容。
二是舉辦免費專題攝影講座,結合平面媒體的特點和新聞攝影的要求,輔導培訓通訊員。開辦講座由三種人士組成,即外請專家、本報攝影記者、本地通訊員代表。2014年以來,《淮安日報》已舉辦11期免費攝影講座,每期都有一百多人參加。淮安日報社先后邀請了人民日報攝影部主任李舸講《回歸紀實攝影的樸素視覺》,江蘇省攝影家協會主席沈遙講《工業攝影》,臺灣資深攝影人吳景騰、王遠茂講《兩岸情緣,聚焦淮安》等。在講座過程中,講座人與聽講的影友和市民現場互動,交流切磋,氣氛祥和熱烈。
在“走轉改”活動中,報社把公益廣告的采訪制作也納入其中,更好地彰顯公益廣告的正確導向和本土特色。從2013年到2014年10月份,《淮安日報》刊發“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161次。在策劃“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選題時,主要做到三點:一是立足用身邊人和身邊事來反映主題,貼近群眾、貼近生活,使廣大讀者喜聞樂見。二是做到新聞引領、圖片為主體,體現新聞性。從新聞的角度選擇題材,用新聞圖片的方式創意公益廣告。三是公益廣告系列化、人物化、故事化。2014年以來,先后刊發了“新淮安人”系列、“勞模‘美’瞬間”系列、“身邊的文明行為”系列等公益廣告,得到了讀者的好評。
(作者是江蘇省淮安日報社副總編輯)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