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強 王潤典
美軍兩棲作戰新變化
————美國海軍陸戰隊作戰模式轉型
吳 強 王潤典

美國海軍陸戰隊傳統的作戰模式是使用機械化部隊實施陸空一體的正面攻防。但是,隨著戰場環境和作戰對象的變化,美國海軍陸戰隊發現以往的作戰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形式下兩棲遠征作戰的要求,為應對更加多樣化的戰場環境以及高度分散的作戰對手帶來的挑戰,美國海軍陸戰隊推出了一個作戰模式轉型方案。這個方案的實施,使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裝備、編制與戰術都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并將最終改變美軍兩棲作戰的面貌。目前,美國海軍陸戰隊已經宣布了一項用5年時間裁員2萬人的計劃,但同時表示這支武裝力量的總體戰力不會削弱,而作戰模式轉型可能就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在規模縮小的同時保持戰力的重要措施。
美國海軍陸戰隊組建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這支部隊參加了美國幾乎所有的戰爭。從本質上看,美國海軍陸戰隊是一支強大的正規作戰力量,目前總兵力超過20萬(近年內將逐漸下降到18萬左右),擁有4個師(其中有1個師為預備役師)和3個空中聯隊,舉世聞名的海豹突擊隊也隸屬于美國海軍陸戰隊。其他國家的海軍陸戰隊通常只是一個兵種,而美國海軍陸戰隊卻是一個獨立的軍種,且是惟一一種總統可以不經國會批準就運用的武裝力量。從具體的編制裝備來看,美國海軍陸戰隊能夠實施較大規模的陸海空一體的正規作戰,因此常作為美軍正規作戰的“急先鋒”投入戰場。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把海軍陸戰隊總兵力的一半以上部署到了波斯灣。戰爭打響以后,美國海軍陸戰隊首先進入科威特市,并一路攻入伊拉克。進入伊拉克以后,美國海軍陸戰隊擔負了大量的正面作戰任務。其中,第1陸戰師第5團作為先頭部隊向漢圖什機場推進的作戰行動就是典型的機械化正規作戰。該團3營冒著沙塵暴過后夾雜著冰雹的暴雨,擊退了趁機發起反擊的一支伊拉克機械化部隊,并殲滅了伊軍一個營。美國海軍陸戰隊采用陸空一體的正規作戰模式,成建制地消滅了伊軍的機械化營,具體方式是步兵與裝甲兵在空中力量的支援配合下,向敵人的正面與翼側發起猛烈攻擊。正是因為美國海軍陸戰隊強大的正規作戰能力,使得這支軍事力量在美國人心目中成為精銳部隊的典范,同時也是美國國家意志和實力的象征。但是,伊拉克戰爭的正規作戰結束以后,美國海軍陸戰隊漸漸感到,他們習以為常的作戰模式正在受到挑戰,因為在正規作戰以后長期的清剿行動與控制行動中,他們面臨的對手不再是伊拉克正規軍,而是一些以游擊戰為主要作戰模式的非正規作戰力量。用傳統作戰模式對付這些非正規作戰力量就如同“大炮打蚊子”,既浪費資源,又難以取得滿意的效果,于是美國海軍陸戰隊開始考慮改變作戰模式的問題。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一個狙擊小組

美國海豹突擊隊員實戰訓練
隨著伊拉克軍隊和塔利班正規武裝被打敗,美國海軍陸戰隊面臨的作戰對手與作戰環境開始發生了變化。在對付伊拉克反美武裝以及塔利班和基地組織殘余力量的行動中,美國海軍陸戰隊發現,傳統的大規模正規作戰已經無法有效打擊這些非正規對手。新的作戰對手不再像伊拉克軍隊那樣易于追蹤與控制,他們習慣在廣闊的空間以小分隊甚至單兵形勢采取行動。這些武裝人員就像影子一樣飄忽不定,甚至受到攻擊的美軍人員也不知道對手到底是誰。這些非正規作戰人員由于裝備簡單,而且與當地的民眾幾乎沒有什么差別,可以隨時發起攻擊,之后又迅速隱藏武器并消失在茫茫人海。對付這樣的對手,再強大的正規軍隊都會感到力不從心。因此,美軍認為必須改革海軍陸戰隊的作戰模式,使這支正規軍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更靈活的戰術和更自主的行動來抵消敵人的機動優勢。除了作戰對手的變化,多樣化的戰場環境也要求美國海軍陸戰隊改變作戰模式。由于新的對手擅長在廣大的地域內實施機動作戰,因此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上,美國海軍陸戰隊一個連需要控制的地域比以前一個營還要大得多,這就要求海軍陸戰隊的連以下分隊不論是通信距離、火力控制范圍還是機動能力都必須大為拓展。由于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作戰環境的多樣性,使美國海軍陸戰隊有時要在多個相互獨立的區域內作戰,或者同時在野外和城市環境與對手戰斗,因此新的作戰模式必須使海軍陸戰隊連以下單位具有更強的戰場環境適應能力。針對以上要求,美國海軍陸戰隊從2004年就開始了一項為期10年的作戰模式轉型計劃。

在阿富汗赫爾曼德省中部執行任務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員

正在執行任務的海豹突擊隊隊員
美國海軍陸戰隊作戰模式轉型從2004年開始,持續到2014年。這一轉型計劃包括了從班排到加強連的作戰模式轉型項目。為了提高班排的作戰能力,美國海軍陸戰隊提出了“分布式作戰”理念。“分布式作戰”作為一個為期2年的轉型項目,從2004年一直持續到2006年。“分布式作戰”著眼于班排作戰能力的強化以及指揮方式的轉型,使海軍陸戰隊小規模作戰單元能夠在更加廣大的戰場空間完成作戰任務,而且比實施非正規作戰的對手具有更強的戰場靈活性。在“分布式作戰”項目之后,美國海軍陸戰隊2007~2010年對連級作戰模式進行了改革。連級規模的新作戰模式被稱為“加強連作戰”。為了推進“加強連作戰”模式形成,美國海軍陸戰隊進行了大量的實驗,這些實驗涉及到編制、裝備、戰術、技術、保障與操作程序。雖然“分布式作戰”與“加強連作戰”已經使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分隊戰術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美軍仍然認為,這兩種戰術模式也只是“今天”的戰術,“明天”的戰術必須能夠應對更加多樣化的挑戰。美軍認為的未來戰術應該是“加強連作戰”與“海軍陸戰隊空地特遣隊作戰”相搭配的模式。為了深化轉型,美軍制訂了一項從2011年開始、為期4年的轉型計劃。根據該計劃,美軍2012年要搞清海軍陸戰隊空地特遣隊在后勤方面的不足,并且設法提高后勤保障能力,以使海軍陸戰隊空地特遣隊能夠更好地支持“加強連作戰”;2013年初步計劃評估指揮控制、偵察情報監視、火力和后勤方面的需求,并測試先前的項目;2014年計劃完成最后的任務,進一步評估需要加強的指揮控制、偵察情報監視、火力和后勤能力。
作戰模式轉型的主要目標是增強小分隊的作戰能力,為此美國海軍陸戰隊作戰發展司令部設想了加強連的編制模式。根據這個設想,海軍陸戰隊步槍連除了有3個作戰排和2個火力單元,還增加了火力突擊單元和司令部單元,這種新的編制能夠有效增強加強連的獨立作戰能力與指揮控制能力,使加強連不必依賴上級支援就能完成更加多樣化的任務。除了編制方面的強化,美國海軍陸戰隊還專門針對新的作戰環境與作戰對象發展了新戰術。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新戰術更加強調“機動作戰”,同時以小分隊在廣闊的戰場空間進行“分布式作戰”。但小分隊的“分布式作戰”必須圍繞同一目標進行,而不能各自為陣,因此美軍要求小分隊必須通過先進的通信系統進行密切的作戰協同。在更加廣闊的戰場空間實施作戰,要求連以下分隊必須依靠全球信息柵格的支持,進行網絡中心戰。為此,海軍陸戰隊戰爭實驗室開發了一種網絡化的“分布式戰術通信系統”,這種系統可提供分隊與上級指揮控制系統間的通信鏈接,以增強海軍陸戰隊的戰場感知能力并把傳感器與射手聯為一體。從目前公開的信息看,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分布式戰術通信系統”已經具備了實戰能力。除此之外,美國海軍陸戰隊還為小單位作戰開發了“下一代指揮控制系統”、連級作戰中心、移動戰術網絡和松下CFU-1終端。為了適應海軍陸戰隊作戰模式轉型的需求,美軍還為分隊作戰提供了戰斗機器人系統、無人飛行系統和地面無人支援保障系統,并力求通過這些裝備提升海軍陸戰隊小單位的獨立作戰能力。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全新作戰模式,要求各小分隊能夠在廣闊的戰場空間各自為戰,因此對于指揮控制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實施分散作戰必然要求各級指揮官減少對下級的控制,并把指揮控制權限盡可能下放,使分隊指揮官能夠在上級的總體作戰意圖指導下,自行進行作戰決策,以便于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

美國海軍陸戰隊裝備的MH-53
海軍陸戰隊作戰模式轉型完成以后,美軍的兩棲作戰面貌將大為改觀,應對非正規作戰挑戰的能力也將顯著增強。轉型后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連以下單位不僅戰場機動能力得到了提升,火力打擊、綜合保障、指揮控制以及自主協同的能力也將明顯增強。因此,轉型后的美國海軍陸戰隊能夠在城市和其他作戰環境中實施分散作戰,或者在充滿各種障礙、有非戰斗人員聚集、相對孤立的戰場環境下贏得戰斗。面對轉型后的“全新”陸戰隊,以游擊戰為主要模式的非正規作戰力量再想以快速分散的機動作戰來爭取主動將面臨更大的壓力。因此,轉型后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將成為進行非正規作戰的“高手”。雖然非正規作戰目前給美國海軍陸戰隊提出了現實挑戰,但美國認為擁有強大常規力量的作戰對手給海軍陸戰隊構成了“潛在”威脅。因此,美軍在增強海軍陸戰隊小規模作戰能力的同時,仍然沒有放松對于常規兩棲作戰能力的提升。最近,美國海軍陸戰隊就提出了應對中國“反介入作戰”的“達成并維持作戰”理念,將矛頭直指中國。從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部署來看,亞太地區已經成為這支武裝力量部署的新重點。由此可見,美國海軍陸戰隊并沒有因為非正規作戰的需要就變成了一支只能“小打小鬧”的武裝力量,而是一支同時具有強大的正規作戰與非正規作戰能力的“全能”軍事力量。
責任編輯:劉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