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燕
摘要:企業內部財務控制是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企業財務功能正常運作的制度保障。公司治理結構與企業的內部財務控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本文從公司治理與內部財務控制的關系出發,闡述了內部財務控制的基本內容,并論述了基于公司治理結構企業內部財務控制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公司治理 內部財務控制
企業是否具有持續生存和發展的能力,是判斷一個企業是否成功的重要參考指標。良好的企業治理在提高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的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公司治理結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作為公司制度的一個重要環節,良好的企業治理提高了公眾對于企業的信心,降低了投資的資本成本。企業內部財務控制是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企業財務功能正常運作的制度保障,在企業生存和發展過程中也起著重大作用。鑒于企業治理結構和內部財務控制的重要性,加之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化,基于公司治理結構的企業內部財務控制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
一、公司治理與內部財務控制的關系
要探求基于公司治理下的企業內部財務控制,首先要明確企業治理結構和企業內部財務控制的關系。公司治理結構與企業的內部財務控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公司治理結構是內部財務控制的前提,企業內部財務控制反作用于公司治理結構。具體來講,兩者之間的關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公司治理和企業內部財務控制的性質類似。公司治理和企業內部財務控制的源頭(即所指對象)是一致的,均涉及企業的風險控制。企業內部財務控制的幾項重要內容:籌資活動的控制、投資活動的控制、預算控制等,均要求企業應以健全制度為基礎、科學決策為核心、業務流程為重點、風險控制點為關鍵,集中資金管理為大前提,嚴格執行內控工作,以應對在財務流程中企業可能發生的所有損失的可能性,諸如由于授權審批制度執行不到位造成企業資產流失、企業運營資金被侵占、抽逃或遭受欺詐等。因而企業內部財務控制制度的根本出發點和源頭就是控制企業財務風險。公司治理是一個多方面的主體,公司治理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是面對責任、受托責任、對股東和其他人的資料披露,審計及控制機制。公司治理的負責人應該遵守各方面的原則。有效的公司治理應當包括以下原則:建立完善的組織結構、明確董事會的角色和責任、提倡正直及道德的行為、維護財務報告的誠信及外部審計的獨立性、及時披露信息和提高透明度、鼓勵建立內部審計部門、尊重股東權利、確認利益相關者合法權益、鼓勵提升業績、公平的薪酬和責任等。公司治理的這些原則實際上是從企業制度和人員權責利層面保障了企業的風險控制。因此,公司治理和企業內部財務控制的性質是類似的,均涉及企業的風險控制。
第二,公司治理與企業內部財務控制的目標類似。無論是公司治理還是企業內部的財務控制,其最終的目的均是保障企業各方面運營活動能夠順利進行,提升企業的價值,從而實現公司各個利益參與者收益的最大化。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則表明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尋找各種方法確保有效地制定戰略決策,管理潛在利益沖突的各方之間秩序的一種方式。同時,它在合理、合法、可持續的基礎上實現股東價值的最大化,并確保公平對待每一個利益相關者,即企業的客戶、員工、投資者、供應商、土地管理部門和社區等。因此,公司治理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各方利益相關者收益的最大化。而企業內部財務控制制度,通過對投資、籌資、預算等環節的控制,有效的保障了企業財務功能的正常運行,因而為實現各方利益最大化提供了基礎性的保障,并提供了堅實的推動力量。因此,公司治理與企業內部財務控制的目標是類似的,均為實現公司各個利益參與者收益的最大化。
第三,公司治理與企業內部財務控制方式相近。公司治理和企業內部財務控制均涉及制度控制和激勵原理。盡管從理論范疇上分析,公司治理屬于經濟學分支,更多的是從經濟上對公司的運營效果加以考量;而企業內部財務控制則更多的偏向于管理學,強調的是一種手段并通過該手段促進企業的正常高效運行。但是,兩者的本質措施有著高度的聯系性,公司的有效治理必然伴隨著相關制度的建立和落實以及激勵政策的保障,企業內部財務控制的有效性也需依靠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予以保障,并由相關的激勵政策來促使內部控制制度的持續實施。因此,公司治理與企業內部財務控制方式是相近的,均設計制度控制以及激勵政策的使用。
因此,總體而言,鑒于公司治理和企業內部財務控制的內在聯系性,企業管理者在實際的企業管理過程中應當意識到公司治理和企業內部財務控制的這種內在聯系性,并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和內外部環境因素,將公司治理與企業內部財務控制進行有機的整合,在財務控制薄弱環節加強公司治理的建設,從公司治理的角度出發,建立和完善我國公司的財務控制制度。
二、企業內部財務控制的基本內容
(一)企業資本結構控制
所謂資本結構,就是指企業所有者權益和債權人權益的比例關系,狹義地說,是指企業長期負債和企業權益資本的比例關系。實踐證明,企業的資本結構對于企業的治理結構乃至整個企業的正常運行均有重大的影響,并且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企業的資本結構也是不同的。因而,必須對企業資本結構進行控制,構建相關控制指標,保障企業財務活動的正常運行。
(二)企業資金活動控制
企業的資金活動涉及企業在具體的投資、融資等環節的所有活動。資金活動的正常運行對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資金活動即是企業經營活動的出發點,又是企業經營活動的最終歸宿和終點。因此,必須加強對企業資金活動的控制。為了更好地對企業資金活動進行控制,需要分類別的設置控制制度。其中,融資環節的控制主要包括:提出籌資方案階段的控制:主要是對籌資方案的可行性進行論證;籌資方案審批階段的控制:即企業選擇批準最優籌資方案的過程;制定籌資計劃階段控制:即企業制定可行的具體籌資計劃,科學規劃籌資活動,保證低成本、高效率籌資;實施籌資階段控制:即企業保證籌資活動正確、合法、有效進行而展開的一系列控制活動;籌資活動評價與責任追究階段控制:即企業保證籌集資金的正確有效使用,維護籌資信用等而進行的一系列控制活動。在投資階段的控制主要包括:提出投資方案階段的控制:主要是對投資方案的可行性進行論證;投資方案審批階段的控制:即企業選擇批準最優籌資方案的過程;實施投資方案及監督階段的控制:即企業保證投資活動正確、合法、有效進行而展開的一系列控制活動;投資資產收回或處置控制階段的控制:即企業確保投資資產的處理符合企業利益而進行的一系列控制活動。在資金運營階段的控制,主要包括審批、復核、記賬、對賬等控制。
(三)企業資產管理控制
企業的資產管理,主要包括各類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管理,對于企業資產管理的控制,不僅涉及企業的賬面價值大小,更關乎企業長期戰略的成敗。在企業進行資產管理工作的過程中,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控制:第一,存貨的控制,要求企業梳理存貨管理流程,所涉及的程序包括取得存貨、驗貨入庫、倉儲保管、領用發出、盤點清查、銷售處置等主要環節,以使風險得以有效控制;第二,固定資產的控制:要求企業建立完善制度,管控固定資產取得、資產運行維護及資產處置流程;第三,無形資產的控制:要求企業全面梳理無形資產的取得及隸屬關系,加強無形資產權益保護,防范侵權行為和法律風險。
(四)財務制度控制
企業內部財務控制的前提就是企業內部有一套完善的財務制度,財務制度的完善與否以及實施過程的實行情況的好壞是影響企業內部財務控制成敗的關鍵因素。因此,企業一定要建議一套完善的內部財務制度,以規范的形式將相關人員的權利、責任、義務規范下來,并且嚴格按照該制度實施獎懲等相關活動。從而在制度層面推進企業內部財務控制的實施。
三、企業內部財務控制具體路徑
(一)提高對財務戰略的重視程度
企業財務戰略以及相關的企業內部財務控制制度對于保障企業財務活動運行的穩定性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如此,企業財務戰略作為企業戰略的一個重要有機組成部分,對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更是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管理者必須提高對企業財務戰略的重視程度,具體的可行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為財務戰略的制定分配足夠的資源,為財務戰略的有效制定提供物質和硬件保障;第二,建立企業配套的財務支持政策,為財務戰略的有效制定提供制度保障;第三,注重專業財務人員的培養與引進,為財務戰略的有效制定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二)推行全面預算
全面預算是企業對一定期間經營活動、投資活動、財務活動等做出的預算安排。全面預算是一種全方位、全過程、全員參與編制與實施的預算管理模式,通過將企業的資金流實物流及信息流相整合,優化了企業的資源配置,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企業應在組織中健全全面預算的管理體制,包括:第一,設立預算管理委員會履行全面預算管理職責。其成員由企業負責人及內部部門相關負責人組成。預算管理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有:擬定預算目標和預算政策,制定預算管理的具體辦法和措施;組織編制、平衡預算草案;下達經批準的預算,協調解決預算編制和執行中的問題;考核預算執行情況,督促完成預算目標等;第二,明確全面預算管理工作機構。確立了全面預算的思想和制度以后,必須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全面預算執行機構來具體執行全面預算管理的相關工作。
(三)堅持授權審批控制原則
授權審批控制是企業內部財務控制的一個重要環節,一般地,企業內部授權審批控制制度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常規授權和特別授權控制。企業通過授權審批控制的方式,通過制度的形式明確了相關參與人員的權利、責任和義務,使得企業內部財務控制能夠更加有效的進行。在加強授權審批控制制度建設的過程中,要注重編制常規授權控制,讓各人員在日常經營活動中按照既定職責和程序進行授權審批。管理層嚴肅地履行審批職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企業應當規范用于重大業務或事項時特別授權的范圍、權限、程序和責任,嚴格控制特別授權。企業對于重大業務和事項,應當建立相應的集體決策制度,杜絕個人獨攬大權現象的發生。
(四)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
首先,企業要鼓勵建立內部審計部門。內部審計的目的有若干個,包括評價會計、運營及行政控制的可靠性、充分性及有效性;確保企業的內部控制能使交易得以迅速及正確的記錄,正確保護資產;確定公司是否遵循了法律法規及其自身制定的政策以及管理層是否采取了適當的步驟,來應對控制的不足。為了更好的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內部審計部門應該獨立于外部審計師,內部審計部門要和管理層進行必要的溝通,并具有從管理層獲得信息和解釋的權利。審計委員會應該具有監督內部審計范圍的權利和在管理層不在場的情況下了解內部審計職能的權利。為了提高內部審計部門的客觀性和業績,內部審計部門應該直接向董事會或者審計委員會負責。內部審計作用的有效發揮,將直接提升企業內部財務控制的有效性和規范性。
參考文獻:
[1]陳銘各.我國中小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問題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1(8).
[2]李善民,王彩萍.股權結構對我國上市公司治理影響研究述評[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2(6).
[3]閻達五,楊有紅.財務控制框架的構建[J].會計研究,2001(2).
[4]青木昌彥,錢穎一.轉軌經濟中的公司治理結構[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
[5]加耳布雷思(著),陶遠華等(譯).權力的分析[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6]伍中信.我國公司財務治理理論研究評述[J].財會通訊,2006(2).
(作者單位: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