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韜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以及現代科技的發展,被稱之為第三利潤的物流行業也逐漸崛起,國內很多物流企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和其他的現代企業相同,財務管理工作也屬于現代物流企業中的核心工作,它貫穿于現代物流企業內部管理工作的始終,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物流企業的經營與決策。本文結合筆者實際工作經驗,按照物流企業財務管理活動的先后順序,探討了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后反饋的財務管理系統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國有資產 評估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有企業必須適應市場化、國際化新形勢,以規范經營決策、資產保值增值、公平參與競爭、提高企業效率、增強企業活力、承擔社會責任為重點,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不僅是中央對國有企業的新要求,也是國有企業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當前,國有企業正在探索推進改革,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在此過程中,資產評估以其價值發現、價值判斷、價值管理專業功能,在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如何做好企業國有資產評估,提高資產評估質量,以便真實反映企業國有資產價值,發揮資產評估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的價值管理功能,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至關重要。
一、企業國有資產評估的法律依據
1991年11月16日國務院發布《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國務院令第91號),確立了我國國有資產評估管理的基本行為規范。該《辦法》對必須進行國有資產評估的情形、國有資產評估的范圍、項目管理和資產評估機構管理、評估程序、評估方法、法律責任等做出了規定,是我國第一個關于資產評估管理的行政法規,也是迄今為止我國法律效力最高的資產評估專門法規。1992年7月18日,原國家國有資產管理理局發布《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施行細則》(國資辦發[1992]36號),對《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做出了詳細的、具體的的解釋和補充。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政府對國有企業管理方式的不斷調整,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企業國有資產評估管理制度不斷完善。
2003年國務院設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以出資人的身份管理企業國有資產。2005年8月25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企業國有資產評估管理暫行辦法》(國資委令第12號,簡稱“暫行辦法”),為維護國有資產出資人合法權益、促進企業國有產權有序流轉、規范企業國有資產評估行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指導企業國有資產評估的主要法律依據。
二、企業國有資產評估的主要情形
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有各種各樣的經濟行為,那么什么行為應當進行資產評估,什么行為可以不進行資產評估?
《暫行辦法》規定,企業應當進行資產評估的經濟行為包括:(一)整體或者部分改建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二)以非貨幣資產對外投資;(三)合并、分立、破產、解散;(四)非上市公司國有股東股權比例變動;(五)產權轉讓;(六)資產轉讓、置換;(七)整體資產或者部分資產租賃給非國有單位;(八)以非貨幣資產償還債務;(九)資產涉訟;(十)收購非國有單位的資產;(十一)接受非國有單位以非貨幣資產出資;(十二)接受非國有單位以非貨幣資產抵債;(十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需要進行資產評估的事項。
同時,《暫行辦法》也規定,企業可以不進行資產評估的經濟行為有:(一)經各級人民政府或其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批準,對企業整體或者部分資產實施無償劃轉;(二)國有獨資企業與其下屬獨資企業(事業單位)之間或其下屬獨資企業(事業單位)之間的合并、資產(產權)置換和無償劃轉。
三、目前我國國有資產評估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國資產評估行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在法規體系、行業自身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為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缺乏一部統一完整的基本資產評估法律。我國資產評估行業已走過20余載春秋,資產評估法律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雖在2006年6月已成立資產評估法起草組,2012年2月資產評估法草案首次提請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2013年8月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第二次審議。但時至今日,資產評估法尚未形成,資產評估的法律地位得不到明確,資產評估機構和注冊資產評估師的權利、責任得不到法律的保護與約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評估行業的發展。
二是評估機構規模小,實力不強。從中國資產評估協會2014年4月22日公示的《2013年資產評估機構綜合評價前百家機構名單》看,綜合得分前百家機構中,年業務收入過億元的僅有6家;1億元以下,5000萬元以上的僅有4家;5000萬元以下,2000萬元以上的32家;2000萬元以下,1000萬元以上的58家。總體來看,雖然達到了《財政部關于推動評估機構做大做強做優的指導意見》(財企[2009]453號)提出的發展目標,但距離“滿足國內經濟發展需求、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社會公眾利益、參與國際競爭”的要求仍然有不少差距。
三是部分評估機構執業質量和執業水平低,風險防范意識薄弱。目前我國對資產評估機構、注冊資產評估師的監管主要依靠財政部及中國資產評估協會。部分評估機構和評估師由于受自身素質影響,內部質量控制制度不健全,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求數量輕質量,造成評估執業質量不高。在評估報告中出現數據累加錯誤、前后數據不一致、文字表達不完整等低級錯誤。更有甚者,為了某種利益驅動,風險防范意識薄弱,出具虛假或不合規的評估報告,嚴重扭曲資產價值。
四是執行資產評估規范存在偏差。資產評估規范是指導資產評估行業健康發展、約束評估人員執業行為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和制度的總稱,為評價評估工作提供客觀依據。在實際工作中,受評估師個人素質、對資產評估規范的理解差異、評估目的不同等因素的影響,在評估準則的應用、執行中存在偏差。
四、做好企業國有資產評估的主要措施
一是選好評估機構。評估機構(包括注冊資產評估師)執業水平的高低是決定評估質量的關鍵因素。只有評估機構建立起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配備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員,才能保證評估質量。企業可采用公開招標、邀請招標、競爭性談判、建立評估機構庫等多種方式,選擇具有較強執業實力、經驗豐富的中介機構,這是保證評估估質量的前提。
二是做好評估前的準備工作。評估前的準備工作包括委托方(產權持有單位)和評估機構(具有相應資質)兩方面的準備工作,是順利開展評估活動、保證評估質量的基礎。評估前,委托方和評估機構應進行充分的溝通,委托方向評估機構講明評估的目的、評估的范圍、評估基準日等,評估機構向委托方介紹資產評估的原則、雙方責任等。
三是認真審核評估項目。評估報告的審核包括評估機構的內部審核及委托方的審核,是提高評估質量的有力保障。評估機構應按照內部建立的質量控制體系,做好評估業務內部審核,保證評估業務質量。同時,委托方也應按照《企業國有資產評估項目備案工作指引》(國資發產權[2013]64號)要求,在評估項目備案前的審核工作。
四是做好國有資產評估項目備案工作。國有資產評估項目備案是保證評估質量的防線。按照《企業國有資產評估項目備案工作指引》關于資產評估項目備案時評估報告審核要點嚴格審核,確保評估質量。
五、資產評估結果的使用
《企業國有資產評估管理暫行辦法》規定“核準或備案的資產評估結果使用有效期為自評估基準日起1年”。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需在評估結果使用有效期內完成相應的經濟行為,實現資產評估的價值功能。
在國有企業全面深化改革的實際過程中,我們應當充分利用資產評估價值發現、價值判斷、價值管理的專業功能,做好資產評估,提高評估質量,積極服務于國有企業改革實踐,防止借改革之機,把國有資產變成謀取暴利的機會,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參考文獻:
[1]《資產評估》(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編,2013年全國注冊資產評估師考試用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企業國有資產評估管理操作指南》(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產權管理局編寫,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作者單位:中石油昆侖燃氣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