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姣
摘要:近年來,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關稅水平的不斷降低,國際間傾銷與反傾銷斗爭進入了白熱化階段,我國眾多出口產品頻頻遭受國外反傾銷訴訟。傾銷與反傾銷過程的較量,最終焦點都不可避免的落在了財務問題。對此,筆者作為應訴企業的一名財務人員,以歐盟對華日用陶瓷反傾銷——湖南華聯瓷業股份有限公司應訴案為例,從財務視角分析反傾銷案對企業的影響及企業在應對反傾銷中存在的問題,并重點研究企業對歐盟反傾銷案的財務對策。
關鍵詞:反傾銷案 影響 財務對策
一、歐盟對華日用陶瓷反傾銷案的分析
2012年2月16日,歐盟對原產于中國的陶瓷餐具和廚房用具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據歐盟進口商的統計數據,2011年歐盟從中國進口的陶瓷餐具和廚房用具總值約8億歐元(約合10.4億美元),據歐盟陶瓷工業協會統計,2011年,我國在歐盟餐具和廚具市場份額占比67%。歐盟立案后,全國涉案企業2000多家。筆者的工作單位湖南華聯瓷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聯股份)涉案金額達1206萬美元,排在全國涉案企業第二位。華聯股份被歐盟調查機關確定為強制應訴企業。作為華聯股份的一員,筆者親眼見證了此案的始末。
2012年7月,歐盟反傾銷調查工作人員赴醴陵市,就反傾銷對華聯股份展開全程封閉式實地調查。2012年11月歐盟做出初裁,華聯股份獲得單獨稅率26.8%,其他沒有參與配合調查或提交調查問卷不合格的企業稅率58.8%。2013年5月,歐盟宣布對華陶瓷反傾銷案正式作出終裁,歐盟對進口原產于我國的日用陶瓷征收為期5年的反傾銷稅,華聯股份作為抽樣調查企業獲得18.3%的單獨稅率,終裁反傾銷稅率為17.9%-36.1%。
二、歐盟對華日用陶瓷反傾銷案的影響
(一)收入及訂單大幅下降
從2013年5月起,歐盟采購商每進口100美元的陶瓷,要比原來多交17.9-36.1美元的關稅,這直接導致歐盟采購商的采購價格升高,歐盟從而減少在我國的采購,轉在其他新興市場下單。反傾銷案以來,歐洲市場很不景氣,華聯股份訂單相比同期下滑50%以上。這對于絕大部分依賴出口的華聯股份來說經營環境極為不利。僅2013年一季度出口收入就比去年同期下降48.20%。其中:歐洲市場下降更為明顯,降幅達67.81%。這對于歐洲市場占整個出口收入接近一半的華聯股份來說無疑是血上加霜。
(二)經營壓力不斷增大
歐盟發起反傾銷以來,歷經15個多月的時間,涉及面廣,程序復雜,工作環節多,時間跨度大,華聯股份單獨應訴的費用就高達450萬元。此外,訂單下降帶來的產量下降,導致單位固定成本不斷上升。因訂單的嚴重萎縮,企業出現停產、停窯現象,導致許多工人待崗在家。很多企業不得不被迫裁員,部分工人因此失業,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也造成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筆者所在的華聯股份,在2012-2013年期間停掉2條輥道窯,700多人待崗,為保證人員穩定,公司不得不為其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并繼續為其繳納社會保險。為此公司額外多支出每人每月1220元。這對于本身就微利的勞動密集的民營企業而言,經營環境可謂是懸崖勒馬。
(三)財務戰略嚴重受挫
由于受歐盟反傾銷影響,在連續經歷十幾年高速增長的華聯股份,2013年上半年的經營情況發生了改變,業績不如過去,經營指標出現下滑,嚴重影響2012年3月啟動的IPO計劃。在落實反饋階段,證監會撤回了華聯股份IPO材料,中止了對其審核。導致2013年上半年,華聯股份不得不暫時叫停IPO上市計劃,也為此損失了巨額的中介費用。
三、應訴反傾銷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非市場經濟地位是我國企業應訴反傾銷的絆腳石,但財務信息尤其是成本會計信息提供的不符合要求,是此次華聯股份被拒市場經濟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最終歐盟決定采用“替代國”巴西來計算日用陶瓷的傾銷幅度。總體來講,可歸為以下幾方面:
(一)不符合公允原則的交易
1.在此次反傾銷中,歐盟調查官員比較關注華聯股份的土地成本問題。華聯股份前身屬于集體經濟的鄉鎮企業,當時的土地取得是劃撥取得,后續股份制改革,大部分土地是以政府出讓方式取得的,沒有以招拍掛的方式取得,而這被歐盟認為未按公開拍賣的市場交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土地計價不符合公允價值,且沒有合理計入產品成本,這直接影響了華聯股份獲得市場經濟地位。
2.在核查各類能源(電、水、能源等)采購價格時,因華聯股份屬當地龍頭企業,天然氣用量較大,享受了天然氣價格優惠和補貼。而天然氣的供應商股權結構顯示有中石油背景,這被歐盟調查官員認為天然氣的采購未按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價格,不符合公允原則。成本和投入受到國家干預,因而拒絕采納成本信息。
(二)沒有對期間費用進行分攤
盡管華聯股份作為有著20年歷史的企業,已有一套較為成熟的成本考核體系。但對生產過程中消耗的大量自制半成品,平日并未做成本還原。因此無法在短期內按要求提供準確的涉案調查產品成本。而對于無法對象化的支出,主要包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這些于發生當期直接進入損益,在成本形態上沒作區分,更沒有按照國際反傾銷法計入到涉案產品成本中。而是在調查時被粗略的平均分配了。核查時,因無法合理解釋分配標準選擇的依據,從而導致期間費用的分配信息沒被歐盟采信。
(三)涉案產品成本舉證難
此次歐盟對華日用陶瓷反傾銷中,涉案產品只涉及到日用陶瓷個別產品,而日用陶瓷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其產品的品種、器型、花面、規格多達幾千上萬種,而實際成本核算方法下,讓企業無法按產品細類進行全面細致的成本分析。這讓華聯股份在面對產品成本舉證時,顯得較為困難。由于其沒有實行標準成本制度,其成本核算實際是借用了計算機的手工成本,缺失標準成本的計算和分析。大量基礎數據采集是人工歸集的,且數據之間的勾稽關系易混亂,加之成本費用分攤粗放,難以做到成本數據準確無誤。這樣核算的產品成本來應對反傾銷核查顯得力不從心。
(四)缺乏完善的會計信息檔案系統
目前,我國相當多的企業對會計信息檔案保管工作非常欠缺,無專人管理,更談不上建立分門別類的信息庫。而反傾銷案涉及面之廣,程序之復雜,環節之多,時間跨度之大,讓會計信息檔案管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在歷經20年的發展中,幾經架構變革、股權改制和廠址搬遷,會計信息檔案系統管理工作成了華聯股份的短板。導致在反傾銷調查階段,大量時間浪費在查找原始基礎資料上。
(五)環境成本被視為空氣
《WTO反傾銷協定》及《國際反傾銷法》明確規定:產品成本即包括生產成本,又包括環境成本,環境成本是指企業因改進其環境質量而增加的成本。此次歐盟反傾銷調查人員在核查時,完全按照國際環保標準執行。而日用陶瓷產業恰恰屬于“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產業。由于國人的環境成本意識淡化,包括華聯股份在內的日用陶瓷企業并沒有把環境污染成本計入產品成本。這樣未被量化到產品成本中的環境成本,讓調查機關因成本數據的不完整性而沒被采納。
(六)出口創匯政策誤導陶瓷企業
在出口創匯政策的大力宣傳下,今天的日用陶瓷企業用大量寶貴資源,消耗大量能源制成的“中國制造”,低價出口國際市場,企圖迅速占領國際市場。諸不知,靠走量換取可觀但不斷貶值的美元,從實質上而言,這已經是一種財富流失。2009-2011年,華聯股份出口比重高達70%以上,逐年遞漲的出口數據,也加快了國外對華的反傾銷步伐。
四、企業應對外國反傾銷的財務應對策略
(一)發揮產業集群優勢,降低生產交易成本
產業集群不是企業數量的簡單集中,而是構成完整產業鏈的各種綜合要素的有效集聚和整合,并發揮出集群效益,從而顯著地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筆者所在的醴陵日用陶瓷產業區,百萬人口的縣級城市,大大小小的陶瓷企業高達437家。而陶瓷產業集群集聚層次低。絕大部分企業是包羅萬象,采取“一條龍”生產模式。尤其制泥、制模、制釉、貼花都由內部自行解決,生產環節專業性不強,產業內部和企業內部缺少分工協作。中小企業本身規模有限,分散資金從事諸多環節,不僅沒有創造效益,反而造成重復建設、資源浪費,也降低了勞動生產率。建議政府牽頭、行業協會配合,在陶瓷產業面臨嚴峻考驗的今天,充分發揮產業集群優勢,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
(二)建立ERP成本管理模塊
目前,我國企業的成本核算水平較低,主要是因為沒有從發展戰略高度去認知。傳統成本核算系統適用于產品品種單一或品種類似且生產工藝過程基本相同的企業。面對品種繁多的日用陶瓷生產企業必須革故鼎新。建立基本于ERP管理的成本核算系統,在ERP系統里啟用成本管理模塊,對每一個產品分級建立BOM清單,從產品結構的最低層開始,依據BOM清單和工藝路線逐層核算,達到數據的精細化。這樣能反映產品的原始成本構成,利于成本還原,這也保證了企業在面臨突發反傾銷時快速、準確提供涉訴產品成本信息。
(三)期間費用的分攤
如前所述,反傾銷調查中的產品成本是基于完全成本法,即包括生產成本,又包括期間費用。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期間費用比重不斷升高,2009-2011年,華聯股份的期間費用率約28.5%。這么龐大的費用,必須會對產品的真實成本產生極大影響,進而影響到企業管理者對產品的定價。因此,在企業的不同產品之間合理分配三項費用不僅是應對反傾銷調查的需要,更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強化企業管理的內在需要。
(四)合理制定出口產品的價格
企業需要制定合理的出口產品價格,才能避免遭受國外傾銷指控。實踐中,可積極利用《WTO反傾銷協議》中的相關規定,即進口傾銷幅度不超過2%視為“可忽略不計”,在此條款上,結合完全生產成本數據,并收集、整理、綜合企業在產品出口數量、出口國別、國內售價、進口國別同類產品售價等方面的數據制定合理的產品出口價格。其次,在反傾銷導向下,確定恰當的出口數量和出貨進度,以避免產品在進口國市場短期內迅猛增長而引起傾銷調查。
(五)增加環境成本的核算
日用陶瓷屬于“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產業,其生產造成大量資源能源的浪費和嚴重的環境污染。自2006年開始,國家逐步下調陶瓷行業出口退稅率,同時限制陶瓷產業發展。可見其環境治理尤為重要。為此企業更應當科學量化環境成本(主要有污水處理費、環境污染治理費、環保設備支出等等),合理的將其分配到產品成本中,按照國際反傾銷法的標準核算,盡量避免來自國外的反傾銷訴訟。
參考文獻:
[1]陸珊.中國出口企業應訴反傾銷的成本核算問題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4(11).
[2]黃雪雁.反傾銷會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商業會計,2014(6).
[3]張春峰.反傾銷應對策略最佳路徑實例分析[J].對外經貿,2014(2).
[4]李美芳.基于反傾銷視角的出口企業財務預警系統構建[J].財會通訊,2014(7).
[5]宋曉琳,王楠.論美國對華反傾銷的財務分析與應對措施[J].柴達木開發研究,2013(2).
(作者單位:湖南華聯瓷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