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舊
每逢各種節日臨近,便至禮品季。這一波高潮熱至國慶圣誕元旦,至春節方至頂點,情人節元宵節尚有余波。中國人所有的物質利益、精神趣味、人倫關系、政商潛規則在此皆體現得淋漓盡致。
想搞懂當代中國人,只須搞懂兩字即可:一曰局,二曰禮。局是場合,禮是利益,無禮不成局,有局方獻禮。
這是一列全民參與的送禮大軍:男女老幼,概莫能免。中國人常說,禮品即人品。送父母,送親戚,送領導,送客戶。中國人最看重的人際關系、社會資源將在這一季被歸納集中、提煉升華,并最終以禮品形式呈現。
這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中國傳統的人倫、親族關系,通過一次次物物贈予—交換—回禮或凝聚,或離散;任何不相關的兩人,經由禮物交換,可同處一酒桌推杯換盞,亦可為同一目的齊心協力。
這也是一道漫長的產業鏈:中國人每年禮品上花錢多少?并沒有權威的統計數據,這是一個跨行業、錯綜復雜而又相對隱蔽的市場。
去醫院動手術,給主刀醫生塞個紅包;去駕校學車,要先給教練遞一條香煙;中國媒體的紅包或曰“車馬費”已登上國際頭條;幼兒園小班的孩子已經知道逢年過節要買份小禮物,要不女老師會心情不好一整年。
當然了,這也導致了一項富有中國特色的再分配制度:它保證有限的資源能向年長者、權威者、權貴者集中。
禮品當然也不會白給。禮品暗示了一套權利與義務的體系,收到禮物的一方不用說出來就知道:收取禮物在鞏固雙方關系的同時,意味著自己應當在將來某些時候作出回報。而中國式禮品在社會網絡中的流動構成一種非市場性交換,參與的雙方具備“有義務給予、有義務接受、有義務回報”的默認特點。
這就是中國式禮品的潛規則:禮品、贈品和宴請是為了交換和加深個人關系,培養一種相互依賴的網絡,而接受禮物的一方隨之產生一種人情上的“負債”,即俗稱“人情債”——光收取不回報會極大地損害你的社會聲譽,即所謂“貪有貪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