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珊 全泉
夢想、愛情、友誼……以這些元素為主題的青春電影在中國銀幕上走紅。2010年是肇始年,那一年“筷子兄弟”的微電影《老男孩》風靡網絡;接下來的2012年,著名作家九把刀自編自導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以7580萬的票房刷新了臺灣電影在內地票房的紀錄,此后該片席卷華語電影圈,可謂“拿獎拿到手軟”;2013年青春電影進入巔峰期,趙薇執導的處女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和陳可辛導演的作品《中國合伙人》分別以7.1901億和5.3936億的票房高居年度國產片票房榜的第二和第五位,郭敬明自編自導的《小時代1》(折紙時代)和《小時代2》(青木時代)也以4.8億和2.94億的不俗成績擠進榜單前十,一起將青春電影這把火燒得令人眩目;剛剛逝去的2014年,郭敬明導演的《小時代3》(刺金時代)和郭帆導演的《同桌的你》以5.19億和4.56億的高票房再續輝煌,而有著“青春片教父”之稱的張一白執導的《匆匆那年》截止至2015年1月5日,影片累計票房約為5.8億,成為2014—2015年度超長賀歲檔中第一部炒熱影市的電影,繼續帶動觀眾為“青春”買單。

奮斗也是青春片的一大主題。
為什么青春電影在當下如此之火?這讓人不禁聯想起上世紀80年代《廬山戀》所引發的觀影熱潮。人們普遍反映該劇雖然講的是年輕人的普通戀愛故事,但無意中走到了改革開放的前列,為被“十年文革”所禁錮壓抑的人性人情起到了解放思想的進步作用。今天為什么我們仍舊熱衷青春電影?到底都是些什么人在看它?這些人到底懷著怎樣的動機與心理在消費此類電影?又從這些電影中看到了什么?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在《匆匆那年》上映期間,在上海兩大知名連鎖電影院(萬達與橫店)隨機調查采訪了70余名觀眾,并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和《小時代》等相關影片做了焦點群體訪談。結果發現,不僅意料中的80、90年代的年輕人在看,50、60年代出生的人也在看這些電影。雖然前兩者居多,但后兩者的比例也占到了38%,而且受訪者的學歷在大學及大學以上的占到了87%。當我們要求觀眾用一些詞語來描述自己觀影的動機與體驗時,“懷舊”、“成長”、“夢想”、“情感”就成了不斷出現的高頻詞。這些詞其實也透露出了當下青春電影的走紅秘訣。
“情傷”是青春電影永遠的痛與愛
愛情是無數經典電影的主題,青春電影更是責無旁貸,并且其中的愛情故事足夠美,足夠痛。幾乎所有以愛情為主題的青春電影其結局無一例外地均以遺憾失敗收場。
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柯景騰與沈佳宜在日常生活的平淡節奏中演繹出了轟轟烈烈的初戀情節,可仍敵不過成長的煩惱與失意,就像兩段曾經交叉的鐵軌在后來的歲月中彼此漸行漸遠了;《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鄭微通過死纏爛打式的追求方式,終于感動男主角,在校園里與心愛的陳孝正走到了一起,但也逃不了“畢業即分手”的魔咒。因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殘酷,陳孝正為了出國不得不拋棄她;《匆匆那年》中的方茴和陳尋更是將中學期間的戀情延續到大學,然而“大學太大了,大到總是要我們去學不一樣的功課,走不一樣的路,遇見不一樣的人,我們根本就避免不了分道而行的命運”,不善表達的方茴最終以自暴自棄的方式結束了這段曾經無比美麗的愛情。

青春總免不了一場初戀。
有網友總結,不光韓劇有“三寶”——癌癥、車禍、治不好,青春片也有三大“法寶”——初戀、墮胎、難到老。受訪的大學生們紛紛指出,青春片中男女主角的愛情波折或是不完美的結局總讓他們唏噓不已,那些所謂的“分手理由”和“分手橋段”也讓他們印象深刻。例如《那些年》中柯景騰說,“成長最殘酷的部分就是,女孩永遠比同年齡的男孩成熟。就是這種成熟,讓男孩招架不住”等等。網上不少好事者更是把許多青春電影中的對白整理成經典語錄讓眾多愛好者分享使用。許多觀眾表示,觀影之后常常很難界定男女主角分開時是否還有愛,可是影片呈現出的分手理由不外乎誤會、劈腿和現實壓力,既然錯過已成定局,唯有彼此祝福。所謂相見不如懷念,如何懷念彼此已經錯過的青春呢?在黑乎乎的電影院里,借別人的愛情故事來追憶自己的青春年代無疑成為了最佳的懷念方式之一。記者在觀影現場看到不少人,無論男女老少,都是帶著紅眼眶走出電影院的。
這也難怪,在中國近三十年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一切都在變化消失中,電影中努力再現的那些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場景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已很難再覓蹤跡,更何況善變的人?以永恒為追求目標的愛情自然無法避免受挫受傷的命運,這樣的愛與痛多少擊中了當下無數中國人內心深處的敏感神經。
誰的青春不奮斗
“奮斗”是青春電影的另一大主題,年輕人的奮斗離不開夢想。“夢想是什么?夢想就是一種讓你感到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中國合伙人》中的主人公成東青用這樣一句話來定義和評價自己一直堅守的東西。但夢想究竟是什么卻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屌絲不可悲,夢想最可貴。相伴一生中,堅持就幸福。”有網友用這樣一首打油詩來描述《中國合伙人》中成東青的奮斗史。來自農村的“土鱉”成東青高考落榜后跪求母親才得到再次復讀的機會,略帶自卑又追求上進的他立志大學四年看完八百本書,不惜挑燈夜讀;畢業后留校任教的他因為物質壓力所迫只好下海做家教,卻因此成為學校公開開除的第一人;于是他誤打誤撞地開始了創辦英語培訓學校的道路——半夜在電線桿子上貼小廣告、在廢舊倉庫上課、把肯德基店面當成免費教學場所,其實他的夢想很簡單——賺錢。但賺錢說到底只是手段而無法成為目的本身,賺了錢之后要干的事才能說是夢想。如果沒有朋友孟曉駿的指點與幫助,成東青的夢想實現后無非是買幾百萬一套的房子送人。孟曉駿的爺爺、爸爸都是留美海歸,他的留美之路看起來是理所當然、水到渠成的。可是這個才華橫溢、志向高遠的年輕人在美國卻并不順利,他面對的最大問題是身份被貶和自尊心受挫,因此他的夢想是被全世界尤其是被美國所承認。比起成東青的脫貧致富夢,這個夢當然比賺錢來得更高大上,由此他當仁不讓地成為了“新夢想”公司的思想領航者。他的經歷顯然暗示了一代中國精英“美國夢”的瓦解和“中國夢”的構建。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對實現夢想懷抱著巨大的希望,有網友認為“夢想破滅即青春”。《同桌的你》周小梔“有兩個夢想,一個是去斯坦福上學,另一個是在教堂舉辦一場獨一無二的婚禮,結果都沒有實現”。與此同時,林一的“夢想追逐之路”也很殘酷。他一開始就出手不凡,知道要建立自己的社交網絡,由此被美國boss賞識,順利簽到美國,一切都在預示著一個年輕人只要有頭腦肯奮斗就能夢想成真的美好結局。結果卻出人意料,林一在美國公司連企劃書都寫不好,在同事中完全沒地位。有人就此傷感地評價:“一如我們自己,志向滿滿地來到社會,用不到幾年,就能聽到自己夢想破碎的聲音。”幸虧林一的夢碎地是美國而不是中國。


不“折騰”,沒朋友?
有人說,撇開友情就無法談青春,因為友情是點綴青春的最美麗的花朵。友情也是青春電影的另一枚催淚炸彈,當然,青春期特有的躁動也給友情加了點料——折騰。友情既是青春失敗愛情的見證者,也是青春得以地久天長的擔保人。
記者與受訪的大學生聊到青春片中的“友情”時,男生偏向于把“友情”與“夢想”聯系起來,他們認為真正的友情應該是志同道合、擁有共同理想的人,在一起奮斗的過程中發展出來的情誼。《中國合伙人》三位男主角之間惺惺相惜、相互扶持的友誼最讓他們羨慕。但是王陽在婚禮上給大家“千萬不要和最好的朋友開公司”的忠告也成為大家爭論的焦點。一些男生認為,這句話非常有道理,如果因為種種原因大家出現的分歧會影響到曾經一起打拼的情誼,太不值得了;而有的人則認為創業還是找自己的好哥們靠譜。被公認為王陽原型的新東方創始人王強,曾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一定要和你最信任的朋友開公司,但是一定要把友情鎖在規則和原則的籠子里,當友情被理性馴服時,友情才會真正凸顯出價值。”
和男生有所區別,女生普遍把“友情”與“愛情”聯系起來,她們對青春片中印象最深的友情是《小時代》四位女主角的“姐妹情深”。當然,大家對這種“姐妹情深”頗有爭議。有人表示,《小時代》最讓人感動的地方是這些剛從校園進入社會的女生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包容的感情,“我們說好不分離,要一直一直在一起,就算與時間為敵,就算與全世界背離”。但是片中錯綜復雜的劈腿、出軌和多角戀也超出了很多女生的心理底線,有網友表示:“太復雜了,一定要找好姐妹的男朋友劈腿嗎?長得漂亮就是人性!可是她們真的能從心里原諒對方嗎?有這樣的朋友也是醉了。”看來,女生之間要說“友誼萬歲”真是件不容易的事。
不管是男生為了夢想而“折騰”,還是女生圍繞愛情而“折騰”,片中年輕人沒心沒肺、一起哭過笑過的友情還是讓不少觀眾不同程度地感動了。畢竟,人是群居的動物,無論年齡大小,超越物質利益的真誠友誼是所有人都夢寐以求的。而近來熱議的《武媚娘傳奇》和《甄嬛傳》這樣的電視劇揭示出來的生活真理之一就是“朋友是靠不住的”,越是了解親近你的人越是容易傷害你,大家都在彼此互相利用、爭權奪利。
“青春”為什么不斷被消費?
眼下,青春片在中國大銀幕上風生水起,儼然一副“根本停不下來”的架勢。電影制作方出于商業的考慮,主打“懷舊”、“純情”、“熱血”等口號,通過各種渠道為影片宣傳造勢。青春片爆紅后跟風拍攝引來的審美疲勞效果日漸顯現。有網友表示“類型比內容更賣錢,真的好嗎?只要你打足噱頭,幾乎沒有賠本的買賣。比如找一部火遍大江南北的小說(《致青春》、《匆匆那年》),或者找一首深入人心的時代之歌(《同桌的你》),再找一堆算是有噱頭的明星(彭于晏、鄭愷、倪妮、林更新),找個算是有噱頭的導演(趙薇、張一白),找個有噱頭的明星唱首主題歌(王菲),這項目基本就成了。”原來青春片里的青春不過是個噱頭,許多人不過是奔著帥哥美女、名人名作而去?看起來似乎如此,至少這些因素在當下青春片的走紅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青春以及這個字眼背后所代表的種種純真、美好、不計功利、相互幫助、彼此信任等情感在當下中國社會生活中的缺失和被眾人渴望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后,就覺得大學似乎是很久遠的事情了,我變得不敢回望大學,也不敢回到校園,內心總是怯怯的。我怕看到校園里一幫風華正茂的90后,他們是昨天的我,擁有可以胡思亂想的年齡和做夢的青春,讓今天的我各種羨慕嫉妒恨,因為這些我現在已經沒有了。”某觀眾的這席話道出了很多初入職場的年輕人的心聲。學者張慧瑜認為:“當下的年輕人成長在一個經濟高速增長的和平年代,他們沒有經歷大振幅的社會變動,他們面對的最通常的問題是個人的小悲歡和小離合……這些‘溫室里的花朵’一旦走向社會,走進職場,立刻感受到市場經濟下的生存壓力,這或許就是他們渴望回歸單純校園生活的心理動機——因為那是一個競爭不太激烈,能夠享受到父母呵護、老師關懷、同學情誼的時空。”
由此可見,在社會轉型時期,大家面臨競爭激烈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稚嫩、單純甚至可以任性的青春歲月一去不復返的感慨難免油然而生,對過往純真和美好年代的回憶成為了他們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匆匆那年》的導演張一白曾表示:“導演這一職業,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僅在于能表現現實,更在于能創造一個世界。”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溫暖人,讓淹沒在日常生活里的普通人在影院里重溫青春,因為“青春片是對灰暗現實的慰藉”。當然,他沒說出來的另一層意思是,青春片里面的奮斗、友誼與夢想主題暗合了主旋律所要求的種種正能量,作為一個導演與制片人,能做到讓官方和觀眾同時都滿意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