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清
新年伊始,我國著名書畫藝術家、當代太極書法第一人、中華陳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承人史大華,從河南省駐馬店市來到鄂中歷史文化名城――湖北省鐘祥市“傳播陳氏太極,弘揚翰墨精神”。筆者在朋友勇的引見下,采訪了“創(chuàng)立太極書法,傳承中華文化”的藝術大家史大華。
當筆者親眼見到史大華在鄂中歷史文化名城“迎新年晚會”上表演的那一招一式的太極拳法,嫻熟得猶如行云流水,氣吞山河。在陰陽互為之中,凸顯出剛柔相濟之風范,整個精氣神表現得令人五體投地,羸得臺下一陣陣掌聲。更讓人叫絕的是他揮毫的太極書法更是剛勁雄健、飄逸流暢,氣勢磅礴,把中國傳統書法上升到了一種全新的境界,吸引了觀眾的眼球。史大華“文武雙全”,曾被海內外華人藝術界譽為“中國書壇一絕”。
中華太極拳與中國書法都是中華民族的“國粹”,植根于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它曾激勵了一代代中華兒女發(fā)憤圖強,拼博進取,為實現中國夢,在國際舞臺上大展宏圖,傳遞正能量。
史大華前不久剛在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作了一場“千年書法、翰墨魅力、中國書法與傳統國學”的講座后,應邀專程來到了歷史文化名城、帝王之鄉(xiāng)的鄂中歷史文化名城。他一到歷史文化名城就參觀了世界文化遺產明顯陵,在莫愁湖邊表演了太極書法,品嘗了當地具有特色的盤龍菜。他說:“鄂中歷史文化名城鐘祥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給我的印象太深了。明顯陵、莫愁湖、盤龍菜等都是楚文化不可再生的資源,應該繼續(xù)發(fā)揚光大,走向世界。”
史大華與筆者同生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看上去他比實際年齡顯得年輕許多。他習慣戴著一幅眼鏡,舉手投足,渾身透著一股書卷氣。他說話抑揚頓挫,條理清晰,思維敏捷,給人的印象是一位頗有學問的文化人。當他運用太極功法揮毫書寫中國書法時,才真正讓人領悟到了他那深厚的中華文化功底。
據與史大華交往了二十多年的麻勝勇介紹,史大華是一個有毅力、肯鉆研的藝術家。他在中華太極拳和中國書畫藝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早已享譽海內外。作為中華陳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承人,他是中國溫縣陳氏太極拳研究院研究員、中國陳家溝陳氏太極拳高級拳師、中國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形象大使。如今,他擁有諸多頭銜——文化部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會員、中國國家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國家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當代名人書畫院常務副院長、中國書畫專刊藝術顧問、世界書畫藝術家聯合會執(zhí)行主席、中國書畫藝術家協會執(zhí)行主席、中國太極緣書畫院院長。
史大華從小生長在河南省太極拳之鄉(xiāng),深受中華太極拳文化的熏陶和影響。而今天的河南省溫縣陳家溝曾是中華太極拳的發(fā)祥地。據史料記載,明朝洪武年間,山西澤州人陳卜遷至河南省溫縣境內的一座小山村,因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溝,隨陳氏人丁繁衍,該村因此更名為“陳家溝”。始祖陳卜,耕讀之余,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太極拳。
孩提時代,史大華在陳氏前輩的熏陶下開始習武,學打太極拳,后拜陳氏太極大師第十代傳承人陳長虹為師,系統地掌握了太極推手拳法。他每天聞雞起舞,習武太極拳,五十多年來從未間斷。青少年時代,史大華在練太極拳的同時極其崇尚中華文明的“國粹”藝術,尤其鐘情書畫藝術,長年刻苦堅持臨摹古今名人碑帖字畫。他習書作畫,曾得到中國書畫界多位大師的悉心指導。史大華精心研習中國書法繪畫40余載,臨摹過現代繪畫名家齊白石畫的蝦,臨帖過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等歷代書法名家的字體。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靈活運用,把太極拳法與中國書法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史書體”,成為中華太極書法的第一人。他尤精畫蝦,擅長楷書、隸書、行書、篆書,其書法點畫俊秀,方圓渾然、疏密相間,樸實厚重,氣勢嚴謹,飄逸流暢,行筆自然。
史大華深知中國書畫與武術為中華民族的“國粹”,并將兩大“國粹”文化融會貫通、相輔相成。他發(fā)揮自己的天賦與靈氣,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獨創(chuàng)出了具有愛國情結和特殊韻味的太極書法。史大華常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柔生剛”,中國武術通過運氣方能產生千鈞的力量,從而打出的拳頭很有力量,才能克敵制勝。而中國書畫通過運用獸毛做出柔軟的筆頭,方能夠將書畫者的氣力很好地表現出來。寫出的字,畫出的畫,方能力透紙背,給人一種巨大的視覺沖擊力。史大華的成功嘗試證明,中國書畫與武術的絕妙融合,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所產生出來的藝術魅力足以稱譽世界。
史大華運用太極拳法習書作畫,兼收古代名家之法,追求隨意自然,又融入自己的審美情趣,賦予所擅書繪畫的作品一個新視覺,一個新生命。他不圖名利,樂善好施,熱情好客,為人大度,隨心所作皆成佳品,深受書畫藝術界同仁稱道。多幅太極書法及繪畫作品傳播海外,先后被英國、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的多家機構、各美術館、博物館及知名人士珍藏。
當記者問到史大華為何能把太極拳與中國書法結合的爐火純青時,他欣然地回答:書法早于太極拳問世中華,它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雖然書法藝術的自覺化至東漢末年才發(fā)生,但書法藝術當與漢字的萌生同時。我國最早的古漢字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這些最早的漢字已經具有了書法形式美的眾多因素,如線條美、單字造型的對稱美、變化美以及章法美、風格美等。六百年前,陳家溝的陳氏祖先又創(chuàng)造了陳氏太極拳。自古以來,太極拳是思想與肢體語言的結合、是藝術與美學的結合、是力量與技能的結合。太極拳的功法與套路,也有美的線條,類似于書法藝術。兩者結合,可達到盡善盡美。
史大華追求藝術,成就事業(yè),走的是一條“先習武太極拳,后研習書畫藝術”的自我創(chuàng)新之路。他說:“太極拳與書法都包含著辯證法,虛與實,拙與巧,疾與澀,快與慢,方與圓,動與靜,剛與柔,揚與抑,藏與露。書法創(chuàng)作與具有‘立體書法之譽的太極拳,有許多相同之處,應該發(fā)揚光大”。也就是說,他所從事的藝術是“根生太極,頤養(yǎng)書法”。
采訪結束時,史大華還為鄂中歷史文化名城愛好書畫的朋友們揮毫書寫了兩幅書法,一幅是王維《漢江臨泛》詩:“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另一幅是:“物華天寶”。這是他留在鄂中文化名城的極其珍貴的墨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史大華在中國書畫領域,已把太極書法的黑白禪道提升到了傳統書法藝術之上的新層面,愿他在傳播太極書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為實現中國夢永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