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風
幾年前,在河南省新鄭市工商業聯合會與企業代表一起召開的會議上,有人提出,在新鄭提倡“紅黃文化”。“黃”指的是黃帝文化,黃帝故里坐落在新鄭市,而“紅”則是指紅棗。在這片“到處沙崗,糧食不夠,種棗喝湯”的土地上,石聚彬創立的好想你棗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好想你”)占據了河南市場的60%,成為國內棗類產品企業中的佼佼者。他讓千百年來低端循環的最普通的農產品衍生出百般變化,躍上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高度。
他本人也先后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第九屆中國十大杰出青年農民”“第十屆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中國青年群英會模范”“ CCTV年度三農人物提名獎”“CCTV年度三農人物創新獎”“河南省勞動模范”“奧運圣火鄭州第198棒火炬手”等多不勝數的國家級、省市級榮譽稱號,社會上稱他為民間的紅棗專家、紅棗大王、棗鄉小康領跑人。他,就是好想你棗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石聚彬。
上世紀80年代初,作為孟莊村當時唯一的高中生,20歲的石聚彬當上了村委主任,并開始不斷思考如何幫助鄉親們將當地的特產——紅棗銷售出去。經過小規模的成功嘗試后,1987年,石聚彬拉著一卡車紅棗直奔深圳。但最后的結果是,車在路上走了三、四天,經過南方八、九月份的頻繁雨水,幾噸紅棗嚴重受潮,還沒擺上攤位就全部爛掉。回到孟莊村口,石聚彬不敢進村,待天黑之后才偷偷回到家大哭一場。
這是石聚彬人生中的滑鐵盧,在此之后他不得不背著5萬元債務,辭掉村委主任職務到外地打工。不過,那時的他與紅棗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我要賣棗”
5年之后的1992年,在外打工的石聚彬碰到家鄉新鄭的孟莊鎮黨委書記,雙方聊起家鄉的紅棗,書記說鎮上還沒有像樣的企業,問他能不能回來,繼續賣紅棗。
當時的情況是,雖然孟莊的土質沙性大,非常適合種植紅棗,并有“新鄭紅棗甜似蜜”的美譽,但賣出去的終歸是少部分。每年豐收后,鄉親們依然是趕著毛驢到附近的農貿市場叫賣。“紅棗讓我成了名人,又讓我失敗。可我就是倔強,守著這么多棗,就想做成事。”石聚彬答應了黨委書記,當年6月20日簽下合同,承包了孟莊干鮮果食品加工廠,收購了一批雞心紅棗,開始生產蜜棗產品。
這一次,石聚彬賣棗的思路已經與5年前不同了。石聚彬預見到,從樹上摘下原棗販賣的時代過去了,棗類產品加工的時代已經到來,蜜棗的風靡便是例證。但當時市場的情況是,消費者還停留在一方人吃一方棗的階段,對其營養價值沒什么意識;銷售的方式也有問題,基本就是種植戶拉著棗子在市場上賣,沒有經過加工的產品價格也上不去,一噸只能賣到1000元左右。這無疑給了石聚彬龐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石聚彬知道南方人喜歡用棗煲湯進補,像廣州、深圳都是無需進行消費意識引導的現成市場。既然要補,營養就是首位,別人用糖液煮棗,他就想辦法把棗和人參一起煮,把棗的藥食兼用發揮出來,取名“雞心人參棗”。產品包裝也改頭換面,做成100克的小袋包裝,還將15公斤的黃色包裝箱換成了5公斤的白色箱子。當年10月,包裝素雅小巧的“雞心人參棗”在深圳、廣州火了一把,半年賣了30萬元。正巧趕上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他就注冊了奧星的商號名稱,又在信用社借了100萬元,買下14畝地建設工廠。這意味著石聚彬從一個“棗販”步入了規模化、企業化賣棗的“高級”階段。
石聚彬是一個對市場極其敏感的商人,當他了解到南方人不喜歡吃棗吐核,就和同事設計出一種類似于縫紉機的半自動機器,可以把棗核打下來。無核棗并沒有直接量產,而是先送樣品到廣交會展覽,被新加坡三和貿易公司看中并預定了2噸,結果很快售罄。其他公司不知怎么找奧星訂貨,就到河南省外貿土產部門那里詢問“無核雞心棗”,把工作人員問得一頭霧水。“結果對方寄來了5枚樣品,才知道是奧星的產品。一年下來,光是無核雞心棗就賺了100萬元。”石聚彬完成了初步積累。
屢出奇招
掘取第一桶金的過程讓石聚彬意識到加工的重要。此時的市場中,棗產品同質化嚴重,但如果演化出不同形態和味道,產品就顯得與眾不同,完全可以將價值提升幾倍,保質期也能相對延長,彌補了原棗產品季節性產品的不足,降低貯藏難度。每次看到各種果蔬加工的先進工藝,他就想著在棗上嘗試,出差、旅游觀光等都能引發他的靈感。
對石聚彬來說,他最得意的作品是問世已經十年、推出了四代的“好想你”棗片。幾乎所有奧星實業“好想你”品牌的顧客對棗片都非常熟悉,品牌代言人《家有兒女》主角小雪的扮演者楊紫也是產品的忠實擁躉。
1998年,石聚彬聽說天安門廣場地面上口香糖泛濫,就琢磨著用棗做出可以吞咽的口香糖。成品做出后,他去找專家品鑒,卻遭遇冷眼,“這明明就是果丹皮嘛,吃了幾十年了。”但石聚彬就是喜歡出奇制勝,他斷定這是一個切入點,能讓人們對產品印象深刻,如果包裝更具特點,足以在短時間對傳統觀念形成沖擊。他把棗片做成長條包裝,放在類似煙盒的包裝里。“棗片是女性和小孩喜歡的,但包裝又有誤導性。男孩送給女孩一盒,女孩看到以為是煙盒,覺得奇怪,打開一看是口香糖,一嘗又發現不是,還可以吞進肚子。”
對于棗片這款新產品,石聚彬希望可以迅速被人們接受,就讓工人小規模生產,到機場、火車、舞廳等場所免費派發,反響不錯。對于銷售渠道,石聚彬則依然在考慮。當時恰好是“超市”初入中國的階段,很多廠商都想把產品擠進去,石聚彬也考察過,但各種管理費和較長的結算周期不能讓他滿意,而且超市里日用品居多,棗產品無法占據明顯位置。他想要完全掌控銷售情況,“最后我想好了,自我挑戰一把,自己開店。”
2000年,奧星實業在鄭州市緯二路開了第一家直營店,面積約140平方米,石聚彬還注冊了“好想你”品牌,希望這個透著溫馨、浪漫的名字能讓大家記住。店面開張后,石聚彬讓營業員站在門口促銷,派送棗片,買報紙也搭贈棗片。一年后,店鋪回本,每包棗片的價格從2.1元漲到5元,并增加了產品種類。石聚彬緊接著又在鄭州開了四、五家直營店。很快,有人上門來談加盟合作。
石聚彬的加盟連鎖策略也帶有冒險性,他給加盟商很多特權:貨物賣不掉可以調貨退貨,貨不齊或者運輸中紙箱破損會立即調配,質量發生問題將以一賠五。每年5月是收獲和銷售的淡季,石聚彬會去很多城市宣傳,一旦有人詢問加盟事宜,公司就會迅速跟蹤,并盡量幫加盟商在區域內站住腳,然后提升為區域代理商。
盡管“好想你”品牌比超市中同類產品價格高出一倍以上,其“健康紅一級”產品1000克能夠賣到88元左右,而頂級產品“棗博士”每一顆棗就達到3元,但中高端定位打開了禮品市場,依然銷量不俗。如今“好想你”國內的門店已經達到了2000家,在鄭州有近50家,很多店鋪日銷量能夠上萬元,街上不少人都提著“好想你”的環保袋。
“我們的產品面對千家萬戶,別的企業能找渠道合作,我們則必須重視零售。我提出‘一比一模式,就是一個人生產,對應要有一個人銷售。”目前,“好想你”整個體系內的銷售人員已達到4000人左右,超出了這一標準,石聚彬對此很高興。在奧星實業的內刊中,營銷和服務技巧通常會占據四分之一的版面,定期還會依照銷售程度、增長率為各地分公司授予金、銀、銅、鐵獎牌或者黃牌和紅牌,如果得到黃牌和紅牌,當月就不會在該地區投資開新店。
石聚彬還要求每一至兩周就要出新品。每次新品推出,公司都會召開內部評審會,各個部門派出骨干對包裝、口感、配方、定價做出一整套評價,達到80%的滿意度后,再發放給所有員工品嘗,無論誰有建議,都可以直接找他提。紅色包裝的“紅棗露”在8月份剛剛推出,石聚彬拿給來訪賓客品嘗,這款產品是用棗核煮成的,味道酸甜清淡,“就是變廢為寶,有些像排骨湯的做法。”目前,“好想你”品牌旗下的商品已有200多種。
建基地,立標準
每次拿到研發出的新品,石聚彬首先查看的是配料,他不允許加入任何添加劑。之所以對產品的配料如此重視,也是碰過釘子的結果。
最初加工的棗都是從農戶那里收購而來,但既然要成為出售的商品,個頭大小不均,口感差異的問題就得引起重視。2000年左右,很多棗上出現了農藥殘留,在出口檢驗時亮了紅燈,這對石聚彬的打擊不小。
個中原因其實他心知肚明,農民種田通常比較隨意,根本沒那么多條條框框,棗子賣出去任務也就完成了,被加工成什么樣、銷售到哪里都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他意識到,種植是奧星實業產業鏈中最重要的環節,沒有好的原棗,加工就會出現隱患。
是時候建立標準了。而想要標準化,單純給農民提要求根本沒用,土地和棗樹都是人家的,怎么監管也會有疏漏。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農戶和公司之間加入基地的環節,土地、樹、肥料、設施都由奧星實業負責提供,農戶的唯一工作是種植。
2001年,石聚彬把土地從農戶那里租賃過來,招收了一些老鄉作為公司的簽約工人,把種植中的流程包給大家,同時又找來幾十名來自農業機構的技術員進行監控。石聚彬摒棄了有害化肥,開始自己研制配方肥,土壤缺什么元素就在肥料中補充;有害農藥被徹底禁止,只能使用少量生物農藥;為了給棗足夠的“營養”,骨粉、豆粉、魚粉會以同樣比例調和然后發酵45天,用600倍水稀釋后灌溉到田里。
在新鄭的500畝紅棗科技示范園里有幾十名農民,每人負責約10畝地,不同季節有不同的勞動項目,春天剪枝、清園、澆水、抹芽,夏天修剪、整形,秋冬收獲、施肥灌溉。棗樹的生長條件每年都有變化,需要及時在看護方面做調整,石聚彬就聘請了新鄭市果樹研究所所長孫文奇,每個月為農民做培訓。“他是土生土長的新鄭棗專家,農民們很崇拜他,”基地負責人石聚海介紹,“他的辦法比傳統方法更多產,果實結得更密,且大小都差不多,味道香。”
示范園里的農民大多從2001年開始就在這里工作,他們通過土地流轉可以獲得一部分收入,加上收成和年終總收益也能夠得到1萬多元,之前在家里種棗每年的收入不過一、兩千元。在這里干農活并不辛苦,按部就班執行即可,“像上班一樣”。奧星實業在新疆的若羌、阿克蘇、河北滄州、陜西大荔幾個地方也擁有基地,總面積達210萬畝,每年可貢獻幾十萬噸原棗。
“紅黃綠”文化
了解石聚彬的人,都知道他心目中的“紅黃綠”文化,他曾經說過“我認為應當提倡‘紅黃綠文化,‘綠指紅棗樹。棗樹能夠防風固沙,是新鄭的特色植株。而且,沒有棗樹,哪來紅棗?”石聚彬有一個愿望,將枯死的棗樹進行保護和利用。“棗樹為人類奉獻了一生,死了以后,有的腐爛了,有的被人們當柴燒,這樣廢棄了不但可惜,也是對棗樹的大不敬。”石聚彬說,其實棗木質地堅硬,有很特殊的作用。一些上百年的大樹,收集起來做成雕刻;一些小的枝杈,則可以用來做成小模具、小馬車等各種旅游飾品。
“以前賣油人敲的棒子,出家人敲的木魚,都是用棗木做成的,對來到棗鄉的游客,有很好的紀念意義。”在石聚彬眼里,紅棗的一切,都是寶貝。
紅色的執著
石聚彬的性格率真勇敢,創業十幾年,他從不懼怕提出自己的觀點,敢于將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即使這些想法有些新奇和超前。在石聚彬身上有一種傳統與反傳統交織的矛盾:他是農民出身,雖然曾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卻從沒離開這一畝三分地;他又勤于思變,在創業路上總要出奇制勝。
十幾年來,“好想你”的營銷方式已經讓紅棗從土特產變為休閑食品,有效提升了顧客的消費頻率。2009年,好想你新推出的紅棗酪、酸甜果、野酸棗片等幾款產品上市后銷量迅猛。截至2009年10月底,好想你實現銷售收入2.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3%。這一年,萬噸大型冷庫也建成投入使用,公司還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從新鄭奧星實業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好想你棗業股份有限公司。
雖然熱衷于讓紅棗“改頭換面”,石聚彬的樸實卻從未改變。48歲的公司董事長,和當年20多歲時的村長一樣,把農民們遇到的困難記在心上。2007年,山東、陜西等地遭遇連日暴雨,由于紅棗受潮,很多果實都在樹上爛掉,農民看上去豐產,實則顆粒無收。石聚彬就開始琢磨,找出一種能替代自然風干法的方式,讓棗在雨季之前就能迅速安全貯存好。石聚彬收了180噸棗做試驗,流程大體是用熱水將棗燙后,褪下棗核快速風干,動用四個車間分別做試驗,每個車間的工藝細節有所不同。浩大的試驗占據了公司產能的一大部分,但最后終于研發成功了“鮮棗制干法”。
在石聚彬看來,重新定位紅棗產業和“好想你”的時候到了。經過初步梳理,石聚彬的思路愈發清晰:“好想你”要爭當中國紅棗產業的領導者;建設萬畝左右的中國綜合紅棗產業園,打造成一個集市場交易、冷庫倉儲為一體的大型平臺;建一座中國紅棗大學,對大棗的歷史和文化進行深度挖掘;成立“好想你”養生俱樂部,定期舉辦“好想你”養生大課堂;籌建國家級的紅棗檢測中心,對灰棗、雞心棗、金絲棗等各個品種和不同地域的棗進行分析檢測……
這就是石聚彬,20年前的那個村官,如今的百變棗王。一直沒變的是,對紅棗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