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歷史劇時,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幕:傳圣旨的人高呼“圣旨到”,眾人馬上跪倒在地,傳圣旨的人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不管什么朝代,圣旨好像都是以這一句話開頭的。這符合歷史事實嗎?
答案是不符合。因為據考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最早的使用者是明太祖朱元璋,依據就是“奉天承運”中的“奉天”,其實指的是奉天殿,取意遵照天意,即皇帝的權力受命于天。而奉天殿正是明太祖朱元璋首建的。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后建造了一座皇城,并將其中規格最高的朝會大殿命名為奉天殿。燕王朱棣遷都北京,后來建紫禁城時,又將奉天殿原封不動“搬到”北京。
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始于明朝,還有一個依據,就是朱元璋所捧的大圭上面刻著“奉天承運”這幾個字。此說法來源于明朝萬歷時期的天文學家沈德符。
其實,明朝圣旨的開頭并不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意即“奉天承運皇帝”朱元璋頒布的詔書,而“承運”指的是繼承新生的氣運,實指君權神授。
清朝入關后,因為繼承的是明朝制度,所以,其詔書也多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然后寫所要詔示的內容,結尾是“布告天下成使聞知”或“布告中外成使聞知”。
清代還有制辭,其開頭和明朝的詔書差不多,一般也是“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至于“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是什么時候退出歷史舞臺的,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既然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沒有皇帝自然也就沒有“皇帝詔曰”了。如果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退出歷史舞臺的具體時間,應該是1912年宣統皇帝發布退位詔書的那一天。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大意就是,皇帝遵照上天的旨意,給你下一些需要執行的命令。借用天命,無非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