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臨沂文化產業發展研究
中共臨沂市委黨校 李燕
文化產業是兩型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臨沂市建設“兩型社會”試點,對文化產業發展影響深遠。本文分析臨沂文化產業發展現狀,探討臨沂如何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紅色資源開發利用、文化品牌打造等方式積極做大文化產業,創造綠色GDP,對增強臨沂經濟的核心競爭力,發展低碳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臨沂 兩型社會 文化產業
“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目標是在保證一定產出水平、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同時,節約和合理運用資源,減少資源過度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營造適宜人類生存的環境。“兩型社會”的提出,是從我國國情出發的一項重大決策,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資源利用效率較低,必須做好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結構轉型。文化產業作為具有精神娛樂性的文化產品的生產、經營和消費活動,其發展主要依賴文化與智力資源,能夠在消耗較少物質資源的條件下實現大規模的經濟產出,拉動經濟增長,是名副其實的綠色產業和朝陽產業。臨沂作為“兩型社會”改革試點城市,重視文化產業高收益、低消耗的優勢,大力開發紅色資源、發展文化產業,符合科學發展和“兩型”社會建設的要求,對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推力巨大。
“兩型社會”作為社會建設的理想模式,注重對人的內心關懷,而文化產業是以文化產品滿足人的精神需要,兩者的內在是相通的。兩型社會理論成果,必然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1.1 兩型社會建設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過去,我們忽視文化的價值,認為“文化無產業”、“文化事業無關經濟發展”,再加上文化領域條塊分割、市場壁壘等因素,一直沒能將文化產業作為支柱產業重點扶持,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的比重相對較低,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的作用發揮不足,經濟貢獻及影響力都遠低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建設兩型社會要求我們摒棄舊觀念,與市場需求相結合,與科技創新相結合,與生態旅游相結合,與金融資本相結合,搭乘文化消費增長、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創新與推廣、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出口結構升級的發展契機,全面落實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的各項政策舉措,形成以兩型產業帶動文化產業,以文化產業鞏固兩型產業的良性循環新格局。
1.2 兩型社會建設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兩型社會理論是在全球經濟普遍疲軟,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遇到困境,環境遭到破壞,資源嚴重透支的背景下提出的。建設兩型社會首先要求調整傳統產業布局,降低第一、第二產業比重,提升第三產業比重,節約并高效利用資源。這就需要從政策層面抑制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經濟效益低下的產業,鼓勵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文化產業依賴的創意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文化產品的初始制作完成后,具有不斷復制、自我增值的特點,低消耗、低污染,與兩型社會建設目標一致。臨沂自2008年兩型社會改革試點以來,先后在培育兩型產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出臺了150多個政策文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這對文化產業來說是難得的發展機遇。
1.3 兩型社會建設促進文化繁榮、提升城市品位
兩型社會建設的根本目標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將建設生態文明文化體系、發展綠色文化作為社會發展導向。發展綠色文化,客觀上要求文化資源的整合與創新,推動生態文化與臨沂的特色文化相結合;促進現代文明與歷史文化相融合;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宣傳教育。臨沂建城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其自然資源獨特豐富,曾是齊魯文化活躍的中心,在革命戰爭年代愛黨擁軍、無私支前,留下了大量革命遺跡。這些文化資源如果充分利用并合理整合,開發文化景觀,舉辦高水平的文藝節慶活動,將極大拓展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對增強臨沂兩型產業的綜合實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實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實現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大有益處。
臨沂自兩型社會建設改革試點至今,一批兩型產業項目迅速發展。特別是在文化產業方面,實施重點項目帶動戰略,逐步形成了“兩帶、五區、多點”的文化產業布局。
2.1 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臨沂文化產業起步較早、發展迅速,但缺乏科技含量高、規模影響大、帶動能力強的大型文化企業。針對這種情況,臨沂成立文化市場管理執法局,行政審批權與執法權分離,解決了多頭執法和責任不清的問題,提高了執法效能;實行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政府將更多的財力投入公益性文化事業。近年來累計投入60多億元,將市圖書館、博物館新館、群眾藝術館新館建設成為國家一級場館。臨沂還引入市場機制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設立專項基金,放寬市場準入,鼓勵非公有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文化領域,上百億資金涌入文化產業,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文化項目近600個。如臨沂書圣文化城、鴻儒版權創意產業園、中華奇石文化城和湯泉文化旅游區建設項目等。目前,臨沂文化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期,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2.2 產業結構多元化發展
臨沂市注重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動力,發展壯大文化產業,提高文化品牌的競爭力。在產業門類上,臨沂文化產業基本上確立了以紅色文化、旅游為龍頭的產業框架,初步形成了包括廣播影視、出版、報刊、文娛演藝、動漫、網絡、文博會展等行業在內的產業體系。在資源整合上,相繼組建了臨沂新華印刷有限公司、蒙山沂水演藝集團、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廣電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報業發行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集團,實現了創意產業資源的初步整合。在所有制結構上,鼓勵多種社會力量辦文化,呈現出國有、集體、民營企業相互促進、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此外,臨沂還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設農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免費開放“三館一站”,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扶持柳琴戲的傳承創新,促進剪紙、繪畫、布藝、根雕、泥塑、柳編等民間工藝品的加工創業;支持文藝創作,為文藝工作者提供參與重大創作、展演和交易活動的平臺。
2.3 紅色文化影響力增強
沂蒙精神是臨沂最寶貴的文化資源,曾在全國熱映的電影《沂蒙六姐妹》、電視劇《沂蒙》、實景演出《蒙山沂水》等精品力作,彰顯了沂蒙人民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獲得廣泛關注的同時,收獲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應。臨沂為了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建立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基地,對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八路軍115師司令部暨省政府舊址、孟良崮戰役紀念地、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等紅色景區進行提升完善,著力打造了11個現場教學點,利用這些革命遺跡、紀念場館開展黨性教育。2011年至今,累計承接國家部委、省內外各類班次2400多個,培訓干部13萬余人。依托提升改造的紅色景區,臨沂的旅游和影視產業也同步發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在全國頗具影響的“紅色沂蒙”黨性教育、紅色旅游、影視劇拍攝綜合性文化品牌。臨沂的旅游接待人數大幅提高,2014年全年接待游客總數5175.4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69.7億元。
2015年,“環保”成為臨沂的關鍵詞,掀起了一場劍指污染的環保風暴。一批污染企業被關停整改,產業轉型迫在眉睫。文化產業低污染、低消耗,對發展綠色經濟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正適合作為產業轉型的突破口。
3.1 進行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物質保障
文化設施的完善,本身就是城市文化產業發達的重要表現,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之一。文化藝術展覽的舉辦需要博物館和文化館為場地,影視產業的發展需要影視拍攝基地和電影院、電視網絡的配套發展,文化企業的進駐需要文化產業園區和各項配套服務的建設完善。這些基礎設施是文化創意實現的重要前提,沒有好的基礎設施,創意再好,也無法轉化為現實并最終走向觀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就無從談起。文化產業雖然主要依靠市場運作,但資本只會尋求投資條件優越、消費潛力巨大的現成市場,而不承擔開發和培育新興市場的工作。政府投資興建文化基礎設施,提升改造旅游景區,打造文化產業園區,除了是滿足市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外,更是培養市場的基礎性工作。
3.2 落實文化產業扶持政策,完善文化投資金融體系
臨沂作為全省五個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市之一,必須以開闊的思路、積極的舉措解決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改革舊的、落后的文化管理和運行機制體制,積極落實國家、省、市各級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措施。此外,還要加強各相關職能部門為發展文化產業服務的意識,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水平,為文化企業營造一個安定有序、簡潔高效的發展環境。發展文化產業,還要建立完善文化投資金融體系,把文化產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通過政策引導鼓勵社會力量廣泛投入文化產業。臨沂在發展文化產業的資金保障方面,形成了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以民間投入為基礎,以銀行信貸為保障,以股市融資和境外投資為補充的多方競爭的融資體系。為了進一步升級文化產業結構,發展產業集群和龍頭企業,還需吸納更多的資金。
3.3 以文化品牌牽線搭橋,帶動相關產業全面發展
發展文化產業還可以起到“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作用。在發展其他產業時,也可以挖掘其文化內涵,通過市場手段,把文化資源與資本緊密結合,將其他產業進行文化包裝后再推向市場,構筑起經濟發展的文化支撐力。“蒙山高,沂水長,我為親人熬雞湯……”沂蒙紅嫂的歌聲除了能讓人想起戰爭年代沂蒙女性的光輝形象外,還成為家喻戶曉的經濟品牌,涉及食品加工和手工藝品、紅色旅游、影視拍攝、演藝娛樂等項目,產品數百種。蒙陰、沂南等縣憑借紅色品牌辦起數十家企業,培植起“孟良崮”、“沂蒙小調”、“六姐妹”等特色品牌,“沂蒙紅嫂”辣椒制品、“沂蒙小調”系列食品、“六姐妹”煎餅、“沂蒙老區”酒等成為臨沂特色產品的代表,目前已形成相當的產業規模,除帶來可觀經濟效益外,還解決了大量農村人口的就業問題。
3.4 將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吸納人才、解決就業問題的突破口
臨沂作為千萬人口大市,面臨嚴峻的就業問題。一方面,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畢業生越來越多。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業生產力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增加,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臨沂是在近三十年靠商貿物流業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市,缺乏能大規模吸納就業的產業群。商貿物流業雖然發達,但其需要一定的資金才能進入,不適合畢業生和進城務工人員。文化產業作為有多個子產業的復合體,產業覆蓋面廣,行業眾多,包括旅游、娛樂、影視、傳媒、出版、會展、動漫等多個行業,一旦擴大生產和供給,就能吸納大量的勞動力就業。2014年全國就業人員中,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占40.6%,成為吸納就業的主力,臨沂目前有各類文化企業7203個,從業人員8.14萬人,旅游、會展、娛樂、休閑等行業成為吸納就業人員的主要行業。相較全國,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必須建立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通過與高等院校合作辦學,建立人才檔案等方式,對畢業生和務工人員進行就業指導,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吸納人才。
總之,文化產業對建設“兩型社會”有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把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理念貫穿到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能夠帶動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綠色發展。臨沂要在守住環保紅線的同時,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成為真正的支柱產業。
[1] 梁志峰.湖南藍皮書:2015年湖南兩型社會與生態文明發展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2] 趙芝華.“兩型”產業促“兩型”社會發展——以長株潭文化產業為例[J].學理論,2014(09).
[3] 孫麗君.生態文明視野中科普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J].東岳論叢,2015(03).
[4] 周正剛.論文化產業在“兩型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J].武陵學刊,2013(07).
F203
A
2096-0298(2015)04(c)-126-03
李燕(1981-),女,山東臨沂人,中共臨沂市委黨校文化科技教研部講師,教育學碩士,主要從事文化研究與教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