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標識文化與地鐵商圈經濟關系探究
——以西安地鐵為例
北京交通大學經管學院 史娜
西安是一座活著的古城,也是一座極具吸引力的新城。西安地鐵工程是西安市歷史地位與現代作用的集中體現,是古代文明與現代文化的碰撞點,是一個良好的交融契機。西安地鐵的修建,以及西安地鐵內部所宣傳的文化對西安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利益。通過走訪西安的地鐵,分析其內部文化與其經濟之間的關系。
地鐵文化 西安 經濟利益 關系
地鐵文化的存在是因為地鐵交通的存在而存在的都市文化,也是隨著工業的發展而和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而發展的都市文化[1]。王伯瑛指出:城市文化是人們在城市形成和建設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2]。
到訪西安北大街站、鐘樓站、小寨站、北客站、五路口站、朝陽門站、康復路站共七個站點,驚嘆于站內濃厚的文化氛圍,感懷于西安人民對歷史文化的敬畏和對未來發展的渴望。
1.1 地鐵出入口
地鐵的出入口是連接外界與乘坐地鐵的媒介,它把外面與地下乘鐵聯系起來。乘坐地鐵必然要通過地鐵的出入口。它相當于地下和地上之間的“門”。因此西安地鐵把門的概念加入到了地鐵出入口的設計上。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門的樣式是有很多樣式的。而且西安還是一個古都,更加繼承了中國“門”的傳統類型。中國門的特點是充滿威嚴并且不失簡潔。在西安地鐵公園站、北苑站的出入口設計中,把西安城墻的顏色神韻加入其中。對于宣傳西安的古城文化和旅游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西安地鐵出入口方案設計中,不僅把門的表象加入其中,并且加大了對門的深度理解。西安的過去和現在都通過地鐵出入口的顏色和形體設計展現出來。傳統回紋窗把地鐵紅色的門和弧形的玻璃連接起來,如流水線一樣自然流暢。整個設計具有古代文化的氣息又有現代文化的特點。使得地鐵出入口具有明顯的標志性特點。
1.2 站廳文化墻
到達地鐵通道的盡頭便走進了西安地鐵的站廳,整堵文化墻以不同的表現手法帶著古色古香的韻味和現代的時尚氣息撲面而來,臨近細看,慢慢發現壁畫表現的都是西安人所熟知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2號線是以唐風為主題并且貫穿南北的線路,它作為西安的主軸線設計了23個站點。其中換乘站有行政中心站、北大街站、鐘樓站、永寧門站、小寨站5個,在換乘站流動人口數量比較大,可以很好地作為宣傳地鐵文化的地方,所以它們可以作為設計的重點。這次到訪的7個站點中涵蓋其中三個站:北大街站,鐘樓站和小寨站,另外考察了五路口站、朝陽門站和康復路站,北客站沒有文化墻的設置。
北大街站不但是目前地鐵中正在運營的唯一換乘站,其特殊性還體現在擁有兩幅壁畫上面,其他車站都是一幅。這兩幅壁畫的名字分別叫《百變》和《盡染秦林》。
《百變》是歌頌、弘揚唐風遺韻的文化性題材。金屬質感的高浮雕人物與大理石質感的淺浮雕的唐服形成了鮮明的視覺對比,有唐裝雍容華貴的畫面美和現代人物曼妙多姿的線條美,霓裳羽衣交錯之間盡顯傳統和時尚的氣息。
鐘樓站是直通古鐘樓景點的地鐵車站,地處鐘樓以北,是西安的中心坐標,日客流量較大,是地鐵站點中宣傳西安傳統文化的主要陣地。因臨近西安的易俗社(陜西伶學社,著名秦腔科班),文化墻被命名為《大秦腔》。該文化墻有三個部分內容:一為四幅秦腔臉譜(做成灰色背景部分),二為魯迅當年為西安易俗社題寫的“古調獨彈”四個大字(古調獨彈,比喻人的行為不合時宜,難覓知音同道,位于彩畫之間,起到穿插的作用),三為著名秦腔四部戲劇的造型(為彩色淺浮雕,造型突出,傳統戲曲設計,稍帶漫畫的Q感)。
五路口站是火車站與朝陽門站之間的樞紐車站,位于五路口的十字路口處,并與解放路交匯。文化墻主題便得名《解放西安》。“解放西安”通過慶祝解放西安勝利的熱烈場景,以團花錦簇為背景,以軍民互相交織的人群為刻畫重點,以頭戴白色毛巾、腰系大鼓、面帶笑容的陜西農民團團圍繞著戴安全帽的工人和扛槍的軍隊為人物的主要排列形式,反映了愛國主義精神對構建和諧社會所起的積極意義和作用。
3) 將液壓油管路上的90°直角彎頭全部換成平滑過渡的大彎頭,從流體力學的角度看,平滑的大彎頭產生的壓損小于直角彎頭所產生的壓損。
朝陽門站位于西安市新城區。文化墻主題:《旭日東升》。朝陽門地處西安城墻的東段,這座城門朝著太陽,是西安每天第一個見到陽光的城門,故取名朝陽門。朝陽門站的文化墻以紅、綠、灰為主打色,描繪了人們在朝陽門附近迎著紅彤彤高升的太陽和綠樹晨練的景象,21世紀的新新人類在古城門前鍛煉的這一幕,彰顯活力、健康、積極的意義。
康復路站的文化墻主題《白衣天使的溫馨笑臉》,通過白衣天使與生機勃勃的綠色植物相搭配,和平鴿飛翔于綠林間,象征著綠色、生命、健康、和諧。畫面兩側是幸福家庭的剪影,映射出幸福美滿的好生活。
文化墻有金屬工藝的、現代工藝的、陶瓷的、花崗巖的,都是不燃材料,以壁畫形式出現,基本上不占用地鐵站內的空間,但卻突出了西安的古都風韻與現代文化的結合。
1.3 車站標識
車站標識根據車站附近的古建筑、新建筑等代表性建筑,運用抽象與具象的手法,以及毛筆字體的提名手段,為每一個車站賦予了獨特的標識。
例如朝陽門站,車站標識為西安城墻朝陽門及升起的太陽。小寨站,車站標識為西安國際貿易中心主體建筑和小寨環形天橋。康復路站,車站標識為象征醫療與健康的十字、雙手和被托起的心臟。站臺支柱花紋,每站各不相同。屬于天花板的“藻井”設計。
中國宮殿式建筑,涂畫文彩的天花板,謂之"藻井",又稱"綺井",是一種裝飾用的圖案,在敦煌壁畫中就有許多藻井圖案,井然有序,光彩奪目。它的形狀有方形、多邊形或圓形凹面,周圍飾以各種花藻井紋、雕刻和彩繪,由這個部分產生精美華麗的視覺效果。藻井是中國建筑民族風格在室內裝飾上的重要造型手段之一。
站臺座椅側面是銅車馬,正面是西安地鐵的LOGO,表現古今的宣傳重點。
1.4 公益廣告文化傳播
調研過程中,主要對地鐵所處的地理位置,人群流動特征,所在位置的周圍環境為對象進行調查和分析。發現地鐵里面的廣告文化是跟周圍的歷史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其廣告是通過與政府和企業合作的經營模式,其中政府規定廣告場所和主題,企業投資建設,這樣西安地鐵就起到了全面宣傳西安文化和西安歷史的作用。這使得西安地鐵成為承載西安歷史與文化的重要媒介,對于宣傳西安的歷史文化和促進西安的旅游及地鐵周邊的環境發展有重要的意義。這樣在人們乘坐地鐵的過程中既可以受到西安歷史文化的熏陶,也會對西安的環境加深理解,甚至會激起深層次理解的想法。
此外,西安地鐵內部的設計具有與歷史相呼應的特點。其設計是采用西安過去具有代表和良好意義的歷史元素,用現代設計手法設計廣告,利用顏色刺激視覺使環境得到完美補充,這樣地鐵內部的公益廣告不僅起到了裝飾作用,營造了濃郁的充滿人文氣息視覺空間,也使得乘客在乘坐過程中很好地適應環境變化。由于其中的設計跟地鐵所在的位置環境有關,乘客可以通過觀看廣告而了解其所在的地理位置。
除此之外,地鐵內部廣告的布局具有鮮明的視覺特征,既展現了西安的文化又能夠明顯地區分地鐵內部各部分的作用,在路線上也對于乘客有良好的引導作用。
地鐵內部的設計不僅要在視覺上鮮明有層次感,還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廣告設計自身的特點使得它在展示地鐵文化的時候具有自身的優點,比如樣式多樣宣傳作用于美化空間并存。由于地鐵的廣告設計是以西安的歷史文化為主題的,但是又不是統一不變的,這種變化是隨著現代人的審美可以做出相應變化的,以適應現在的市場需要和人的心理需要;在所宣傳主題的內容與數量方面不會固定不變而是分時段進行更替,既可以充分宣傳廣告內容,也可以提高對地鐵有限空間資源的利用率。這些將西安地鐵的環境在實用性和文化性上得到了充分的滿足。
文化產業是文化經濟化的直接產物,使得文化的作用除了滿足人類的精神生活需要之外,本身也能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文化離不開經濟,經濟也離不開文化。文化對政治、經濟的滲透力越強,影響力越大,文化的社會價值就越突出。隨著文化的擴張和滲透,文化與政治、經濟日益一體化,文化力與經濟力、科技力、政治力、軍事力、保障力等共同構成綜合國力,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地鐵的文化與其周圍所帶起來的經濟一樣,地鐵里所含商業是經濟基礎,地鐵文化是上層建筑,發展經濟就是帶來文化上的突破[3]。
西安是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古都,建立了很多朝代并且歷史悠久。它與雅典、羅馬、開羅并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是中國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文化底蘊深厚,地表、地下歷史遺存豐富,溫厚古樸的城市形象由來已久、深入人心。
西安也是我國擁有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地。隨著地鐵的建立和交通的發展,也形成了以地鐵為中心的商業圈。
地鐵廣告文化所帶來的效益尤為重要。地鐵作為重要交通手段其媒介傳播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創造了很多經濟效益。地鐵大部分處于虧損狀態。地鐵廣告就成為了重要的經濟來源。像北京地鐵、上海地鐵、廣州地鐵等這些大型城市的地鐵利用他們自身的優勢用廣告來增加收入并且根據其效益吸引傳播公司投放廣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間接地影響了地鐵周圍及所在市的經濟。
地鐵文化對旅游的影響。如西安小寨站地處城南小寨商圈,位于雁塔區,也是旅游勝地,客流量大站,3號線開通后將是2號線與三號線的換乘車站。小寨文化墻用一幅唯美的《侍女琴簫圖》向人們展示了端莊穩重的樂者風采,整幅作品以明暗對比的手法,凸顯了在如夏花爛漫的背景下,幾位女子深情鳴奏,像是在訴說心事,也像是用心感受音樂的美妙。在作品前部是幾位現代樂者,他們以生動的神情和活力的姿態,把小寨商圈作為年輕人購物天堂的地位展現的淋漓盡致。整幅作品層次分明,明暗對比強烈,設計構思巧妙,把古今文明的歷史沿革和溝通交流,以獨具匠心的手法表現出來,更加凸顯古城西安的文化魅力。促進地鐵旅游業的發展。
一方面,地鐵出入口流量增加,加大了對西安市的宣傳,同時對即時消費和旅游需求的增加,其商業經濟效益顯而易見;另一方面,地鐵通道內部所代表的地下商業也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無論是投資地鐵出入口站廣告、非物質文化遺產或是地下商業都將會帶來巨大的收益。
[1] 賈云平.城市地鐵文化建設研究[J].城市觀察,2012(5).
[2] 王伯瑛.地鐵文化建設策略探討[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06(10).
[3] 張越.西安地鐵文化傳播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F572
A
2096-0298(2015)04(c)-1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