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項目建設中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攀枝花市黑沙釩鈦科技有限公司財務部 鮮義龍
相對于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優勢之一就是決策過程簡單、迅速,這一優勢是民營企業能夠快速適應市場變化并促進企業迅速發展,但這同時也是很多民營企業走向失敗的重要原因。特別是對于民企投資項目建設時,如果不做好相關的論證與規劃,往往會導致項目投資失敗,嚴重的還會拖垮整個企業。因此,從民企項目建設的動機、流程、實施過程進行分析與改進,強化財務管理與監控,是改進民企項目建設、實現民企穩健發展的有效途徑。
民企 項目建設 投資決策 改進
企業要發展,常常要進行固定資產投資,即項目投資,但由于一些民企老板思緒發散過快,具有對市場信息反應迅速,決策流程簡單等特點,為今后的發展埋下嚴重的、甚至可能是致命的禍根。因此,在當前市場競爭激烈、經濟形勢下行的情況下,民營企業更要審慎判斷形勢,穩健投資。因此,分析民營企業項目建設相關工作不完善的原因與改進措施是有其現實意義的。
2.1 法制觀念淡薄,系統理念不強
由于很多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型民營企業,其組織架構不健全,相互制衡的機制沒有發揮作用,或者只是存在于一種形式,老板一股獨大,只要他們認為有投資價值的事,于是說干就干,至于對項目建設所必須的立項、可研、設計、論證、安評、環評等各項手續,全部都看作是一種形式,抱著先上車后補票的心態,一邊建設一邊完善手續,一邊施工一邊修繕設計;這樣做好像是效率很高,節省了時間,抓住了機遇;可是卻存在很大的隱患——項目本身的合法性無法得到保障。
由于這類項目是一邊建設一邊完善手續,而手續最終是否能全部齊備卻有相當的不確定性,特別是現在整個國家乃至全人類對于環保、安全的意識逐漸增強,這樣導致一些項目最終沒有全部取得合法手續,要么安評過不了,要么環評過不了,于是托人托關系,耗時費財費力,最終也難以“成全”。很多企業之所以這樣去做,一是跟當地政府的招商引資的誤導有一定的關系,二是有些手續確實太多、繁雜,嚴重影響投資進度;但是一個企業如果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某幾個領導口頭上的承諾而不是合法合規的運作,其未來的風險是不可控的。
這個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引起重視,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由于現實中確實存在著很多手續不齊的項目正在建設甚至已經投產,政府也是不理不問;但是一旦在安全、環保等方面出了問題,追查起來,雖然一些行政領導也受到一定的處罰,而企業受到的損失之大,更是無法估量的。
2.2 基本信用知識缺失,資金短貸長用
(1)外部原因:由于建設手續的不齊,項目建設很難取得項目貸款,而只能是資金錯配、短貸長用。
在這個問題上,金融系統的政策和實際操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作為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型的民營企業,要想借到中長期的項目貸款難如登天,如果項目手續不完備,那就更不可能了。要想先借到項目貸款再進行項目建設,基本上什么項目都建不了。而作為銀行,一方面要堅守上級行、央行及銀監會等各級機構的各種規定,無法發放項目貸款,另一方面又不能不經營并且還要考慮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所以只能發放流貸并對短貸長用的情況假裝不知,譬如:借用其他的商貿或工貿企業進行流動資金貸款,銀行經辦人員只對客戶的資料作形式上的審查,經濟環境好的期間是沒有問題的,因為環境寬松,到期能還本付息,形成了一種互贏,皆大歡喜;而一旦宏觀經濟出現了問題,按上級要求進行“貸后檢查”時,問題就出來了:有可能銀行要收回部分流貸,而企業已經把這些流貸投入到項目建設中了,短期內根本無法歸還,此時,企業要么不還貸款,要么借入高利貸或用經營資金歸還部分貸款進而影響后續生產經營能力最終導致更多的貸款甚至是利息都無法歸還。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最終可能會因資金鏈斷裂而走向破產的邊緣,而銀行也將會有大量的貸款及利息無法收回,形成兩輸的格局。
(2)內部原因:企業(老板)沒有真正意識到項目貸款和流動資金貸款的區別,缺少基本的信用貸款知識,認為銀行現在把這筆錢借給了企業,那么明年就應該續貸給企業,如果不借就是銀行的錯。其實流動資金貸款的意義在于補充臨時性的資金需求,到期后就應該歸還,(企業與銀行并沒有簽訂戰略性方向協議)而銀行方面是否續貸取決于歸還后企業是否還有流動資金的需求和銀行是否愿意再續借給企業。而很多企業毫無顧忌地用流動資金貸款進行長期項目的建設,一旦到期后不能續貸,就認為是銀行在抽貸,其原因就是沒有真正意識到流動資金貸款本來就是臨時性使用的,從法規角度上說銀行是沒有續借義務的,按照合同相關規定,到期時就應該歸還,短貸長用本身就是風險極大的。
所以,民營企業要想長遠發展,必須要真正樹立起牢固的法制觀念和信用常識,寧可走得慢一點,穩一點,不要認為好運氣總能跟著自己,一定要先把手續辦好,先借到項目貸款(或者有相關確定意向)后再進行項目建設,這樣才能保證建設期內不會因為銀行的收貸而產生嚴重的資金風險。雖然這樣做可能會使企業(老板)失去很多賺錢的機會,使整個社會的經濟增速放慢一些,短期內不能為社會提供就業機會;但從長遠看,如果前期的工作做好一些,就能夠規避很多風險,才能帶來更多的社會價值。看看世界知名的大企業,特別是屬于私營性質的,任何一家企業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走到今天這一步的,做企業,比的不是誰走得更快,而是誰走得更遠、更穩。
2.3 項目決策失真,論證流于形式
由于目前經濟形勢不好,很多企業資金鏈出現了問題,但真正因為生產經營本身出現問題的并不是很多,更多的企業生產經營本身并沒有太大的問題,即使是虧損也只是虧掉了折舊而生產經營本身的現金流并沒有太大的缺口甚至還有盈余,他們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投資的失敗,由于投資沒有完成或者雖然已完成但沒有產生效益,這部分投資所占用的資金需要支付大量的成本,正是這個成本,才是企業資金困難的主要原因。
就以“可研”為例,而現實中卻是直到項目完工,有些老板可能還不知道可研是個什么樣子,甚至不知道可研到底是做什么用的。那么,民營老板是怎樣做出投資決策的呢?其實他們也是做了自己的“可研”的:與熟悉的企業家朋友、認可的行業內專家進行溝通交流,通過各種方法取得一些常規的技術指標和成本數據,再結合自己對上、下游市場的了解和從網上收集的一些信息,自己在心里對于項目是否可行進行“綜合”的判斷,很快就能做出自己的決策,如果是在原有生產能力基礎上進行擴大,成功的概率還是很大的,畢竟是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里,很多細節上的問題自己心里都有數,在自己心里進行“可研”的時候,會自覺地把各種問題和困難都考慮進去;但是,如果投資的是一個新的領域,是自己以前沒有做過的項目,失敗的風險就更大。
2.4 設計建設并行,投資浪費巨大
民營企業由于決策過程的簡單、迅速,很多時候是具體設計方案和施工圖都還沒有定稿就開工建設,然后一邊建設一邊修改設計,由此造成土建、設備等各方面的反復,甚至一些主體設備也會一而再、再而三的更換,浪費大量的資源和時間。另外,由于事先沒有嚴謹的設計和規劃,導致建設過程中隨意增減項目,幾十甚至幾百萬的投資就有可能發生很大的變化,最后建成的東西可能與最初的設想偏離很多。
3.1 要有依法辦事的觀念
對法制要有一個敬畏的態度,積極、主動、及時地完善所有審批流程,完善手續后才進行項目建設,以此保證項目建設的完整性和持續性,避免項目投資本身的政策風險與制度風險。
3.2 以保守的方式來規劃項目資金的來源和使用
最好與銀行建立一種戰略合作伙伴,取得銀行方面大力支持,使得項目資金得到充分的保障,同時做好資金應急預案,以此保證項目資金的持續性。對于投資所需要的資金來源,主要是銀行融資的資金,如果主要是流動資金貸款,其抽貸的風險這里不再多說,只是再強調一點,借錢的時候,很少有決策者會考慮一年后流貸到期時還舊與借新之間如何銜接?又會增加多少財務費用?
3.3 決策者的工作是決策,是對可研報告的審核而不是編撰
決策者在自己進行“可研”的時候,往往直接把自己定位為項目負責人,并且自行擬定了項目投資和生產經營的利潤及現金流規劃,但是其他人并不知道規劃的細節也不需要為此負責,整個團隊甚至高管人員都只是在跟著走卻沒有足夠的積極性,而決策者自己在一定時間以后,可能會忘掉當初的規劃,對于項目的具體負責人,也難以建立有效的考核機制,這個問題也為整個項目埋下了病根。企業應組建一個專業的團隊,讓這個團隊來完成整個項目的立項、可研、設計、建設及后期的生產經營管理,以此確保項目建設的科學性。可行性研究本身是個嚴肅的課題,它從技術、經濟、資源、市場、社會等各個方面對一個項目是否可行做出了科學的論證,以便于企業做出正確的決策,同時這也是指導整個項目設計、建設和建成后生產經營的綱領性文件。
3.4 建立長期的考核機制
對于專業團隊在調研、設計、建設及生產經營各個階段的工作成果建立實用、有效的指標體系并適時考核,應認真地對待項目建設規劃,不得隨意更改相關方案,以此驗證項目的可行性和嚴肅性。因為決策者得到的信息并不全面,一些并不十分關鍵但卻是瓶頸性的指標可能沒有取得甚至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投資項目的生產工藝和流程、具體設備參數等,決策者并不熟悉,都是聽別人講述大概,這就為投資預算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新的項目必須要有新的專業技術及管理、市場方面的人員,對于一些比較大型的項目,更需要系統的專業團隊,而不是簡單地挖一兩個專家就能解決的(這也是很多民營企業小的時候效益很好、發展很快,而一旦上了大項目以后卻反而倒退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尤其是對于下游廠家比較強勢或者終端市場已趨飽和的產業,如果事先沒有深入地了解的話,很有可能建好了廠卻不敢去生產。
3.5 對項目進行多角度的財務核算和管理
要強化投資前后過程中財務管理的重要性,確保考核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以此確保項目建設和營運的效率和效果。決策者在自己心里進行“可研”的時候,對于投資總額、流動資金的墊支額一般都有著比較主觀的概念,尤其是在自己心里已經想做這個項目的情況下,更是會在潛意識里樂觀地認為自己能夠用更少的資金完成投資、能夠用更低的成本進行生產、認為其他企業肯定不如自己管得好,特別是對于一些與生產經營沒有直接聯系或者金額不太大、但又很硬性的支出項目(如營業稅金及附加、耕地占用稅、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印花稅、職工福利等稅費支出,以及銷售過程中的運輸相關的營業費用、管理費用,還有建設貸款利息和貼現費用等)都會選擇性忽略或者無意識的壓低,而最后,往往正是這些費用,讓決策者想不明白:說好的利潤,怎么沒有了?上述問題只有財務及時參與可研編制與項目實施,才能夠使項目建設一直處于企業自己能夠把控的狀態,使企業的投資項目建設穩健進行。
[1] 陳海誼.民營企業投資決策問題之探討——對溫州民營企業的實證分析[J].經濟工作導刊,2003(18).
[2] 唐振鵬,黃杰.企業項目投資決策方法及其最新發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3(01).
F276.5
A
2096-0298(2015)04(c)-1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