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筱卿 江濤
蘇寧轉型:戰略是導向輪
文/筱卿 江濤

2009年,蘇寧提出營銷轉型變革,從摸索到戰略成型再到2015年定性,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2015年年初兩會期間,蘇寧董事長張近東接受記者采訪,對外正式宣布,蘇寧轉型初步成功,轉型第一階段已經完成,開始進入第二階段。從總體框架來看,蘇寧的互聯網轉型分為戰略、組織和人才三個方面。如果說戰略是一個導向輪,那么組織和人才就是支撐力。
一個企業提出好想法很容易,制定宏偉戰略也很容易。實現它們卻需要大量付出,幕后是每個員工每天所做的細致工作。
組織建設是策略,也是觀念,但關鍵要實用。你要做什么,你能做什么,都要弄清楚。在互聯網時代,大家都知道組織要更靈活、更小、更扁平,這是對的,但關鍵是看怎么做。
這個問題對于蘇寧而言,尤為突出。蘇寧過去做連鎖,將精細化、標準化做到了極致,也正因為如此,它才能成為零售業的佼佼者。蘇寧在管理體系建設方面提出“管理四化”——簡單化、標準化、制度化、信息化。簡單地說,就是所有東西都是制度定好的、剛性的,然后復制、克隆。進入互聯網時代,蘇寧面對的業務更加多元、靈活,與之對應的,也要讓組織變得更加多元和靈活。
蘇寧的組織轉型就是從一列“高速列車”變成“聯合艦隊”。過去是一個車頭帶領50多個車廂,車廂沒有獨立性,但現在每一個集群,每一個艦艇,每一個單元都必須學會獨立作戰。舉一個具體例子,此前,總部制定方案,部門協同調度資源,執行時,只要臨門一腳就行。現在,蘇寧的組織結構從矩陣式轉向了事業部制。每一個事業部,都要明確自己的市場地位、所占份額、營收增長率,要給自己定位,明確自己的目標,然后再明確自己的工作指標。
為了能夠完成這樣的轉變,蘇寧調整了組織體系。總部扁平化,從五層調整為三層;簡政放權,將原來隸屬于總部承擔的職責大量往事業部、大區下放。同時,強調事業部、大區的專業化,讓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公司,每一個事業部的負責人、大區負責人都要將自己想象成老板,在獨立運作這個公司,要負全責,而不是
想著什么事情都讓別人幫著做。
但是,任何一個企業都不能走極端,極端集權不對,極端放權也不對,因此要有一個度。蘇寧面對這么龐大的業務集群,既要考慮讓每一個集群,每一個團隊能夠獨立作戰,又不能讓它們散掉。因此,集團管控還有必要,但要從過去的硬性管理變成柔性管理,過去總部對大區管理很強硬,基層無法逾越。而現在,蘇寧強調垂直管理,更加柔性化,強調方法的統一,以此讓全國一致。在目標方面,從KPI指標下達,慢慢轉向目標下達,讓大家自己學會完成目標。
如何解決人力資源的問題呢?蘇寧做了五件事情,思想觀念變革、新人才引進、人才培養、激勵和發展,這也是人力資源管理者工作領域最基本的五個維度。
第一,人的轉變,首先是觀念的轉變。之前蘇寧做連鎖,99.5%的工作都在執行,不需要思考太多,把工作做到位就有效果。現在,蘇寧強調,每一個大區面對的市場、顧客都不一樣,內部管理、經營策略、服務方法都會有差異,總部不會指導每一個地區的具體操作,各地區要勇于嘗試,不要墨守成規,也要敢于對總部說“NO”。蘇寧允許大家犯錯,只要方向正確,哪怕做錯了,也要鼓勵。
第二,新業務需要新人才。2012—2014年,蘇寧從全國引進1600多名中、高層管理人才,占蘇寧總部中、高層總數的40%。為了讓這1600多人在蘇寧生存、融入、最終發揮價值,蘇寧從基本組織體系、文化、人事政策、機制等方面做了一系列變革。
第三,培訓要適應新形勢。為了適應多元化業務的發展,蘇寧將蘇寧大學進行專業細分,按照不同的體系,細分出21個專業學院,提供客戶導向服務。培訓形式,蘇寧也在不斷突破和創新。不僅讓各大區之間,先進大區與落后大區之間互相交流,而且邀請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以及學校的老師到蘇寧授課,同時也讓干部走出去,到中國香港、日本、美國考察交流。2014年,蘇寧專門成立了一個2000萬元的發展基金,作為正常培訓之外單獨的基金,用于干部出去交流、學習、讀書以及考察。為了便于員工學習,蘇寧打造了一個能夠支撐自我學習的全開放24小時平臺,并且將蘇寧大學平臺互聯網化,從教室到PC到移動到視頻,通過四端融合形成新的培訓體系,支撐全國幾百個城市幾十萬員工的自我學習。
第四,提升員工待遇。過去3年,蘇寧的管理崗位人員工資增長達到50%。從前年開始,蘇寧推出“12+12”的獎金模式,讓員工收入在基準方面有大幅提升。
十幾年前,蘇寧獎勵汽車,而汽車不值錢之后,又開始獎勵住房。現在,蘇寧重點推行股權激勵。從企業最高層領導、創始人角度來看,蘇寧所有的干部都應當成為企業的主力,于是采取事業合作人制,這幾年一直在強調長期激勵,也就是股權激勵。
第五,重視人才的長期發展。蘇寧年輕人很多,對他們而言,待遇重要,發展也很重要。過去,蘇寧的任命頻率是年度,現在已經變成常規,隨時可以調整。管理崗位基本上適應了激勵機制,對級別也進行了調整,增加了一些級別,實現了小步快跑。對于80、90后,需要工作快速出成效,快速有回報。這幾年轉型過程中,蘇寧要求各個體系提拔年輕的多知識面的干部,充實到各個重要崗位上。
當然,為了進一步推進轉型變革,為了吸引人才,蘇寧還有一系列工作要做,比如異地總部組建就很重要。南京相對北、上、廣、深,人才方面有限制,既然人才不能遷就組織,那組織就遷就一下人才,進行總部平移。蘇寧要在上海、深圳等地區組建第二總部、第三總部,引進當地人才,促進公司發展。蘇寧認為,整個組織也要根據人才社會分布規律去調整。
企業要正確地進行戰略管理,就要避免傳統戰略中的種種典型思維錯誤,做到以下七點。
把增長作為戰略的結果,而非投入要素。增長再重要也不能是最高的企業目標,尤其不能把銷售收入的增長作為最高目標。相反,把增長看作產出(而不是投入)會令基礎更為牢固,因為一個企業是否必須增長,能否增長或者無論如何不可以再增長了,這些都僅由戰略性信息來決定。
超越企業規模的雙面性。一方面,企業可以變為目前的幾倍規模。另一方面,企業在新世界中不能再變得更大了,因為很有可能,大的市場將被小企業操控,甚至被小企業統治。想象赫爾曼·西蒙所說的“隱形冠軍”。實際上,其決定作用的不是規模,而是實力;不是數量,而是速度、質量、適應能力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
洞察多元化戰略的復雜性管理本質。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根本不能推薦多元化的發展戰略。這是因為它們通常缺乏兩個重要的前提條件:資本與管理。
優先處理的任務是開發利用自身優勢,而不是去除自身弱點。一個去除了自身所有弱點的企業,僅僅是中等水平,還算不上好。盡管現有的弱點在每一條戰略中都產生一定的影響。真正的企業成果源自于對自身優勢的開發和充分利用。
依賴于數據的精確性來制定戰略。正確的戰略不依賴于數據的精確性。一項依賴于數據資料精確性的戰略,從一開始就具有極高的風險,它在面對數據中不可避免的波動和不精確時,也不再那么強有力了。
不依賴于預測來制定戰略。 最好的戰略不依賴預測。企業必須注意那些一次也沒有能預測到的個別事件,其中往往有著最好的機會。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那種還未發生,而是已經發生,即其自身已經發生改變的事件。
避免陳詞濫調和空洞言論使合理戰略化為烏有。 認真負責的戰略規劃書需要徹底且謹慎的思考,通常還有對關乎企業生存能力核心問題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