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玉琴
交運“情感文化”解讀
文/王玉琴

“情滿旅途”活動啟動儀式。
文化是一個企業的靈魂。擁有百余年發展史的交運集團(青島)始終與時代前進同步,堅持實施文化強企戰略,近年來培育打造出以“情感文化”為核心理念的企業文化品牌,助推企業走上快速發展之路。
“交的是朋友,運的是真情”,是青島交運人對社會公眾的響亮承諾。多年來,交運集團堅持以“情感文化”豐富品牌內涵,提升服務品質,傳播企業形象,努力爭創中國交通品牌服務的標桿。從“情滿旅途”到“溫馨巴士”,再到“品牌集群”“情感”始終貫穿交運品牌創建的全過程。期間,交運集團以真情感動社會,先后榮獲“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先進單位”“全國質量文化建設示范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綜合實力十強公交集團”等百余項殊榮。
真情付出,締造品牌旗幟。1994年青島交運集團轉體組建之時,恰逢公路客運市場全面放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和無序,基本的安全和服務都得不到保障。面對這一狀況,集團上下達成共識——探索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創出公路客運服務品牌,塑造國有企業良好形象,以優質服務贏得旅客。為此,1995年7月,我們在轄屬的青島長途汽車站創意發起了“情滿旅途聯手大行動”。這次活動以“情感凝聚”為媒,開啟了“情滿旅途”品牌和“情感文化”塑造的帷幕,開創了全國交通運輸行業和青島市服務行業品牌創建的先河。1996年1月,交通部在全國公路客運行業全面推廣這一活動。到2000年,“情感文化”開始延伸到城市公交領域,誕生了“溫馨巴士”品牌。2009—2012年,“情滿旅途”和“溫馨巴士”先后獲評“中國馳名商標”,把交運集團推上了中國服務品牌的最高領獎臺。隨著“交運之情”“溫馨校車”“溫馨之旅”“交運地產”等知名品牌的先后打造,交運集團形成了“品牌集群”模式,燃起了各經營板塊發展的燎原之勢。在中宣部舉辦的第七屆中國企業文化論壇上,交運集團“品牌集群”戰略備受矚目。品牌不僅為企業贏得了聲譽,更為企業持續發展筑牢了根基,2013年集團營業收入達到2009年的2.8倍,進入中國服務業500強、青島企業50強。交運品牌也以71.86億元躋身“亞洲品牌500強”,高居全國交通行業榜首。
以情動人,引領服務標準。“有心,有愛,有真情;做精,做細,做完美”,這是交運集團對員工制定的服務準則。在完善服務的實踐中,集團不斷延伸企業的服務鏈條,服務領域不斷拓
展。立足于顧客不斷提升的服務需求,我們把特色服務作為創新點,在汽車站為旅客提供“女士專屬化妝室”“哺乳室”“郵寄兒童”等貼心服務,在公交車內提供零幣兌換、紙巾帕、愛心傘、報紙袋、醫藥箱、無線網絡等便利服務,讓群眾出行暖心舒心。建立了安全生產指揮中心,配套營運客車“七個一”安全工程,開發應用“交運藍狐”智慧交通管理系統,實現了對車輛、場站和駕駛員的實時監管,讓群眾出行安心放心。為了更好地服務群眾出行,我們在國內首創了公交進車站新型商業模式,在汽車站基本形成了“入港、出港、到港”服務客運一體化,“城際、城區、城鄉”公交客運一體化,“長途、旅游、公交”車站客運一體化;在國內首開“定制公交”線路,在省內首開連接火車站、汽車站、飛機場的擺渡公交,改善醫療服務的免費就醫公交,串聯“百年老街”“百年老樓”“百年老店”特色景點的觀光公交以及學子公交、對接公交、微循環公交和趕集直通車等,推進通勤班車、超市班車、公務車租賃等市場占有,還在全省首推“公車公營、品牌運作、員工管理、電召服務”的出租客運新模式,讓乘客不僅“行有所乘”而且“乘有所選”。
以情化人,培育時代楷模。以情為核心的企業文化,逐步成為交運員工的共同信仰和價值判斷。集團乘勢而上,運用職工文化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全面激發員工的創新精神,大力營造尊重勞模、爭當勞模的氛圍,實現了員工和企業共成長。近年來,交運集團全面開展爭創百個星級班組、百名星級員工的“雙百”爭創工作,設立專項獎勵基金,開展“全員大培訓、崗位大練兵、技能大比武、素質大提升”勞動競賽,為表現突出、特別優秀的員工設立職業發展通道,形成了物質、精神、事業“三位一體”的“雙百”創建機制,培養和選樹了一批技術過硬、服務優秀、能擔重任、愛崗敬業的星級班組和星級員工,激發了全體員工比學趕超的熱情。
多年來,交運集團牢牢堅持以人為本的辦企方針,緊扣“情感文化”主線,大力倡導并踐行“幸福生活,快樂工作”理念,推出一系列措施給員工以關愛,用真情凝聚起了強大的企業發展合力,也在社會上樹立了良好品牌形象。
“助推器”匯集發展動力。每天下午,在交運集團總部的單身職工可以從職工餐廳領取免費晚餐,這是交運集團為方便單身職工生活新出臺的一項舉措。目前,為單身職工提供“愛心便當”正在全集團范圍推廣,而類似的關愛員工貼心之舉還有許多。以人為本的“情感文化”是交運文化的核心。讓員工擁有更有尊嚴的工作、更大的發展空間、更滿意的收入、更高的社會和家庭地位,是交運文化的內涵之一。2011年,我們在青島市率先實施并完成了員工工資3年倍增計劃。2013年,交運集團又確立了新目標:到2020年,職工收入水平實現再倍增。在制定分配政策時,堅持向關鍵崗位、一線崗位和艱苦崗位傾斜。出臺了對老職工的“富民新策”,適度提高在崗一線老職工的工資性收入,通過出臺四條工資保障線,讓連續工作滿20年、25年、30年、40年的在崗老員工收入更有保障,以回饋他們多年來在生產一線的辛勤勞動和默默奉獻。
在國內首推“交運新工時”每周4天工作制,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員工,用于強身健體、學習培訓、參與文體活動。我們還創新實施一線女駕乘人員“生理期特殊休假”制度,每年為萬余名在崗職工免費進行健康體檢,并建立員工健康檔案,讓員工的健康權益更有保障。
“減壓閥”激發發展活力。在企業文化的建設過程中,集團特別注重職工文化的全面打造,在制度化、常態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娛樂、健身、競技共融的職工文化模式。
創新文體活動主題。緊緊圍繞企業改革發展的目標任務,選定職工運動會、文化藝術節及日常文體活動的主題,確保每屆有新主題,每年有新內容,形式不斷創新,內涵與時俱進。
創新文體賽事形式。在組織的各個單項體育賽事和文藝活動中,都設有領導干部個人項目和領導必須參與的集體項目,用制度和規則促使各級領導干部帶頭參與文體活動,與員工團結協作,共創佳績。
創新文體人才引進。在招聘新員工時,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特長生,吸引不少藝術骨干和專業運動員加盟交運。此舉既為專業人才提供了退役后的擇業選擇,解決了社會就業民生問題,同時也優化了職工隊伍構成,為企業打造優秀文體團隊積蓄了人才。
創新文體組織建制。根據基層單位開展文體活動的群眾基礎和特色,有意識地把不同特長的員工分類安排到不同單位,通過文體組織建制的良性循環和互動,搭建起多方面的交流平臺。
創新文體陣地建設。在集團總部和各基層單位建有健身場所50余處;長流水、不斷線地組織開展演講朗誦、書法攝影、足球、籃球比賽、乒乓球、羽毛球等職工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使企業文化的
每個環節都實實在在、落地有聲。
立德在于思源,創新在于傳承。在企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交運集團始終不忘履行國企的社會責任,堅持以“情”為核心的文化理念,以服務社會為己任,不圖回報地投身公益事業,近年來各類社會捐助累計達1700余萬元。
崇德為本,傳承育文化。學雷鋒是青島交運的優良傳統,交運人代代相傳學雷鋒。50多年來,雷鋒精神在青島長途汽車站等客運站群服務窗口代代相傳,從未間斷。
進入新時期,“待旅客如親人”的雷鋒精神在交運人的實踐中升華成“知德樂善、崇尚道義”的共識。
以善為鄰,真情暖人心。溫馨的士公司駕駛員李學銘提出,“為老人服務不能停留在活動期間,服務沒有終點,敬老沒有終點,應該讓敬老活動滲入到日常營運服務中”。于是,由42名出租車駕駛員組成的“敬老車隊”應運而生。15年來,交運出租車“敬老車隊”免費接送過上萬名老人,為了一次約定,只要接到獨居老人電話,哪怕空車跑上十幾里也無怨無悔。當越來越多的善被認同、被聚合,“善舉”就變成了“義舉”,一個人的“良心”也就變成了一群人的“良知”。2012年年初,交運集團專項撥款20萬元,在青島長途汽車站設立了幫扶救助受困旅客的“愛心基金”。蘆山地震時,9名剛到青島、急盼返鄉的雅安農民工因湊不足路費在站外徘徊,是一份“愛心基金”讓他們有了免費食宿和返鄉車票。

交運集團(青島)第九屆職工運動會盛大開幕。
“社會需要交運,交運奉獻社會。”交運集團把對社會的承諾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如建立“愛心驛站”,為環衛工人提供免費早餐,為出租車駕駛員提供休息場所;組織“愛心義捐”,發起“愛心支教”,助力希望工程;推出“愛心送考”,免費接送高考中考學生;設置“愛心陪護”,溫情服務空巢老人,免費為老人提供送票和接送服務;面向社會開放40處“愛心公廁”,緩解城市如廁難;建立“失物招領中心”,給顧客帶來驚喜;開辟“愛心崗位”,兩年創造近6000崗位,“愛心義運”實現常態化,連續20年為盲生服務,在國內率先開通了“盲生直通車”,用真情詮釋了“大愛交通”。集團客運站群推出的“出行指南便利貼”“郵寄兒童”、“務工人員返鄉愛心車”等便民服務項目,在校車車廂打造的流動“道德講堂”等,也深受社會好評。
多年來,交運集團致力打造“交運之情”公益品牌,攜手青島市紅十字會啟動“‘紅飄帶’·‘微塵基金’——一元愛心滴水情”公益行動,成立了“滴水情愛心車隊”;在青島率先發起了“紅飄帶使者在行動暨愛心捐款”活動。企業還積極參與抗洪救災、抗擊非典、南方雪災、玉樹地震、汶川地震等社會公益救援行動。近3年來,企業在慈善捐助、幫扶共建等方面的投入達1700多萬元。
“有心,有愛,有真情”是交運人的服務理念,也是交運人的公益追求。在服務社會中享受幸福,在幫助他人中獲得快樂,是交運人的價值選擇。我們將向上、向善的力量,源源不斷地傳遞給他人、傳導給社會,助推著同心共圓“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