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放之, 柳 佳
(湖北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8)
破解結構性失業難題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基于湖北省企業用工短缺與結構性失業的調查
胡放之, 柳 佳
(湖北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8)
由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區域經濟結構的的不均衡性,市場因素發生變化與求職者適應這個變化所需的知識結構、專業素質、職場經驗、就業觀念不匹配,導致出現了職位空缺同時存在大學生的結構性失業。在針對湖北企業的調研基礎上,深入研究結構性失業的現象,客觀分析現階段結構性失業的主要類型以及企業用工短缺與結構性失業并存的原因,從勞動力供給和需求層面,科學、辯證地對企業用工短缺與結構性失業進行分析,提出解決企業用工結構性失業問題的措施。
企業用工短缺; 結構性失業; 解決對策
當前,企業用工短缺與結構性失業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各地企業用工短缺頻頻發生;受企業發展中的矛盾以及企業工作環境、工資待遇等因素的影響,一些企業員工流失率大,招工困難,缺工問題十分突出;另一方面,結構性就業壓力非常嚴峻,大學生就業困難,農民工就業不穩定,特別是80、90后受過良好教育的求職者的擇業要求普遍較高,而其技能卻不能適應企業的需求,結構性失業問題亦十分嚴重。所謂結構性失業,是指由于經濟結構、體制、增長方式等的變動,使勞動力在包括技能、經驗、工種、知識、年齡、性別、主觀意愿、地區等方面的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不相一致而導致的失業。 筆者認為,解決該問題,在考慮供需結構的同時,應結合產業轉型、體制機制等長期的影響因素進行綜合研究,才能有一個全面把握。
本章數據來源于2011年湖北工業大學和湖北省總工會聯合調查組對湖北武漢、宜昌、荊州、黃石、襄陽、隨州等6市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所有制的236家企業、29家人力資源市場、武漢地區5所大專院校,以及355名求職人員(其中應屆大學畢業生88名)的問卷調研。調查表明,在調查的236家企業中,缺工企業為209家,約為88.2%;缺工人數為4.85萬人,約占正常生產經營所需人員的33.5%。其中,缺工的企業中一直缺工的有138家,而缺工的原因多由于勞動強度大、工資水平低、福利待遇差,職工流失率較高。
1.1 從企業角度來看
1.1.1 不同性質企業的用工需求與“招工難” 民營企業“招工難”問題較突出,特別是中小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缺工問題嚴重,從時間跨度看,近年來一直存在缺工問題;國有企業缺工不如民營企業突出,但也一定程度上存在“招工難”;相比之下,外商投資企業用工缺口較小,只是存在著短期性、臨時性缺工現象。
1.1.2 不同行業用工需求與用工缺口 缺工行業較多。缺工率高的行業主要是紡織服裝(31.5%)、餐飲服務(30.9%)、機械制造(30.4%)、建材(27.7%)、電子信息(25.7%)、糧油加工(24.9%)等傳統生產與服務行業,現代服務業也有5%~10%的用工缺口。
1.1.3 企業用工需求與學歷程度的相關性 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主要招用各類大學本專科畢業生,機械等加工制造業主要招用高中生,其他傳統企業(包括住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主要員工是初中畢業生,在建筑業,農民工多是小學文化程度。
1.2 從求職者角度來看
1.2.1 不同求職者就業需求與行業的選擇 求職者普遍對行業或崗位選擇有較高的要求,大學生選擇的行業主要是金融咨詢等現代服務業和現代制造業;農民工主要是加工制造業、傳統服務業和建筑業,但新生代農民工主要選擇銷售、管理和技術工作;城鎮下崗職工主要是商業飲食等傳統服務業。
1.2.2 不同求職者就業需求與職業的選擇 正在尋找工作的大學生希望從事的崗位主要是專業技術、銷售和管理方面的工作;農民工多選擇普工,部分選擇從事技術方面的工作;城鎮下崗職工主要選擇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崗位。
1.2.3 不同求職者就業需求與薪酬期望 未就業的大學生薪酬期望多在3000元~5000元;農民工的薪酬期望多在3000元左右;下崗職工的薪酬期望一般為2000元左右。相當部分求職者擇業時間較長,跳槽卻很頻繁。有44.2%的求職者找工作時間超過2個月,但不少大學畢業生工作不到1年就選擇了跳槽,另有不少畢業生工作了2~3年亦會選擇跳槽;農民工變換工作也較頻繁,有的1~2年,有的2~3年或3~5年就會變換單位,“短工化”現象較嚴重;下崗職工再就業則相對較穩定,跳槽較少,但一般很難再被雇傭。
以湖北人力資源市場為例,2013年湖北全年通過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進行用人招聘的企業7.67萬家,累積提供崗位177.8萬個(次),分別比2012年上升了6.72%、6.93%;同時,全年在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登記求職的勞動者數量155.78萬,比2012年上升10.83%。兩相比較,全省全年累積崗位供給大于求職需求,求人倍率為1.14,反映湖北用工需求較旺盛[1]。不過,深入剖析用工需求和勞動力供給狀況,發現整個人力資源市場用工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
第一,有限的勞動力供給難以充分滿足低端崗位就業需求。一是從行業用工需求看,主要集中在傳統制造業、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分別占總需求的37.20%、18.25%和16.03%,三者之和占總需求71.47%。二是從崗位用工需求看,技術型工種崗位用工需求較穩定,對一線普工需求大量增加,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用工缺口較往年進一步擴大。三是從用工單位對求職者的學歷要求看,企業對求職者學歷(年齡、性別)條件明顯放寬,對高中以下學歷的用工需求與前一年相比有較大幅度的提升,高中(中專)學歷占比最大,達50.43%[2]。這說明部分企業對低層次人力資源依賴較強,生產力水平較低,發展方式較落后,同時反映了對人力資源爭奪日趨加劇,“招工難”更嚴重。
第二,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中高級技能人才短缺。一是通過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登記的求職者,主要是新成長失業青年、就業轉失業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三者所占求職比重之和達78.52%,而在新成長失業青年中,應屆大學畢業生求職人數比往年增長12.45%。二是從專業技術人員求職情況看,求職者人數激增,其增加人數占總求職增加人數的42.83%,超過了用工需求。三是從求職的崗位看,主要集中在生產運輸設備操作工、商業服務業人員、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等崗位,其中生產運輸設備操作工、商業服務業人員用工缺口較大,而專業技術人員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比率卻不達1%。說明隨著產業升級,企業對勞動者技能和素質要求普遍提高,但部分勞動者不適應企業要求,不能滿足生產運輸設備操作工崗位對技能人才的要求;同時說明部分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能滿足專業技術人員崗位需求。
第三,員工流失率較高,跳槽頻繁,短工化趨勢加劇。調查表明,2013年湖北500家企業中有351家不同程度的存在用工短缺,缺工企業不僅數量多,缺工的時間長;而且員工流失率高,351家企業平均流失率為21.5%[3];2014上半年,武漢市員工流失率平均為7.5%,尤以80后、90后新生代求職者為主[4]。這說明新生代求職者自我意識更強,對企業的工作環境、薪酬待遇等更加挑剔,也說明以低端制造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無法滿足不同層次的求職者的需求,企業留人更難。
第四,企業待遇普遍上漲,招工依舊很困難。2013年企業人均用工成本比2012年上升10%左右,其中人均工資增長對人均用工成本增長的拉動超過90%,這反映了企業用工難引起員工工資上漲,助推用工成本不斷上升,而用工成本上升又導致企業用工更難。
第五,產業用工需求受經濟波動的影響較大。近年來,受宏觀經濟的影響,經濟出現下滑。數據顯示,與2012年相比,2013年二季度第二、三產業需求人數呈劇烈下降態勢,其中第二產業需求人數降幅達40.87%,第三產業需求人數降幅達24.76%,說明第三產業對于穩定就業具有重要作用,是就業的主渠道;同時也說明,我省現代服務業規模太小,一旦經濟發生波動,產業用工需求將受到較大影響。
當前企業出現的用工短缺,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和傳統服務業,這些行業對低層次人力資源依賴較強;與此同時,隨著企業轉型升級,一些企業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對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和工作經驗者需求在提高,但從企業提供的崗位、薪給水平、要求的技能、分布的地域等條件看,許多求職人員的技能與企業崗位的要求不匹配,與求職者期望或具備的條件存在較大的結構性差異,致使員工流失率較大,使企業“招工難”問題日趨突出。這正是結構性失業的重要特征。結構性失業最主要的表現,就是某些傳統產業落后于市場需求而逐漸衰退,而適應落后產業的供給結構不能適應新的就業要求所形成的失業;或者說產業結構升級中適應新產業要求的勞動供給不足而出現了空位。
3.1 產業結構不合理
產業結構不合理是導致就業結構性矛盾加深的深層次原因。長期以來,我國形成了以中低端制造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現代服務業偏弱。但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無法適應不同層次的勞動力需求。一方面,許多勞動密集型企業仍然依靠低廉勞動力成本維持其經營,大量爭搶對技術要求不高的普通勞動者;另一方面,各類產業發展不平衡,特別是能夠提供大量工作崗位的現代服務業發展不夠。目前中國大學畢業生數量已是13年前的11倍,但適應有一定知識背景的大學生就業的崗位增長緩慢。許多中小企業也未能升級到更重視技術開發、產品設計、品牌經營等附加價值較高的產業鏈高端,企業內部生產經營社會化分工不足,專業化程度不高,對市場化的生產性服務業需求不大,工業結構的不合理成為制約大學畢業生完全就業的瓶頸[5]。不僅如此,政府對服務業管制還過多,尤其是對教育、醫療、金融、保險、通訊、信息、文化等領域的管制過多,以致這些領域競爭不充分,影響到資源的聚集和生產率的提升,最終影響到服務業的發展,從而導致就業市場特別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緊張。
3.2 中小企業負擔重
近年來受宏觀經濟的影響,中小企業發展的空間和機會減少,使企業用工需求和對人才的吸引力受到嚴重影響。一是市場環境不佳,近年來,由于各種要素如土地、原材料等價格不斷上漲,加上資金短缺、融資困難,使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受到嚴重影響。二是政府稅負較重,由于稅制結構上存在一定缺陷,中小企業相對于大企業在稅負與利潤比中處于劣勢;此外,政府各類收費,如教育附加費、水資源費、殘疾人就業金,以及工商、公安、衛生、質監、環保等部門征收的行政性收費,也加重了中小企業的負擔。三是企業自身發展存在不足,許多企業轉型升級步伐緩慢,產品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發展的空間和機會較少;還有部分企業社會責任感比較欠缺,長期沿襲“需要就招工、不需要就解雇走人”的用工模式,傷害了勞動者的感情,這些都使得企業用工需求和對人才的吸引力受到嚴重影響。
3.3 教育制度的欠缺
當前,企業缺工與就業結構性矛盾,根源在于教育體制存在嚴重缺陷。一方面,普通高等教育功能定位不清,擴張過快。特別是受行政化、功利化的影響,各個高校都大力擴招辦學成本低的文科類專業,但許多專業設置雷同,缺乏特點,這既導致許多學生缺乏技能,無法適應企業要求,還導致人才過剩,加劇了就業市場的緊張;而對于辦學成本高的工科專業,同樣由于行政化和功利化的原因,一些學校不愿在工科學生的培養上多下工夫,使得大學生創新能力不足,動手能力不強,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職業教育長期不被重視,職業教育無論是在重視程度或是在資源配置上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差距越來越大。目前中國第二產業,特別是制造業、采礦業和建筑業在經濟產出中的占比高達47%,其提供的藍領職位亦占有相當比重,但由于傳統上人們鄙視體力勞動,職業教育更是被人瞧不起,社會需要的高端技術型人才出現斷層,導致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存在嚴重脫節。
3.4 區域發展不平衡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東中西部地區之間差距較大;湖北區域內經濟發展也不平衡,省城武漢一枝獨秀,區域環境較好,社會資源占有量較大,其他地區相對較落后,這導致我省企業用工與就業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不同地區發展速度、就業機會以及收入水平相差較大,而大學生的薪酬及未來發展期望趨于發達地區,落后地區雖然人才匱乏,但因各項條件制約無法提供與發達地區相當的勞動力價格、升遷機會或發展環境,使其對于大學生的引進大打折扣。同樣農民工受城鄉差距的影響,為謀求更好的待遇,不斷地流動或跳槽。目前,我省近600萬農民工在東部發達地區打工,還有500多萬在省內各地打工。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使勞動力流向較單一,而勞動力流向的不均衡,又影響了區域經濟發展,加劇了招工難、就業難,并導致就業結構性矛盾凸顯。
3.5 收入分配不公平
目前,我國不同行業的收入分配極不合理,尤其存在于壟斷行業與競爭性行業之間。由于存在較大的收入差距,一部分人逐漸成為利益階層,另一部分人群則淪落收入下層。這種現象逐漸被固化,并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就業。一方面,壟斷行業、具有特殊地位的事業單位依靠自身的優勢吸引了大量的大學生來求職,但這些行業與部門為了自身利益,往往只有特殊關系的人才可進入。另一方面,競爭性民營企業、大量中小勞動密集型企業卻很難吸引到大學生,特別是當企業對工科類人才的需求急劇上升時,一些有工科背景的大學生卻“逃離工科”。原因就在于與競爭型企業相關的專業,特別是傳統工科專業(如機械、化工和生物工程專業)畢業生薪酬較低,工作環境較差,升遷之路相對緩慢,以致大量大學畢業生不愿從工,對去工廠工作興趣索然。
當前企業缺工和就業不足,主要是一系列結構性不匹配和不相容的機制造成的。而結構性、體制性等因素短期內難以克服,或者說就業領域的結構性矛盾將會長期存在。為此,解決就業領域的結構性失業問題,應著眼于長遠,綜合施策,多措并舉。
4.1 大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轉型升級是解決企業用工荒和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關鍵,政府應制定相應政策,為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與增加就業良性互動創造條件。一方面,大力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穩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并穩定第二產業就業份額。另一方面,圍繞制造業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一是鼓勵制造業的服務環節從企業分離,推進業務外包,深化企業分工和合作,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二是通過整合科技、培訓和咨詢服務資源,建立區域和行業的公共技術平臺,推動生產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為產品升級、產業升級服務。三是建立支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專項財政資金,通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發揮經濟對就業的拉動和聯動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應注意發揮市場的作用,政府應把工作重點轉到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和企業的用工環境上來,通過提供公共就業服務,激發市場主體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以增強勞動者創業、就業的主動性。
4.2 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植力度
過去30年來,中小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巨大,城鎮近80%的就業崗位都是由中小企業創造的。然而,由于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利潤低、工作環境差、工資水平及福利待遇也低,越來越難以吸引大學生、農民工等新生代求職者。因此,解決結構性失業,應改善中小企業的經營環境,通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實行更加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和信貸扶持政策,減輕因用工成本快速上升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造成的壓力,不斷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盈利水平,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企業技術進步,提升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同時,在初次分配領域,政府應幫助中小企業有更多的空間分利給勞動者,逐步提高企業職工的工資水平,從而增強對求職者吸引力。
4.3 大力推進教育體制改革
過去20年來,大學教育在由精英教育逐漸向大眾教育轉變之時,學生整體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然而,由于教育體制存在著嚴重弊端,使學生的素質及就業能力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解決這一問題,一是加速推進高等教育的改革、創新與徹底轉型。鼓勵學校擴大自主辦學權,進一步突出辦學特色,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推進學校與企業深度融合,提高學科建設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創新型人才。二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改變教育結構不均衡狀態,要適當縮小高等教育規模,擴大職業教育規模,實現職業教育與產業技術需求對接,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加大市場緊缺型勞動力有效供給,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適用人才[6]。三是完善社會化職業教育培訓體系。一方面,對初高中畢業的求職者,組織其參加免費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另一方面,應進一步加強對已經進入企業的勞動者的在崗培訓,提升其崗位能力,促進穩定就業。同時構建勞動者的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就業領域的結構性矛盾。
4.4 著力提升區域發展水平
面對各地企業缺工以及農村勞動力的回流,應借助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機遇,大力發展產業集群,形成現代產業密集帶;同時,依托產業集聚區,在中小城市著力布局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大就業供給。一是通過沿江產業合理布局,提升金融服務業、生產服務業和生活服務業,著力優化要素配置,拉近同一產業中關聯配套企業的距離,降低資金、物流、時間成本,提升聚集效應。二是建立統一高效的用工信息服務平臺,建立健全就業服務工作機制,實現產業集聚區的用工需求和附近農業轉移勞動力供給的有效銜接,吸引農業轉移勞動力就近轉移就業。三是加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動公共服務向小城鎮、農村延伸,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向二、三產業轉移,促進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高度集聚,以增強城鎮就業功能。
4.5 解決好收入分配領域的突出問題
收入差距擴大、社會分配不公,是近些年來我國分配領域的一個主要焦點,它也直接影響到勞動者就業。要切實解決好這些矛盾,必須從根本上矯正“扭曲”的社會平均利潤率,縮小城鄉之間、行業之間以及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一方面,嚴格執行國家“限高、擴中、提低”的收入分配政策,限制壟斷行業工資過高過快增長;另一方面,要大力開展工資集體協商,保障職工工資的合理增長,并在住房、醫療及社會保障等方面進一步提升職工的福利待遇,讓所有的職工都能更好地享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實惠,以縮小收入差距,維護社會公平。
[1] 汪 志.商業服務、制造業用工缺口又擴大了[N].長江商報,2014-01-07(A18).
[2] 陳 嶼,陳 剛,孫 上,等.高中以下學歷用工需求大幅上升[N].湖北日報,2014-01-07(014).
[3] 方 珞,羅天嬌.鄂企還有人力資源優勢嗎[N].湖北日報,2014-01-02(07).
[4] 丁 玥.武漢招工難與留人難并存 上半年3.3萬人主動離職[EB/OL].[2014-07-30]http://hb.ifeng.com/news/fygc/detail_2014_07/30/2675721_0.shtml.
[5] 胡放之.“招工難、就業難”并存的原因及解決對策[J].湖北社會科學,2012(08): 59-52.
[6] 吳 玲.職業教育可解結構性失業[EB/OL].[2012-08-23]http://www.cssn.cn/jyx/jyx_zyjsjyx/201310/t20131023_452250.shtml.
[責任編校: 張 眾]
Solution to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problem to Protect and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Based on Enterprise Labor Shortages and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in Hubei Province
HU Fangzhi, LIU Jia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Along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more and more graduates are facing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y, and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Because our country economic system reform and the imbalance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market factors change required of the job seekers to adapt themselves to changes in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professional quality, work experience, employment concepts do not match, resulting in the presence of vacancies and unemployment and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researches on Hubei enterprises, in-depth study of the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objective analysis to the current type of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and the reason of the shortage and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from the labor supply and demand level scientific and dialectical analysis of enterprise labor shortages and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the paper works out th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of enterprise employees.
enterprise labor shortages;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countermeasures
2015-03-01
湖北省總工會項目(鄂工辦電[2011]39號),湖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課題(鄂參[2014]11號)
胡放之(1957-), 男, 湖南桃江人,湖北工業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學.
1003-4684(2015)03-0005-05
F241.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