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頒證式征信出“奇葩”,如何破解?
●本刊評論員
社會治理離不開完善且有效運行的政府征信制度,政府征信的手段之一就是發(fā)證,這證那證,有的長期有效,稱證件,有的一事一證,稱證明。生活在當代社會,獲取并在必要的時候出示相應證件和證明,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問題是,一些部門頒證式的征信過多過濫,使我國成為世上少有的“辦證大國”,還時常出現奇葩證件或證明。李克強總理批評的證明“你媽是你媽”的荒唐事件不在少數,近期媒體就報道過辦房產繼承要開母親沒有私生子的證明、老人補辦老年證要開遺失證明等“奇葩”事件,這樣的頒證式征信,不光折騰了老百姓,大大增加了社會交易費用,就連辦證的民警也對這樣的政府行為邏輯“吐槽”。
過度的頒證式征信,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有公權都具有自我擴張的傾向,因為可以通過頒證權來顯示本部門和官員在社會中的“重要性”,提高權力的“含金”量,可以通過頒證權牟利,可以通過提高頒證式征信門檻形成“合法傷害權”來折騰當事人增加尋租、抽租的機會。此外,提高頒證式征信門檻也是一些部門推諉、轉嫁監(jiān)管和服務責任的一種方式,治理中出了問題可以用“有證”來證明自己沒有失職,試圖用一紙證書來替代更細致的監(jiān)管和服務職能,達到怠政偷懶的目的。因此有必要針對過度的頒證式征信的深層原因來尋求破解之法。
首先,要通過法律手段來規(guī)范頒證式征信行為。所有的政府行為都要遵循“法無授權不可為”的原則。一是一些部門出于爭權爭利而亂設的證件和證明必須堅決取締,如,一些地方房管部門居然要求買房者提供無犯罪記錄的證明,這明顯是超越法律的濫權行為,不能允許。二是對于似有法律依據但并不合理的頒證也要清理。近日媒體報道的遺失老年證重新辦證要派出所提供遺失證件的證明,在邏輯上就過不了關,正如提供遺失證明的民警所說,他們本無法證明該老人是否遺失證件,憑什么辦證單位就要相信他們的一紙證明呢?個中真實邏輯并不是要確知證件是否遺失,而是頒發(fā)老年證的部門要將辦證中的責任推給其他部門。類似的過不了常識和邏輯關的證件和證明還有存在的必要嗎?三是要通過簡政放權來減少過多的頒證行為,很多頒證行為是依附在政府權力上的,隨著政府職能的規(guī)范,很多許可式的證件和征信式的證件就無存在的必要。四是要杜絕重復征信,公民已持有的證件能夠證明的信息不能要求公民另開旁證。
第二,要通過搭部門共享的信息平臺來減少公民辦證數量。很多證件和證明能夠證明的信息都是政府職能部門可以相互提供的,有權獲得并需要獲得的這類公民個人信息的部門大都可以要求相關部門直接提供或到平臺上查詢,沒有必要要求公民個人往返折騰自行獲取再行提交。如犯罪記錄、生育證明、住房證明、金融信用證明等都可通過相應的征信平臺和政府信息系統(tǒng)獲取。
第三,要通過辦證成本的內在化和取締依附在辦證上的收費來遏制過度的頒證式征信行為。需要公民個人信息的部門能夠通過征信平臺或其他政府部門獲取相關信息,就不能要求公民自己提供,而應主動搜集,需要公民個人提供也要減少或免除收費。一些辦證成本真正內化到政府部門才能大大減少政府過度設證、頒證的利益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