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鳴
學弟從臺灣交流回來,給我們分發紀念品時講到臺灣同胞對食物的虔敬,并提到兩個關鍵詞:手工和有機。學弟是85后,他說不理解。尤其是朋友驅車帶他走兩個多小時,排隊一個多小時,去喝一家據說很有名的奶茶。他說,就是奶茶味??!
手工和有機也許對新一代來說是一個難以理解的名詞,但是對于我們這些70后來說,它們是動詞,令人憂傷地保存著童年的模樣。
適逢導師從美國訪學回來,他給我們看美國生活的照片,有一張是瓦爾登湖,那湖水果然清澈得跟梭羅寫的一樣,天空也是,導師說這天空藍得像老家的一樣。說得頗有幾分惆悵。
從有機和手工,又講到柴火。湖南來的學妹說她們那里的飯館都流行柴火飯柴火菜。這是一個概念,誰吃得出柴火的味道?導師說,我就能吃出來!我笑。是的,有老家的人都吃得出來。
而這柴火飯作為生意經,肯定也是有老家的人才想得出來。所謂舌尖上的中國,更確切地說,不就是味蕾上的鄉愁嗎?我還記得南通有個門庭若市的飯店叫老南通??腿藗円贿M門,首先看到的是一摞摞雜木劈柴,然后是廚房的后部,與一般的飯店對廚房諱莫如深相反,它的廚房是用透明玻璃作墻壁的,然后,你會看見一眼眼四方的爐灶,正熊熊地燃燒著,果真是木頭作柴火,茄子燒扁豆、絲瓜毛豆、咸菜豆瓣湯,還有招牌的大灶鵝,冒出撲鼻的香氣。我相信大多數人是吃不出柴火味道的,作為一道燃燒了幾千年,然而終于在現代社會漸漸熄滅的光芒,它早已疏離了年輕一代的日常生活。
手工也是,在過去的年代,它飽含的深意是生活的艱辛和勞作,又哪里是拿出來炫耀的資本呢?
在今天,崇尚手工似乎有一種對技術主義的反駁和對生活本質的思考在里面。
還好,商人們的運作使手工和柴火顯得不那么鄭重,否則,這返璞歸真就暗含了一種對時代的諷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