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俄羅斯、拉脫維亞、德國特約記者 汪嘉波 卓婭 青木
“考慮到俄羅斯的不確定性,拉脫維亞要做好應對一切威脅的準備”“要知道俄羅斯兇悍如虎,拉脫維亞最好不要閑著沒事逗老虎玩。”對于美軍重型武器裝備進駐首都里加,拉脫維亞人的心情顯得有點矛盾。本周,北約計劃在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開始為期3個月的聯合軍演。這3個原蘇聯加盟共和國曾是蘇聯的“后院”,如今因烏克蘭危機突然成為北約與俄羅斯對峙的最前沿。夾在世界最強大的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看著雙方“近在咫尺”的實兵演練,這三個國家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拉脫維亞擔心“烏克蘭戰術”
9日,包括“艾布拉姆斯”坦克、“布拉德利”裝甲車和悍馬吉普車等在內的120件美軍重型裝備,運抵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美國向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派出3000兵力的聯合軍演本周將拉開序幕。這是美國主導的北約在三國2004年加入該軍事集團后首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據美國《星條旗報》近日報道,美軍裝甲車等重型裝備正在穿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德國等國。報道稱,這個號稱“龍騎士”的軍事行動并不常見,以往長距離運送重型裝甲車都是通過鐵路。
對美軍坦克及3000美軍進入波羅的海三國的消息,俄羅斯國家電視一臺在15日晚8時收視黃金時間進行了詳細報道。盡管拉脫維亞等國早在20多年前就脫離蘇聯,但對俄羅斯人來說,原本是蘇式坦克暢行的地方,如今卻任由美式坦克進駐,內心的感受可想而知。電視畫面中,參加坦克運抵儀式的一名美軍少將笑著說:“我們就是要讓俄羅斯看看,我們將與拉脫維亞一起對抗任何侵略?!贬槍Ρ奔s在波羅的海國家加強軍事行動,俄羅斯《觀點報》評論說,北約眼下在俄家門口排兵布陣,必然要引起俄羅斯的強烈反彈,“難解的烏克蘭迷局把俄美推上絕路,雙方或許很快就會揮舞起已經出鞘的軍刀”。
“2014年是俄拉關系中最失敗和復雜的一年。”俄駐拉脫維亞大使韋什尼亞科夫去年年底曾這樣表示。德國《法蘭克福匯報》3月10日以“拉脫維亞害怕俄羅斯帝國的幽靈”為題刊文分析了俄羅斯對拉脫維亞的潛在威脅。文章說,波羅的海國家有被蘇聯吞并的痛苦回憶,200萬拉脫維亞人口中約1/3是俄羅斯族,烏克蘭危機撕裂了該國的舊傷口。拉脫維亞害怕普京的“烏克蘭戰術”——先通過媒體煽動當地俄羅斯族人鬧獨立,然后逐步吞并拉國。拉脫維亞的一些媒體人士擔心,拉東部的拉特加列地區情況與烏克蘭東部相似,很有可能出現克里米亞和烏克蘭東部亂局的翻版,因此北約在拉駐軍,是一種安全保障。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拉脫維亞族婦女表示,她對政治沒興趣,但要知道俄羅斯兇悍如虎,拉脫維亞最好不要閑著沒事逗老虎玩。
針對國內一些民眾的擔心,拉脫維亞總統貝爾津什2月在國家電視臺表示,目前拉脫維亞沒有受到戰爭威脅。拉防長韋約尼斯2月19日也在歐盟防長非正式會議結束后舉行的記者會上說,“就目前情況看,拉脫維亞遭受直接軍事威脅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考慮到俄羅斯行為的不確定性,拉脫維亞應做好應對一切威脅的準備,進行自衛”。
在軍事巨人之間求生存
拉脫維亞是建于公元10世紀的公國,近千年來屢遭歐洲列強的占領和割據,也曾經兩度獲得獨立,但真正獨立時間不足50年。第一次獨立是在1918年,十月革命后,拉脫離沙皇俄國而獨立,至1939年,被劃為蘇聯勢力范圍,獨立僅維持了21年;第二次是在1991年,拉脫離蘇聯恢復獨立,至今24年。里加老城中心有一座博物館,里面陳列著大量蘇聯時期以及二戰期間德國對拉脫維亞占領的圖片和實物。在拉脫維亞,有一種聲音認為,蘇聯“占領”對拉脫維亞造成3000億歐元的損失,因此蘇聯繼承國俄羅斯應進行賠償。
談起波羅的海國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美國總統奧巴馬去年9月說過一句話:“塔林(愛沙尼亞首都)、里加和維爾紐斯(立陶宛首都)的防御就像當年的柏林、巴黎和倫敦一樣重要。”2014年初的烏克蘭危機加快了北約軍事部署波羅的海的步伐。同年4月,首批150名美國空降兵在“大西洋決心行動”框架下臨時進駐拉脫維亞,開始打造“防止俄羅斯侵略的整體安全防線”。今年2月底,北約多國士兵曾在愛沙尼亞境內一個距俄羅斯領土不到300米的邊境小鎮閱兵。當插著星條旗的美國軍車出現在邊境地帶后,俄羅斯也在邊境地區緊急軍演。“我們有權在自己領土上舉行任何軍事行動。”這是愛沙尼亞政府的公開表態,也代表著波羅的海其他國家的某種姿態。
不過,在拉脫維亞民間,不同族群對國家成為北約與俄對峙前沿的反應完全不同。拉脫維亞大學東方學教研室主任里昂·太萬斯認為:“北約是安全保障。如果俄羅斯攻擊任何一個北約成員,北約國家將根據條約第五條進行集體防衛。但百分之百的保障是不存在的,尤其是拉脫維亞處于好戰的俄羅斯和德國之間?!苯衲?月的一項民調顯示,46%的拉脫維亞居民認為北約駐軍使他們免受軍事威脅。
相對來說,俄語居民對北約駐軍的態度很冷淡。2014年,在拉西部港口城市文茨皮爾斯和里加發生過幾起美軍和其他北約國家士兵與當地居民斗毆事件,當地人似乎有備而來,北約士兵被打得很慘,有一名荷蘭籍士兵被打成重傷,險些喪命。有網民調侃:“赤手空拳的百姓都把北約大兵打得頭破血流,這樣的北約能保護我們的安全嗎?”文茨皮爾斯市長倫伯格斯認為,北約部隊進駐意味著拉將成為美國和西方與俄羅斯的潛在戰場,將來會威脅到拉的社會和經濟利益及其國家安全,“拉不卷入西方和俄羅斯的沖突比較有利”。
據俄媒報道,在拉脫維亞的美軍表現很差,喝酒、召妓、隨地小便,早就引起當地民眾反感。當地法律界人士格拉烏金尼什抱怨說,美軍近年來打著舉行聯合軍演的旗號,把五花八門的軍事設備運到拉脫維亞,然后就賴著不走。拉脫維亞議員揚尼克在接受俄國家電視一臺采訪時說,美軍送來的坦克都是從中東和中亞戰場上退下來的舊貨,適合沙漠作戰倒是真的。重要的是,新來的3000名美軍不會受拉軍方指揮,而是服從五角大樓的指令。拉脫維亞一家社會組織領導人布卡因認為,拉國作為一個小國,不應當參與大國間的軍事沖突。他準備征集10萬簽名,反對外軍進駐。
俄羅斯影響力深入各個角落
拉脫維亞恢復獨立后,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上全面融入歐洲,于2004年加入歐盟和北約,2014年加入歐元區。近年來,拉脫維亞經濟發展迅速,但2014年因受歐盟經濟不景氣、參與歐盟制裁俄羅斯及俄羅斯反制裁的影響,GDP增長降到2.4%,為最近4年來最低水平。據歐洲統計局2014年11月份發布的數據,拉脫維亞人均GDP在28個歐盟國家中排名倒數第四,距離政府提出的趕超歐盟中等生活水平目標還相差很遠。雖然是倒數第四,但拉脫維亞的人均GDP也超過1.2萬美元。當地物價不低,比如超市豬肉平均價格4歐元/公斤,95號汽油1.15歐元/升。據拉官方統計,拉加入歐盟以來,有30多萬人移民至其他歐洲國家。
波羅的海三國盡管恢復獨立已24年,加入歐盟、北約也已11年,但俄羅斯在該地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影響力仍然巨大。三國所需油氣資源主要來自俄羅斯,每年還有大量俄羅斯游客和俄羅斯商品入境。此外,大量俄語居民的存在和俄羅斯文化的世代熏陶,決定了這幾個國家真正脫胎換骨融入歐盟的路還很漫長。
在里加,各族之間通婚現象很普遍。根據法律,拉脫維亞語是拉脫維亞國語,官方場合必須使用拉語,違者將面臨罰款等行政處罰。但實際生活中,俄語又擁有通用語言的功能。里加的許多服務行業將會俄語作為應聘的條件之一。中小學分為拉語和俄語學校,家長可根據需要為孩子擇校入學。大多數人拉語和俄語都懂,看說話對象混著用。當地拉族朋友說,生活中經常出現一種場景,即一圈朋友聊天只要有一個俄族人在場,盡管這個人懂拉語,大家還是自然而然地用俄語交流。蘇聯解體以后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俄語水平相對弱,但是完全不懂的是少數。
在里加街頭,到處都是拉文標識和廣告,商家店鋪里是歐元標價,街上跑的是二手歐洲豪車,但是身邊不斷出現的俄語對話、俄語電臺和電視臺播出的節目以及人們細小的習慣動作,讓人感覺到一種曾經的“蘇聯氛圍”。從1998年開始,拉脫維亞前黨衛隊人員每年3月16日都會舉行游行,俄外交部則對游行表示譴責,拉國領導人也呼吁人們不應參加這樣的游行。
獨立以來,拉脫維亞與西歐國家聯系更為緊密,從西歐到里加的海陸空交通非常方便。《環球時報》駐德國記者一年前曾開車到拉脫維亞采訪,發現當地農村比西歐的農村還要美,還要寧靜。里加被稱為“北方的巴黎”,當地人大多不愿意拉脫維亞與俄羅斯真的為敵,不愿意打破這種寧靜,他們認為維持現狀是最好的選擇。正在柏林訪問的拉脫維亞學者本迪克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拉脫維亞人對俄羅斯既恨又‘愛,終歸以前曾是一家人。如果西方與俄羅斯的矛盾激化,我們不愿意看到拉脫維亞成為戰場。從經濟角度看,如果西方和拉脫維亞的經濟還緩不過來,很多人可能會倒向俄羅斯。畢竟拉脫維亞嚴重依賴俄羅斯的能源供給?!?/p>
德國《電信政治》雜志15日的報道說,“中國成為波羅的海國家的B計劃”,當俄歐關系緊張或經濟不振時,這些國家希望把自己的農產品出口到中國?!?/p>
環球時報201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