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
早春的天空,麗日白云,一碧如洗,雖然春寒料峭,可我已禁不住藍天的誘惑了,決定和久違的風箏來一次親密接觸。
周日一大早,我就爬出溫暖的被窩扎風箏。我將竹篾就著蠟燭頭的火烤,慢慢地燒燙,小心地彎曲,細細地綁扎。不到一個時辰,一只老鷹風箏便做成。我又在風箏的下面綁上一個事先準備好的“鴿哨”,上天后會發出嘯聲,極其悅耳。
鎮中心廣場上,藍天寥廓,輕風拂面。已經有人先我而至在放風箏,三三兩兩的風箏在天際搖曳。有爸媽陪著兒子的,有爺爺陪著孫子的,也有小孩子結伴而來的,這無疑增加了我們放飛的興致。輕盈漂亮的風箏就在微風吹送下悠悠飛起,飄向天空,我的心情一下子也放飛起來。那“鷹”,展開雙翼,雄踞高空,宛如真正的鷹翅,穩健地受著風力,微微地震顫。
我的風箏因為裝了“鴿哨”,猶如男高音歌唱家在藍天盡情地演唱,悠遠嘹亮,吸引了眾人的目光。我手中的線已放盡,風箏飛得更高了,在陽光下成了一個彩色的亮點。
放風箏不拘長幼,孩子喜歡,老叟也興致極高,這一人類最早達于天穹的“飛行器”,兩千余年來憑著綿綿一線,“牽”住了多少人的情懷!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據說風箏的發明者就是木匠的始祖魯班師傅。風箏的誕生,反映了人類最初想在茫茫太空探險的愿望,以后人類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飛行器。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大廳里有一只中國風箏,在它邊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至今仍懸掛在那里。人類的太空之旅,竟源于小小的風箏,這是古人萬想不到的。
中國有句古話:“鳶者長壽”。意思是說,經常放風箏的人壽命長。箏友相聚,妙語連珠,破悶解難,精神愉快。放風箏時極目遠眺風箏的千姿百態,能調節眼部肌肉和神經,消除眼睛疲勞。放風箏時精神專注,可排除雜念,心情放松。
“竹馬踉蹌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我沉浸在風箏的世界里,榮辱皆忘,雜念俱無,一時間,竟如莊子老先生似的“物我兩忘”,仿佛自身也變成了風箏,翱翔在藍天白云間了。
(摘自《老年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