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
☉ 王 ? 晨
“菲菲、崽崽,你們在哪里?快回來吧!”自從伴隨自己多年的貴賓犬菲菲和比熊崽崽在小區門口走失后,陳爺爺、王奶奶夫婦終日便茶飯不思,他們不僅四處張貼“重金尋狗啟事”,還和往常一樣,一日三餐給這兩個“寶貝”精心準備飯菜,即使是深夜,王奶奶也會每隔一兩個小時開一次門,看看走失的菲菲、崽崽是否回來了……
當子女長大成人,忙于打拼事業,忙于經營自己的小家庭,閑下來的老人們,有點無所適從。不少老人養起了寵物,然而,對于寵物投入過多的情感,也讓一些老人遭遇了 “寵物依賴癥”的困擾。
養寵物對老人有益處
養寵物之所以對老人的身心有幫助,主要是在這個過程中,老人所需要的安全感、價值感、信任與被信任、愛與被愛的感覺,都可以由伴侶動物提供。同時,有寵物做伴的老年人往往社會形象更好,社交機會更多,這一切都使養有寵物的老人對生活的整體滿意度和幸福感更高,從而更容易激發并保持內在的生命力與活力,提高對于疾病、困境的抵抗力,減少不幸發生。
過度依賴寵物是心理疾病
上面生活實例中的陳爺爺、王奶奶因為走失了寵物茶飯不思的狀態,顯然已經超出了一般人與寵物的親密程度,呈現出“寵物依賴癥”的傾向。“寵物依賴癥”是一種心理疾病,表現為對寵物過度的感情傾注,可以從以下三個指標來判斷:一是如果離開了寵物,情緒波動大,出現焦慮、抑郁,甚至自殺的念頭;二是因為養寵物而影響到日常的生活、工作或學習;三是因為養寵物而減少與外界的聯系,降低溝通交流能力。
“寵物依賴癥”的產生與每個人的人格發展、過往經歷、個人素質等都相關,而獨居老人、空巢老人正是“寵物依賴癥”的潛在易發人群,其中的原因與老人內心的寂寞、孤獨、失落直接相關。
部分老人將感情過多傾注到所飼養的寵物身上,這是心理上的一種“代償行為”。代償可以是建設性的,也可以是破壞性的。
走出家門空巢不空“心”
老年人要做到空巢不空“心”,應主動走出家門,有意識地培養自己更廣泛的興趣,多與同齡人交流,比如到公園練太極拳、舞劍、下棋,到老年大學學習畫畫、練習書法等。
忙于打拼事業、照顧下一代的為人子女者,則要適當把愛往“上”傳遞,要知道老人對于子女的愛、對于親情的渴望,是寵物們難以承載的。有些子女工作很忙,常常出差,難得回家看望老人,那么常常打電話給老人表達問候、關心就顯得非常重要。有時候,不妨向老人請教一些生活乃至工作方面的問題,這更容易讓老人產生被需要、被尊重、被認同的滿足感。
寵物的壽命一般都比人類短很多,比如狗的壽命通常只有十幾年,像任何美好的事物一樣,擁有它,就難免有失去的時候。子女可以將狗的壽命折算成人類的,以提醒老人逐漸適應、接受、承認這一客觀情況,這樣可以平緩處理分離焦慮。另外,可以在寵物年老多病時,再養一只,這樣當離別的時刻到,新來的伴侶動物可以帶給老年人一些安慰,有利于老年人盡快走出哀傷,以積極、正向的心態平靜面對。
(摘自《家庭保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