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若雪
古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形容的就是鄰里間關系親近,能夠相互及時幫助。可近幾十年來,隨著住房商品化、生活節奏加快、休閑方式逐步增多,鄰里間日漸疏離。串門聊天、一起吃飯、噓寒問暖……這些以往的場景已難見,取而代之的是“相鄰而居不相識”的冷漠,為小事爭吵不休。美國《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上最新發表的研究指出,和睦的鄰里關系有益心臟,和身心健康密切相關。
“最熟悉的陌生人”
《孟子·滕文公上》說:“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描繪了一幅鄰里相親的美好圖景。如今,高樓越建越多,鄰居之間物理距離越來越近,而心理距離越來越遠。當防盜門和貓眼隔離了鄰居的隱私,也阻斷了彼此的問候。
李先生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經歷了幾次搬家。他告訴記者,小時候住在大雜院,鄰里間家庭氛圍非常濃厚,親密無間;七八十年代,住的是單位宿舍,鄰里關系是同事和鄰居的疊加,家長是同事,孩子是同學和玩伴,經常串門,哪家做了好菜,全樓道的人都會伸筷子嘗幾口;到了90年代,住進了商品房小區,和鄰居見面頂多就是打個招呼,即使你想聊天,也說不到一起。多說兩句人家還嫌煩,李先生感慨,“鄰居間彼此不認識了”。
對于這種“一道門隔斷了鄰里情”的現狀,很多人都有相同的感受。
鄰里關系好,幸福感強
當鄰里疏遠成為普遍現象,更多的研究開始關注鄰里間正面的因素,比如關系和睦,對健康會產生的積極影響。
心臟病風險降一半 從2006年起,美國一項針對5000多名成人的健康狀況進行的研究表明,好鄰居可使心臟病發病幾率降低50%。研究者要求參與者給他們所感受到的鄰里關系打分。考慮的因素包括:遇到困難,覺得會不會有鄰居愿意來幫助他們;是否信任這一地區的大部分人;是否覺得他們親切友善等。結果表明,鄰里和睦得分每增加一分,相關的心臟病發病的風險就降低17%。即便是在對社會經濟、行為、生理和心理等因素加以修正之后,這種相關性仍然存在。
中風幾率少 美國密歇根大學一項針對6740名50歲以上人群的研究發現,如果老年人生活在鄰里關系好的社區中,他們患中風的風險能降低48%。研究人員分析,鄰里間的信任和感情聯系遠遠超過了消極的心理因素對血管的影響,如抑郁癥和焦慮癥等。
影響運動效果 美國一項研究指出,街坊四鄰會從多個方面影響一個人的運動量和運動效果。美國俄亥俄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人們的運動習慣與居住地區、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都有一定關系,但其中鄰里關系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影響因素。鄰里和睦相處,能讓人愛上運動。此外,與男性相比,女性在鍛煉時更容易受到街坊四鄰的影響。這是因為女性與鄰居的交往更多,對事物的判斷更容易受到周圍人的影響。
幸福感更強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共同研究發現,穩定平和的生活環境,比如社區氛圍和諧、與鄰居關系相處融洽等,能顯著提高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研究者表示,個人經濟收入、就業狀況等僅能解釋不到10%的生活滿意度差異,人際關系,特別是鄰里關系等外部因素發揮著更大的作用,而且還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特點。
一個微笑就能拉近關系
“鄰里關系淡漠已經成了一個社會問題,而且越來越嚴重。”在心理咨詢師宋玉梅看來,由于人們每天都會與無數陌生人擦肩而過,便開始重視個人隱私。同時,互聯網的普及使人足不出戶就能開始交談。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表示,從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我國的建筑格局變了,院子少了,高樓大廈多了,人們逐漸被禁錮在相對封閉的空間里,精力也更多地轉向了追求物質利益。值得警惕的是,鄰里關系的淡漠加重了社會的冷漠,對中老年人的傷害更大,容易加重他們的孤獨感,由此引發各種心理問題。
調查發現,62.25%的人渴望改善鄰里關系,但超過三成的人不知道要和對方說什么,還有三成受訪者苦于找不到合適的溝通平臺和機會。對此,夏學鑾建議,一是選擇年齡相仿的鄰里交流,彼此共同話題較多;二是多聊些日常話題,如天氣、商場促銷活動等;三是謹慎登門拜訪,現代人防范心理較強,不太熟悉的情況下,最好別選擇送餃子、衣服等方式。宋玉梅則表示,有孩子的家庭可先從孩子身上打破僵局,比如帶領和鼓勵鄰里的孩子們一起玩耍;與鄰家主婦一起“團購”、“拼菜”,交流生活經驗等,增加相互之間的聯系。
(摘自《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