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美寧
美國女作家伊莉莎白·吉爾伯特的自傳回憶錄《美食、祈禱和戀愛》是一部自傳體式小說,其中包括了108個短篇,出版之后受到了廣泛的好評,并且取得了700萬本的不俗銷量。之后在2010年被翻拍為同名電影而在全球上映,本片由瑞恩·墨菲執導,朱莉亞·羅伯茨出演片中的主人公。從上映的影片欣賞中,觀眾可以看出,該片沒有采用高科技技術等好萊塢大片式的火爆場面,也沒有吸引眼球的情色鏡頭,整部電影就是在朱莉亞·羅伯茨個人精湛的演技下支撐起來,爐火純青的演技讓觀眾感到其仿佛是把觀眾當做了閨蜜和親人,將她心中的苦悶和迷惘娓娓道來,以此渴望得到與觀眾的共鳴。

電影《美食、祈禱和戀愛》海報
有著優渥生活的女主人公并不會因為經濟的拮據而感到困惑,成功的事業、豐富的物質、完美的婚姻和廣闊的社交生活都沒能讓女主人公得到心靈上的慰藉,相反在這個體面而令人稱羨的生活中,女主人公迷失了自己,現實生活的迷惘讓她充滿了痛苦和悲傷,她渴望通過一些方法去重新找回自己。從更大的角度去看,女主人公這種對現實的苦悶和迷茫,是一種現代社會的病癥,在這個缺乏嚴肅思考和苦苦追尋存在本質的社會中,它折磨著沉溺于其中的心靈和精神,每個試圖探求生命意義的人,都會在覺醒中感受到自我的迷失。
影片的女主人公在夜深人靜時,與上帝第一次在祈禱中進行了真誠的溝通,這時的她才真正幡然醒悟而淚流滿面,不斷地質問著自己:這種讓自己麻木的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她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的意義產生了懷疑,她希望從上帝那里得到答案,但是上帝也沒給出明確的指引。于是,女主人公在自我反省的意識中開始決定為自己而活一次,這種所謂的平穩幸福的生活牢牢地將她困在了一個牢籠里,她在其中不能發現自我的真正價值和生命的真正意義,于是她試著“成為你自己”,開始了和自己相處的生活。
在社會的大環境中,你必須融入社會才能獲得生存,并且為了維護整個社會秩序的良好運行,你也必須擔任一定的角色,父母、兒女、同事、朋友、戀人、夫妻等等,這些不同的身份需要我們做出不同的努力,擔起不同的責任,當我們出現在不同的場合,也要為自己套上不同的裝扮,說出適宜的話,做出合適的行為,每個人都像演戲一樣仿佛根本不是在過著自己的生活,而是扮演著戲劇中的人生,處處的謹小慎微有時候還不一定能夠獲得愉快的結果,于是在這個矯揉造作的過程中,人們開始迷失了自己。當人們將戲劇的角色和自己的真實人生混淆或者完全脫離了自己真實的生活而沉溺于這種造作的生活時,那么真實的自我也會離人們越來越遠,直到你成為社會中的一個木偶。我們可以將此稱為現代社會人的“異化”現象,這種社會里每個人都失去了自我的完整性,他們就像是從身上鋸下來的一段肢體,雖然仍在盎然的走動,但是已經失去了思想和對自我的控制,成為了一具具行尸走肉。碎片、斷肢和可怕的偶然將人類社會幾乎完全取代,你找不到一個活生生的人,除非在那些還在與世隔絕的地方。高度的商業化和科技化潮流將人們卷入到了這種去自我意識的浪潮中,人們只是在浪潮的裹挾下跟著大流來回地打著圈旋轉著,失去了自己的方向感和存在感。他們害怕脫離這種讓人精疲力竭的潮流,或許只是為了其中僅存的一點非現實的歸屬感,但是溫馨寧靜和悠然自得已經是他們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激情、信仰和活力也離他們而去,剩下的只有感官的刺激。
內心缺乏強大自我的人總是會被孤獨漸漸吞噬,以至于最后喪失僅有的存在感,所以很多人總是難以自處,他人的陪伴對這些人來說顯得那么重要,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表面上的歡樂和陪伴來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一個人就像寄生蟲一樣,當其寄主再也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就會開始尋找下一個目標。究其根本,找到自我,樹立對自我的存在和覺知意識才是解決一個人孤獨和寂寞的最好方式,對于社會中的小個體而言,自我才是全部的真實意義。所以這這個過程中,那些有著敏感心靈,而又不斷地想追索生命本質意義的個體是飽受折磨的,他們想自己能夠真正的覺知到自我的存在、幸福和快樂的意義。因此正如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她也踏上了一條自我尋求的道路。
對于女主人公來說,這是一個需要很大勇氣才能作出的選擇,因為她在優渥的生活中可以不必為金錢和物質而擔心,可以過著體面而讓人羨慕的上層社會的生活,如果她選擇放棄,這就意味著她要離開自己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而去重新適應和建立一個自己完全陌生的世界,因為人們都害怕享有的平靜生活被毀滅,另一個陌生的開始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段艱難的道路,或許幸福就會在一轉彎的地方煙消云散。但是這種眼前的幸福卻有著假象的意義,看不到它其中存在的本質,在這種情況下女主人公還是決定離開去改變過去的一切,當她做出決定時,在別人眼中她是美好生活的毀滅者,于是至深的愧疚也成為了她心中背負的負擔之一。
在內心呼喚的引領下,女主人公去了意大利、印度和巴厘島,在這趟旅行中她品嘗了各種美食,體驗了靈修,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了真愛的魅力,真實的生活和自我讓她重新領略到了悠閑的快樂,她原諒了自己,也重新認識到了平衡的真諦。微笑又重新出現在了她的臉龐,淚水和憂愁都消失不見,心底幸福的溪流滋潤了那個干涸的心田,一顆漂泊的心終于又找回了幸福的港灣。
電影的名字是“Eat Pray Love”,由三個相關而又不相關單詞組成,沒有標點,也無連詞,給人一種循環往復、周而復始的感覺,影片中女主人公進行了一次環球旅行,但最后她還是要必須回到以前的圈子里,仿佛是在告訴人們,無論我們有著多么強烈的覺醒和多么堅決的行動,最終還是無法逃脫這個現實社會編織的牢籠,無論走多遠都要回到開始的地方,這是現代人的生存尷尬,也是對生命尊嚴的一種挑戰,但是人們即使不甘于沉淪,也無從逃避,只能在這種糾結和掙扎中實現對自己生命價值的珍視。而那個真正能指引我們做出行動的自我,還沒有完全被侵蝕,上帝的光芒還沒有完全被遮蓋,雖然人們渾渾噩噩,但是在祈禱中我們開始能觸碰到心靈深處那一抹最珍貴的人性之光,這也是最后的希望之所在。
在女主人公的自我救贖之旅中,有兩站都是在東方的土地上進行的,這片古老而文明的土地讓女主人公第一次感受到了東方的魅力,靈魂在這里也受到了安慰,她也又重新獲得了身心的平衡,也收獲了生命中的真愛和微笑,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動蕩而拮據的生活會讓人在物質方面遭受很大的困擾,他們希望自己可以獲得一份安寧;但是當生活一旦回歸平靜,一個人又會重新幻想著波瀾的來襲,才能無聊而空虛的生活帶來刺激。現代社會中的人們就是在這種兩難的選擇中逃脫不出來,才會讓自己在掙扎中顯得很是疲憊,痛苦不堪。
東方思想在西方人眼里有一種能使人歸復平靜的功效,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樂意從東方智慧中獲得靈感,希望能在對東方文化的體驗中平復心靈的躁動不安,并為自己的生活給出有意義的指導。于是女主人公來到了印度,在這個佛教文化濃厚的大國,女主人公體驗了靈修或靜修,又在巴厘島上接受了一個巫師的指點。偉大的宗教思想總能給那些身處迷途的人指點人生的方向,幫助人們在自我調節的過程中實現心靈的慰藉。這種在精神上的超然可以將人們心中的自大和狂妄驅除,在謙卑中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其中蘊含的無限大的價值。東方的宗教思想往往包含了宇宙哲學的智慧,而女主人公正是在這種大智慧和至妙法門中實現了對自己的反觀。
現代人生活中的各種誘惑,會使人們內心的欲望更加膨脹,從而依此控制著個人前進的腳步和人生的方向,這是人性的弱點,而現代社會正好利用了這一點來控制人類,物質世界的欲念正在主導著人類命運的走向,地位、頭銜、權勢、金錢都是它擺布人類的工具,這種包含著極大欲望的東西被注入了社會群體的認可,使得人類一生中都在苦苦追尋這些東西。對于自己內心中真正想要的東西卻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也是現代人心靈中最大的困惑,他們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追求是什么,內心的平靜被塵世的繁華驅趕到最偏遠的角落,不耐心尋找都無法再重新感受到它的存在。女主人公在影片中的靈修體驗中,感受到了西方智慧帶給她的人生領悟,在靈修中她對自己有了重新的認識,發現了自己內心最隱秘的情感,從而完善了對自我的體驗和對自己人生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本心和真性也被重新發現,靈修的體驗讓她又重新回歸到了初心的狀態,在心性的修持中實現了靜心看世界、靜心看自己,明亮了自己的心境,也體驗到了自我渺小中的偉大價值和無限意義。
總之,《美食、祈禱和戀愛》是一部哲理意味很強的電影,影片中女主人公在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危機后,毅然決定擺脫這種讓自己麻木的優渥生活,而開始了一場探尋自我的旅程,意大利、印度和巴厘島是她旅程的三個據點,在這個過程中她通過美食、祈禱和戀愛又重新找回了自我,從而完成了對自己的心靈救贖。在朱莉亞·羅伯茨精湛演技的支撐下,整部影片帶給了觀眾很多關于人生、自我、生活和幸福的思考,是一部啟發性很強的電影。

電影《美食、祈禱和戀愛》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