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娜
在傳媒科技日新月異、電視文藝多元化發展的當下,本應彰顯批評與促進作用的電視文藝批評卻顯得空白無力。不僅批評精神迷失與偏至,亂象紛呈,電視文藝批評背后的浮躁和脫軌也可見一斑,批評“失語”及“引領”作用缺位的電視文藝批評現狀凸顯。文藝批評界和傳媒界正尋求解決這一困境的方法,帶著濃厚的理性精神積極嘗試解決當下中國電視文藝批評中遭遇到的現實問題。電視文藝批評如何進一步提高公信力與影響力,提高文化深度與專業性,“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1],是當前亟需反思的重大問題。
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對電視文藝生態環境的改變不斷增大,電視文藝表現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繁榮且復雜,與其共存的電視文藝批評則呈現出一片全新的景象,這種“新”既包含積極的多元與繁榮,也包含消極的無序與乏力。

電視劇《花千骨》劇照
目前,我國電視文藝面臨著復雜的社會文化環境,例如新媒體帶來的話語權威的消解、去中心化、泛娛樂化、話語文本碎片化等特征。這不僅影響了電視文藝作品的創作與傳播,也影響著電視文藝批評的深入和發展。新媒體語境下的電視文藝批評,在廣闊的傳統網絡空間和新興的移動網絡空間中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傳統電視文藝批評中精英知識分子所堅持的專業的、歷史的、藝術的、美學的、系統的評判觀點,被新媒體語境下不受約束的、自由的、直覺的、碎片的評價觀點所替代。新媒體時代,藝術批評活動被自由言論的空間極大地激發,并呈現出多元化與繁榮的景象。然而在這繁榮表象的背后,電視文藝批評的實質并不樂觀。
格雷姆.特納(Graeme Turner)曾用“民眾化轉向”來描述“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參與媒介這一現象”[2],這種現象在新媒體時代的電視文藝批評中也十分明顯,社會公眾不斷以自己的方式介入文藝評價活動。建立在新媒體基礎上的公共批評空間賦予了大眾參與文化解讀和文化批評的權力,從這一角度來說,“民眾化轉向”具有積極意義。毋庸置疑,電視文藝批評的民眾化轉向能夠促進文藝、文化及政治的民主,豐富電視文藝批評的形態,深化批評內涵。但同時,它也使文藝批評不可避免地帶有社會大眾明顯的情緒化和自發式特征,呈現出眾聲喧嘩和碎片化的多元圖景;不僅使批評缺乏理論深度和專業操守,也喪失了統一的價值標準,解構了原有的批評權威;不僅消解了歷史深度,也失去了藝術與日常的分界。
新媒體時代,掌握話語權的社會公眾不但影響甚至創造著電視文藝作品,更將這種自由平等的話語權發揮到電視文藝評論領域。新媒體網絡空間既蘊藏著社會公眾能夠進行自由與對話的潛能,但同時也培育了一個富有權力的新權力結構空間。由于刊載于新媒體的電視評論具有營銷的商業潛質和實際效果,所以越來越多的電視劇發行部門和投資方都會借助電視劇評論這種手段來進行影視劇集推廣,并寄望能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以提高劇集價格,增加收視率。
在市場的利誘和新媒體權利空間易入性的刺激下,一些人開始專門從事商業性評論的營銷活動。這類電視文藝批評不僅僅以迎合低俗、娛樂、色情的審美格調為標準來對電視文藝進行評價,更將批評精神泯滅殆盡。在商業利益的影響和牽制下,批評家放棄責任、背棄操守、喪失品位,在商業利益中迷失方向,以惡性炒作話題的低俗之風彌漫在新媒體之中。
在新媒體帶來的社會變革背景下和新傳媒格局中,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和文藝現象,審視當前電視文藝發展中出現的諸多亂象,我們能夠深刻地感受到中國電視文藝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亟待思想精深,價值觀正確的文藝批評作為助推器。因而,重塑立場堅定、科學、專業、健康、鋒利的批評精神,是電視文藝批評的當務之急。
我國的電視文藝批評是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電視事業基礎上的,必須堅守這一基礎之上社會主義文化價值立場。尤其在當前復雜的傳媒格局中,重申電視文藝的文化立場,重塑歷史權威,其重要性對于促進電視文藝的健康繁榮具有現實意義,重塑電視文藝批評的話語權威也是當代電視文藝批評的核心維度。在媒體社會化的當下,于浩瀚網絡中堅持自己的理論深度和學術性原則,本著學術良知和社會良知進行電視文藝批評,以探索文藝真理,是堅守文化立場的重要表現。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的文藝作品應該“有道德、有筋骨、有溫度”。反思當前,我國的電視文藝批評也應該堅守本身的文化立場,做到“有道德、有筋骨、有溫度”。[3]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為依托,明辨電視文藝的現狀,秉持審慎的態度,對轉型期的社會公眾進行正確的文化引導和文化建構。
新媒體時代的電視文藝批評需要一個完善的文藝批評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中不僅包含現代電視文藝批評的新范式,還包含一套完整的價值評價體系,并力求形成新時代的電視文藝批評理論體系的基本論述思路、觀點以及相對完整的框架,涵蓋鮮明的價值判斷,積極回應現實問題,適應傳播語境的修辭風格。這關系到整個社會文化價值觀的樹立。電視文藝批評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核心就是這里說到的價值標準和價值取向,電視文藝批評首先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再此前提下結合電視文藝的特征展開對某一問題的深入思考。
在系統而完整的電視文藝批評理論體系之下,電視文藝批評能夠針對文藝作品和文化現象作出實事求是的科學解析和客觀公正的價值評判,擁有堅定的精神立場,能夠對當下電視文藝中不符合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部分作出旗幟鮮明的批評和正確的引導。

電視劇《少年神探狄仁杰》劇照
在新媒體背景下,通過重塑電視文藝批評精神,構建一套適合當下電視文藝發展和傳播語境的理論系統來指導和規整電視文藝批評活動將促進電視文藝批評新范式的培育。新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文藝批評的內容、形式以及標準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因而電視文藝批評應該突破傳統的文藝批評模式,實現真正的個性化,適應新興的媒介環境和受眾環境。
一方面,要求電視文藝批評者在尊重理性、尊重藝術、尊重歷史的基礎之上,以正確的價值觀為標準,對電視文藝活動及現象展開高水準的評價,表達自己關于文藝作品的理解和觀點,杜絕教條式的批評與盲目的評價。另一方面,要求培育電視文藝批評主體?,F實窘境需要電視文藝批評主體相互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共同發揮文藝批評的影響力。其中,“學院派”應在以時代和人民需求為先導的前提下,肩負起培養高素質電視文藝批評人才的重任。再次,需要建立新的電視文藝批評話語系統,同時確保批評互動機制完善。新媒體時代,電視文藝批評最大問題是需要不斷創新。創新的核心內容是要找到與時代審美相契合的新的形式和新的語匯。電視文藝批評應當以包容并蓄的姿態吸納新的語言表達方式,完善話語系統。此外,不同批評聲音、批評主體與批評對象的良性互動能夠促進有價值的聲音和判斷不斷生成和匯集,并賦予電視文藝批評實實在在的力量,彌合電視文藝批評與時代發展的間距。電視批評各類主體內部和主體之間也需要建立通暢的互動機制,在多方對話中建構一個和諧的、健康的、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電視文藝批評生態,引領電視文藝批評在新媒體時代充分發揮價值引導和文化建構功能。
[1]張立群.文學研究中的國家主題[N].光明日報,2015-05-18(13).
[2]格雷姆·特納.普通人與媒介:民眾化轉向[M].許靜,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8-10.
[3]于國鵬.文藝創作和批評要接地氣有活力[N].大眾日報,2014-1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