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誠龍
陸鏗的信條
□劉誠龍
陸鏗是云南保山人,曾任國民黨《中央日報》副總編輯兼采訪部主任,據說還是中國自有廣播以來的第一個電臺記者。
陸鏗坐過好幾次牢,多是緣于新聞。他任《中央日報》副總編輯兼采訪部主任期間,曾在其任職的報上,捅了一個天大的婁子,不過還好,沒抓去坐牢,只是到牢房門口打了個轉身。
1947年夏,蔣介石的連襟孔祥熙與國舅爺宋子文貪污國家外匯3億多美金的事,在國民黨參政會上被提了出來,陸鏗當時恰好在會場,捉了一條新聞“大魚”,只是這新聞稍嫌料不夠足,具體細節并未浮出水面。當時國民黨財政部長俞鴻鈞有所恃,面對參政員的質詢,拒絕說出真相,不是說 “這是最高當局的意思”,就是說“這是蔣總裁的指示”,拼命想把這件事壓下。
除“料”不足外,更有“新聞紀律”。國民黨在內部會議將事情抖出來,并不想向社會公布。在這次參政會上,陸鏗縱有心挖掘新聞,也沒辦法獲取素材。陸鏗心中義憤,回到報社便布置《中央日報》全體記者,“集中全力拿到這一案件的全部材料,最后終于在青年黨人陳啟天主持的經濟部里將財經兩部的調查報告連騙帶偷地弄了出來”(陸鏗《南京〈中央日報〉的回憶》),然后組織幾位編輯記者將材料抄下來,原件送回去。
這篇爆炸性新聞,由陸鏗與李荊蓀、朱沛人會商了一下,次日便在該報發了出來,連總編輯陶希圣都不很清楚,更不用說經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審查。新聞發表后,中外轟動,其他報紙紛紛轉載。
孔、宋暴跳如雷且不說,宋美齡也大怒,讓她氣不過的是,《中央日報》是國民黨的機關報,“自己的報紙打自己的耳光”。氣憤之余,宋美齡埋怨蔣介石處事不力,她還將蔣的專機駕駛長衣復恩喊來,要衣駕“美齡號”專機送她回上海去。據陸鏗的爆料,孔宋3億美金的貪腐大案里,“也有宋美齡的一份”,這案件如果不熄火,查到最后,宋美齡也可能會“燒身”,她的反應這么大,不是沒來由的。
報紙出版的當天上午,蔣介石便召開了緊急會議,會議是小范圍的,出席的有侍從室主任陳布雷、財政部部長俞鴻鈞、宣傳部部長李惟果、《中央日報》總主筆陶希圣等。眾人先是一起追查這新聞來源,有說是記者的個人沖動,有說是有組織的政治陰謀,有說是國民黨內部的派系斗爭,有說是共產黨在其中滲透使壞。最后是陳布雷與陶希圣作了準確分析:這事沒那么復雜,必是陸鏗在胡鬧。
事情確實沒那么復雜,但這事的性質并非“胡鬧”——負責對重大事件的真實報道,這是記者的天職,陸鏗履行了這份天職。陸鏗站出來,領了案子,攬于己身,于是泰山壓頂的壓力漸漸從四面八方涌來。蔣介石先是派了宣傳部部長與報社老總來查,陸鏗一口承認這是自己干的。但新聞的初源來自何方?做這新聞的動機是什么?陸鏗先回答了第二個問題:披露孔宋貪腐案,沒其他想法,純粹是為國民黨好,國民黨敢于向貪腐大佬開刀,這樣可助國民黨收拾民心;但對第一個問題,陸鏗拒不回答,直說無可奉告。為什么?“新聞記者有不泄露消息來源的義務”,陸鏗說:“這是一種信條。”
蔣介石挖出了陸鏗,不是最終目的,政府內部的爆料之人才是關鍵,便打發李惟果、陶希圣兩人來做思想工作。李是陸鏗的主管領導,陶是他的直接領導,無論于公于私,彼此的交情都不錯。首次面談,李、陶二人先施“軟招”,苦口婆心地敘舊、套情誼,希望陸鏗能交代出幕后之人,一是“體諒總裁苦衷”,二來也讓他們交差。可以想象,這是“總裁”親自布置的任務,李、陶面臨的壓力該有多大?想起這些,陸鏗情感亦倍受煎熬,但仍堅守其“新聞信條”,決不松口。
第二次來陸鏗這里,李、陶二人態度大變,李轉述蔣介石的話:“總裁說,他不管你記者不記者,信條不信條,他是總裁,你是黨員,他以總裁的身份命令你馬上講出來。”沒想到陸鏗也回敬:“那我馬上退出國民黨。”陶接過話來,這事不是“退黨”便可以了結的,我也向你交蔣總裁的底——要組織軍事法庭以叛國罪起訴你。陸鏗不怕:你抓我坐牢,是你的權力;我守我的信條,是我的責任。李惟果聽了大嘆,對陸鏗說:我們在官邸商量,究竟將你交給軍統,還是交給憲兵。多數人同情你,關照你,建議交給張真夫(憲兵司令張鎮),老頭子已經接受了這個建議,你就準備一下吧。
后來,陸鏗并沒去憲兵司令部,而是去了蔣介石的辦公室。到達官邸后,蔣總裁也不拐彎,直接審問:“是什么人告訴你的,你說”。陸鏗西裝筆挺,回答:“能不能給我多說幾句?”“我這樣做,即《中央日報》揭露中央大員,正表示國民黨不同流合污,蔣總裁是大公無私。”末了,陸鏗說這事與其他人無關,只是我一人所為,請蔣總裁處理我。陸鏗話音剛落,李惟果便馬上站了起來,自領責任:“報告總裁,惟果負責宣傳部,有負總裁付托之重,請求給惟果處分。”
陸鏗、李氏都是漢子。蔣介石聽了,最終作罷:“我什么人也不處分,我什么人也不處分。”這通天大婁子到此打了個句號。
事情不了了之,其實并非蔣介石突然良心發現,也不是陸鏗與李氏那幾句話打動了他,據說是因為此事引起了美國的關注。陸鏗后來聽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說,時任盟軍中國戰區第二任參謀長、美國總統杜魯門特使魏德邁聞知此事,對蔣介石施加壓力,稱這是“民主的表現”,若橫加處理新聞記者,那比暴露要員貪腐案,會引起更大的政治地震——老蔣一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二不敢冒美國之大不韙。
陸鏗堅守其新聞操守,有多難?再難也守住了。操守是誰給守住的呢?最少有三個因素,一是公理操守。有公理在,也就有力量巨大的公眾站在陸鏗背后。二有世界背景在。民國沒制度給陸鏗做保障,但在蔣總裁主持的民國,美國背景比自家制度有時更管用。三自然是陸鏗個人的操守了,職業操守說來是整個行業都須堅守的,但每個職業都是由一個個人組成的,單說制度決定,不說個人作為,再好的職業倫理,也將被職員給破壞。陸鏗這事,若是他定力不夠,意志不行,義氣不堪,那信條還將存在嗎?可最終,陸鏗守住了新聞倫理與新聞信條,靠的就是個人人品的力量了。
(摘自《同舟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