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北市博物館坐落于風景秀麗的淮北市新城區中心,與市政府遙遙相對。1999年淮北柳孜隋唐運河遺址的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加之社會各界捐贈的大批運河出土瓷器,極大豐富了淮北市博物館的館藏,這也使得這座曾經的地方性綜合博物館被賦予了得天獨厚的運河文化特色。2009年11月,為配合大運河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淮北市博物館隆重加掛“隋唐大運河博物館”,館名由我國著名古建筑學家羅哲文先生親自題寫。
淮北市博物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科普教育基地,是一個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和展現隋唐大運河自然特性、人文精華等各個方面的大型博物館。博物館落成于2004年9月,占地40余畝,建筑面積10670平方米,分為陳列區、庫房區、辦公區、研究及學術交流區4個功能區域。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筑專家祁康教授主持設計。因淮北市不僅是一座因煤而興的城市,曾經也是一座因運河而興的城市,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段又穿過淮北市境內40.8公里,所以博物館在建筑設計時考慮融入了煤文化與運河文化兩種元素,外觀就像一艘乘風破浪的航船,寓意淮北市揚帆起航,駛向美好的未來。建筑風格既有歷史的滄桑感又有現代的節奏感。
淮北市博物館館藏文物萬余件,展廳面積近6000平方米,共設運河遺韻廳、隋唐陶瓷廳、宋代瓷器廳、古相遺珍廳、十二大名人廳、漢畫像石廳、淮海戰役廳、新中國上市證券文物廳8個固定展廳,另外還設臨時展廳2個。為配合大運河申遺,目前正在展出的還有《柳孜運河遺址二次考古發掘成果展》。展覽能夠運用現代的聲、光、電、多媒體等高新技術,將文物史料與高科技巧妙結合,生動地再現古運河曾經的繁榮景象。展出的大量出土文物從不同側面展現運河昔日的盛況,再現了大運河博大精深、開放包容的文化傳統。隋唐陶瓷廳、宋代瓷器廳展出的瓷器種類囊括隋、唐、五代、宋、遼、金、西夏、元八朝近幾十個窯口,包括定窯、越窯、鈞窯、建窯、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壽州窯、長沙窯、臨汝窯、鞏縣窯、繁昌窯等,不僅揭示了當年大運河上貿易與交流的盛況,也反映出中國瓷業的燦爛輝煌,對研究大運河水運網絡及中國陶瓷業的發展、東西方貿易等具有重大意義。運河遺韻廳展出的唐代沉船及出土復原現場,再現了大運河上“公家運漕、私家商旅、軸艫相繼”的繁忙景象。1號船的尾舵被武漢理工大學交通學院古船研究專家席龍飛教授親切地稱為“淮北舵”,這是我國拖舵船的首次發現,此項技術要比國外早上幾百年,它的出土,為研究運河漕運史、造船技術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大大豐富運河申遺的內容。
柳孜隋唐大運河不僅是“國之瑰寶”,更是淮北市的“興盛之河”。斗轉星移,日月輪回,運河文化給予淮北昔日的輝煌已成歷史。然而,在加快改革開放的今天,以史為鑒,研究運河文化,繼承運河文化,發展運河文化有著更為積極的現實意義。淮北市博物館(隋唐大運河博物館)所藏的出土文物見證了大運河的興衰歷史過程,窯口眾多的古陶瓷更是中國隋、唐、宋、金時期瓷器發展的縮影。淮北市博物館(隋唐大運河博物館)不僅是研究隋唐大運河、高古瓷以及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基地,也是一座富饒的知識殿堂,對進一步弘揚運河文化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如今的淮北市博物館(隋唐大運河博物館)以其精致的陳列、優美的環境、優質的服務和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眾多中外賓客紛至沓來。若有閑暇,漫步其中,我們靜靜地聽、細細地品,默默地感受大運河文化的脈搏,一種民族的自豪感和愛國之情便在內心深處油然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