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可



在淮北柳孜隋唐運河遺址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有一件唐代長沙窯褐斑模印人物紋執壺具有典型的時代特色,本文結合此件文物談談筆者對長沙窯瓷器的異域特色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認識。
一、唐代長沙窯瓷的異域特色
(一)唐代長沙窯褐斑模印人物紋執壺鑒賞
這件唐代長沙窯褐斑模印人物紋執壺,喇叭口,束直頸,肩部對稱粘裝雙系,鼓腹,大平底。內施釉至口沿,外施青釉至下腹部。口沿、兩系和短流下飾褐斑,兩系下褐斑上飾模印胡人吹簫人物紋(見圖1)和胡人舞蹈紋(見圖2),流下褐斑上模印寶塔紋(見圖3),釉面有小的開片,有流釉、積釉現象。暗紅色胎較粗松。
該壺中模印的人物是一個舞蹈者,舞蹈者頭戴寶冠,面如卵圓,頭部微側;吹笛者側身而站,雙手執簫,雙腿微曲,立于蒲團之上,其面貌特征極具印度程式化美術裝飾的特點;執壺流下的寶塔狀建筑應是以伊斯蘭教的清真寺的建筑原型設計的。可見,該瓷壺是長沙窯與西域文化融合的產物。
(二)長沙窯瓷簡介
長沙窯是唐代南方重要的、規模甚大的青瓷窯場,其窯址位于湖南省長沙市郊銅官鎮瓦渣坪,所以又稱“銅官窯”或“瓦渣坪窯”。長沙窯始于初唐,興盛于中晚唐,終于五代。長沙窯最重要的成就,是最先把銅作為高溫著色劑應用到瓷器裝飾上,燒出了以銅紅作為裝飾的彩瓷(見圖4),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項重大發明,也是中國釉下彩繪的第一個里程碑,對宋代的鈞窯,元明清時期的釉里紅、豇豆紅、郎窯紅等銅紅釉產品的問世都起到了最初的奠基作用。
(三)唐代長沙窯瓷的異域特色
1 制作工藝的異域特色
在唐代,為了面向市場,滿足異域民眾的日常生活,瓷器作為主要貿易項目,就產生了專門適應外銷需要的具有異域特色的長沙窯瓷。由于異域民眾對瓷器的“實用性”和“審美性”的雙重需求,長沙窯的窯工們憑借精湛的技藝、自由開放的思想和對外來文化兼收并蓄,燒造了形態各異、美觀實用的瓷器。他們在瓷器上還創造出了釉下彩及印模貼花等新的瓷器裝飾工藝,一改中國陶瓷傳統刻、劃、印花的裝飾手法,獨冠群窯。特別是釉下褐、綠、紅彩瓷器新穎靚麗,深得來華經商的外國人的喜愛,從而促進長沙窯外銷瓷域外文化特色的發展,因此一躍成為江南地區的名窯。
同時,在造型手法上,窯工們也不滿足于傳統的千篇一律的圓體器形,而是追求大膽創新,運用“雕”與“塑”的手法,將自然界千姿百態的花草樹果和鳥獸蟲魚(見圖5)等多種樣式應用于器物造型中,使器物姿態各異、細致入微、各具神態、生動傳神。把一般普通的實用器具,變成了富有生命力、具有觀賞價值的藝術品。
2 色彩的異域特色
長沙窯陶瓷之所以能廣為流傳并且遠銷海外,被譽為“天下第一窯”,正是它擺脫了“南青北白”的統治,創燒了高溫紅銅釉、乳濁白釉、綠釉、藍釉及釉下多彩瓷。
西域的伊斯蘭教徒喜歡色彩豐富的藝術品和生活用具。長沙窯瓷不斷向富有伊斯蘭風情的裝飾藝術風格拓展,透過豐富的色彩和釉下異域色彩紋樣,給人以一種活潑、富有生命力的感覺,滿足了域外人們的審美心理需求,深受伊斯蘭地區人的喜愛。同樣,這些有著濃郁異國情調的瓷品,也受到崇尚舶來品的大唐國人的喜愛。
3 紋飾的異域特色
唐代是一個開放、包容、自信的朝代,對各種思想文化兼容并蓄,引入了豐富多彩的域外文化,長沙窯瓷器也受此影響,出現了豐富的域外題材的裝飾紋樣:
(1)人物裝飾(胡人舞蹈、外國女郎、騎獸武士等),長沙窯瓷器上騎馬者常作擊節技狀或騰空作特技表演,此類造型在印度古代雕塑中極為常見。
(2)動物裝飾,除了釉下彩繪中有與狩獵有關的獅子、山羊、野鹿、豹子外,模印貼花摩羯和特殊裝飾的獅子等則與西域文化密切相關。
(3)植物裝飾,除了釉下彩繪中有許多中國傳統式的花草圖形外,在模印貼花圖形中還多見菠蘿、沙羅樹、棕櫚樹、葡萄、椰棗(見圖6)等圖形。
(4)抽象幾何圖形大致有三種:第一種用聯珠紋組成圖形作串珠狀,組成三角、四方、圓形和弧形組合圖案,類似于錦緞、波斯地毯和垂幔;第二種為放射狀線或直條線;第三種為各種自由舒展、變幻莫測的線條,如行云、流水、蔓草、彩帶寶石紋理或節日火花。這些活潑飛舞的線條,給人自由歡樂、奮發向上之感,迎合了廣大伊斯蘭教徒的商品需求。
(5)書法裝飾,用中文或西域文化字體在瓷器表面書寫出“真主最偉大”“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等文字,呈現出西域人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與信仰。
長沙窯瓷紋飾的異域特色,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唐代中外大眾百姓的生活,充分展現了大唐的包容。
二、唐代長沙窯瓷器異域特色體現的歷史文化價值
(一)長沙窯瓷的外銷,體現唐代中外經濟交流繁榮
唐、五代是我國瓷器外銷的重要時期。越窯青瓷與邢窯白瓷首先作為外銷瓷出口,瓷器在造型上保持著傳統的中國風格。長沙窯生產既可內銷又可外銷的通用產品,而且還根據銷往國的需要和愛好,專燒外銷瓷器。隨著唐代對外貿易的不斷擴大,長沙窯的外銷瓷就越來越強大,成為我國早期外銷瓷中的佼佼者。它在青瓷上大膽地運用褐綠彩繪以增加瓷器裝飾性和色彩效果,目的是為了適應外銷需要。它的印模貼花內容豐富,有動物紋、人物紋和植物花卉等。人物紋有嬰戲、婦人、武士,動物紋有獅子、鳥、魚、飛蟲等,植物紋除傳統荷花、葵花外還有葡萄、椰樹等西亞及亞熱帶植物,這也與長沙窯產品直銷海外有關。
具有異域特色的唐代長沙窯瓷器不僅供應國內,而且遠銷海外,可見唐朝國威強盛,經濟繁榮,中外交往和通商頻繁。
(二)長沙窯瓷的異域特色,體現唐代中外文化的融合
長沙窯瓷在外銷的同時,也受到了域外文化的影響,這種域外文化與中國文化巧妙地融合在長沙窯瓷器中。從隋唐大運河柳孜遺址出土的褐斑模印人物紋執壺中的西域人物和建筑物裝飾,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唐代長沙窯已經把西域文化和中國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了,它影響和促進了西方陶瓷工藝的進一步發展,成為中西文化溝通和相互傳播的橋梁和紐帶。可見,唐朝的對外開放、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榮。
(三)長沙窯瓷的異域特色,體現唐代宗教的多元文化
長沙窯時期,社會經濟繁榮,對外交流頻繁,民風開放,促進了文化的繁榮與多元。長沙窯瓷器在器形和裝飾上廣泛吸取國外各民族的器物風格,其上蘊含有多種宗教藝術元素,有佛教以及域外宗教文化形象。不同的宗教思想和宗教人文藝術在長沙窯瓷中得到呈現,使得長沙窯瓷器集實用價值和審美功能于一體,造就了長沙窯產品的五彩紛呈,也反映出了唐代宗教文化的繁榮與多元。
從這件長沙窯褐斑模印人物紋執壺,結合一些考古資料不難判斷,唐代長沙窯瓷器通過隋唐大運河、絲綢之路等銷往國內外。隋唐大運河為唐代長沙窯瓷的產與銷架起了橋梁、鋪成了通道。中外文化也借運河之便利,互相交融,共同發展,促成了唐代長沙窯瓷顯著的異域特色。而隋唐大運河柳孜遺址所在地——安徽柳孜,不僅當時在軍事上位置顯要,而且在社會區域經濟文化發展中,也同樣擔負起重要的職能。因此,它作為南北水運經濟大動脈,南北物流必經之道,對于長沙窯瓷域外文化特色的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