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凱志

摘要 為了更好地鑒賞劉墉書法的藝術特色,為我們書法創作提供一系列啟示,文章分析了劉墉的書法風格,展示了他在書法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和創新。通過其書法藝術特點的鑒賞,可豐富我們的書法創作,客觀認識其在書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為從中更好地獲取經驗和啟迪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 劉墉 書法 藝術 鑒賞
劉墉(1719~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別署青原、香巖、日觀峰道人,山東諸城人,劉統勛之子,是清乾隆年間重臣,曾任職知府、按察使、巡撫、戶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尚書、工部尚書、兵部、禮部尚書等。嘉慶即位以后,加太子少保銜,死后贈太子太保銜,謚號文清,入禮良賢祠。劉墉不僅一生官運亨通,位高權重,世人共仰,其書法也極具盛名,對于帖學有很大的造詣,被稱為清代濃墨第一人。與翁方綱、王文治、梁同書并稱四大家且位居第一。
清代書法以帖學書法為主,而劉墉的書法取法于帖學,通過對各種書體的創作,加以融合,開辟了新一代書風。嘉道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鑒賞家包世臣曾說:“劉文清相國,少習香光,壯遷坡老,七十以后潛心北朝碑版,雖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興學識超然塵外,……百年來書學能自樹立者,莫或與參,非一時一州之所專美也。”其書法用墨飽滿,墨濃字肥,渾厚端莊,雄厚勁道,在清朝嘉慶乾隆時期影響深遠。康有為在《廣藝舟雙輯》中稱他是清朝“集帖學之大成者”。現在看來,自明末董其昌以后截至目前,帖學派書家尚無人能出其右。
一、書藝生涯
趙孟頫和董其昌兩位書畫大家是中國書法史上值得彪炳的書畫大家,也是難得一見的藝術天才。康熙乾隆時期,康熙帝是董其昌書法的崇拜者,大力推崇董其昌和趙孟頫的書法,另外在當時的科舉考試當中,書法作為一項考核內容,風格皆以上述二位的書風為主。少年時期的劉墉因受當時書法大氣候的影響,主要學習董其昌和趙孟頫的書法。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書法世家的影響,劉墉是劉統勛的長子,劉統勛書法當時在全國已十分有名,他的書法也是學自趙孟頫,所以劉墉深受其父的影響,主要學習董其昌和趙孟頫的書法。據傳劉統勛言傳身教對其子要求嚴格,要求劉墉通過自己的能力來獲取功名,劉墉為了準備科舉考試,在書法上大力學習董趙二人的書法且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考中進士。
康乾年間科舉考試制度對書法要求達到了極端,應試對于小楷書寫主要以歐陽詢或趙孟頫的書法為基礎,要求極嚴。要求書寫小楷時呈現出“黑、厚、圓、光”的特點,劉墉在考取進士以后,逐漸擺脫了這種一成不變的書法,開始注重創新開辟自己的風格,劉墉早期的書法作品比較少,主要有《顏含傳楷書冊之一》《硯說錄存冊》《跋蘭亭》和《致劉蹲書冊之一》等作品。《硯說錄存冊》是劉墉傳世較早的行草作品,作品自然和諧,線條生動,墨色濃淡與線條粗細對比強烈,精致間添了幾分灑脫。自古以來書法用筆皆使用硬毫,即狼毫,幾乎沒有人使用羊毫毛筆。《致劉蹲書冊之一》是劉墉四十五歲的書法作品,主要用筆為狼毫,但已經有些羊毫的意思了,這些表明劉墉書法在變化創新當中。
劉墉五十歲以后,其書法風格已和之前大不相同,而且風格涉獵較廣,包括蘇軾、顏真卿、王羲之和楊凝式等大家的風格,其中受顏真卿和蘇軾的書法風格影響最多,在劉墉的楷書書法中,巧妙地將顏真卿書法的鏗鏘有力渾厚勁道、蘇軾書法的飽滿圓厚及用筆多變融于一體,脫胎換骨,自成一家。在此時,劉墉的行草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逐漸形成了豐腴圓厚、貌豐骨勁、剛勁內斂的風格。相比此前,劉墉在書法的用筆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已經能夠運用狼毫來勾畫出羊毫的線條,很好地表現了他書法的意蘊。臨沂市博物館收藏的劉墉的冊頁可以佐證。
到了七十歲以后,劉墉書法造詣到達了頂峰,書法風格亦逐漸成熟。主要表現在行草方面,這時期,劉墉孜孜臨習,樂此不疲,臨帖也較多,創作的作品很多,有《萬歲通天帖》《淳化閣帖》《絳帖》和《汝帖》等,這些作品貌豐骨勁、味厚神藏、功夫極深,表現出超常的書法風格和高人一等的書法創作。康有為、楊守敬和曾熙等眾家對其行草十分推崇。康有為在他的《廣藝舟雙楫》中稱贊劉墉的書法成就:“力厚思沈,筋搖脈聚。近世行草書作渾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圍者,吾故謂石庵集帖學之成也”。據說,劉墉七十歲以后,潛心研習北朝碑版,但已精力衰弱,不能有所成就,傳世作品幾乎沒有。
二、臨摹與創新
劉墉的書法主要取于顏真卿和蘇軾的書法,通過鉆研將二者的書法加以融合,吸二者所長,又加以創新發展。顏真卿的書法較為嚴謹,風筆強勁,渾厚大方。蘇軾一生坎坷,仕途困頓,屢遭貶謫,其書法展現出自然平和,但用筆轉折較多,或與其仕途坎坷、懷才不遇有關。而劉墉雖官居高位,掌握重權,但是為人謹慎,做人低調。書法雖然學自顏真卿和蘇軾二位大師,對于蘇軾的書法,變蘇軾的方筆為圓筆、折筆為轉;對于顏真卿的書法,摒棄的則更多,其中包括顏體橫豎折,主要是將其精氣吸收在字體內,實則有為,看似平淡。劉墉的書法筆挾元氣,渾厚有致,以“慢、圓、柔”為主要的特點,經過心靈高度綜合,對每一構成要素都進行了有意識的加工和改造,每一個點畫都是對多種構成要素重新冶煉和熔鑄,結合劉墉本人生理心理特征的自然流露、書寫時“悠悠不迫”,點畫和結字都很“松活”,給人一種“閑適”的審美感受。與儒家中庸的思想相吻合,極顯中和之美。清代郭尚對其書法造詣評價較高,贊劉墉的書法看似平淡無奇卻貌豐骨勁、爐火純青。劉墉晚期的行書作品《書杜甫詩卷》以顏體為主,十分正氣,毫無媚態,體現了他為官為人正直清廉的一面。從字體的線條來看,粗細相互交雜,巧拙相生,十分精妙。很多人認為劉墉的書法肉多而骨少,顯得太肥。也有人認為這正是劉墉書法別具匠心不同與常人且超過別人之處。劉墉運用濃墨來表現的行書隨心所欲,自由控制,不講究粗細線條的對稱。此外他的小楷用筆折峰取姿,不但有王羲之、顏真卿和蘇軾的風格,還深得魏晉小楷的風姿。
三、書法風格
在小楷方面劉墉的代表作有《大學》和《小楷冊》,其中《小楷冊》共6本,24行,共計360字,此楷書很好地反映了劉墉的書法功底,講究用筆折轉,味厚神藏,有廟堂之韻;看似平淡但卻內藏風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書體呈現風雪傲骨的氣勢,看似平庸,實則“綿里藏針”,功力內聚,剛勁十足。整體潔凈,結合緊密,用筆規矩活潑,不難看出和王羲之、顏真卿以及蘇軾等大家的書法風格是一脈相承的。
劉墉的行書風格常常表現為大小、繁簡、左右、急緩、剛柔、舒阻、輕重、粗細、按提等相互交織。劉墉喜歡用狼毫,用墨特點為濃黑,常常有個字甚至如一個黑團,歷史上常因了解不夠而產生“墨豬”之誚的誤解,但是實際上這正是劉墉運筆走字不同于常人之處。劉墉的行草作品《李白蘇軾詩卷》,用墨雖然濃厚,但是絕不會粘滯,展現狼亳筆道強勁的同時,又不失天真清新之風,粗與細的交合,筆到意到,常常會制造出一個奇妙的意境。劉墉的《行書送蔡明遠敘》軸,是其五十七歲的作品,此作品部分臨于顏真卿的《與蔡明遠帖》,此軸用筆剛勁,但初看圓潤若棉花,細審則內方外圓,剛柔兼備,整體線條流暢,飄逸瀟灑,是劉墉書法成熟輝煌時期的典型代表作。
劉墉的很多書法作品沒有特定的定位,不但沒有矛盾,反而讓人感到更加耐人尋味。劉墉的書法作品傳世的較多,比較著名的有《蘇軾秋陽賦》《行書立軸》《桑林伐鼓酒如川詩軸》等。這些作品的書法特點為筆鋒舉重若輕,引而不發,老練深沉。沙孟海認為劉墉的大字主要學習的是顏真卿,顏真卿的字體端莊雄偉,但在劉墉的手里卻突然變了一種風格,實在令人驚嘆!
除此之外,劉墉的奉敕作品也十分有特點,作品《書弘歷平定臺灣告成文廟碑》冊,此作品雖然是沿用館閣體的標準,但是保留了豐潤剛勁、筆法穩健的特點,字體大小一致,用墨比例恰到好處。在當時館閣體盛行的時代,這種書法創新十分罕見。劉墉的書法吸收了多方面的資源,其中包括北朝碑版、蘇軾書法、鐘繇書法等。通過“雜融”和“革命”改造了自己學過的前人書法,以帖學起家,被公認為一代書家之冠。清人張維屏于《松軒隨筆》稱:“劉文清書,初從趙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豐骨勁,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寵攏,超然獨出。”
四、結語
劉墉在清代一直享有清代書家極少享有的盛譽。劉墉書法由于受到傳統儒家“中庸”思想的影響,藝術表現形式是以“和”為主,表現為清新俊雅及貌豐骨勁的藝術特點。他能由遠及近,上承宋代書法大家蘇軾、米芾,唐朝時期的顏真卿,三國時期的鐘繇,其書法筆力內藏,通過研習融合,吸各家所長,又加以創新發展,超然獨出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劉墉的書法作品個性化很強,執筆有獨到的地方,擅長于點睛法,用狼毫來追求羊毫的效果,使作品呈現獨創性。清代帖學大興的時代,出現了很多書法名家,而劉墉只是其中的一個亮點,他在書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曾國藩、張謇、馮君木、譚延閭、喬大壯等近代諸家均受劉墉書法風格的影響。其對于書法藝術的繼承和發揚給予了很多啟示,便足以奠定他在書法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