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孔勇奇
餐飲企業原材料配送的電子商務平臺研究
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孔勇奇
摘要:本文以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核心內容為出發點,在分析餐飲企業原材料采購和農產品銷售問題基礎上,提出構建農產品電子交易和物流快捷運輸的餐飲原料配送平臺;通過電子商務的銷售形式降低餐飲企業的原料采購成本,同時提升原料質量等級,最終構建有利于餐飲企業和農產品生產者的交易平臺。
關鍵詞:電子商務 物流平臺 原料配送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已經深入人們生活的每個角落。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著傳統的產業結構。
由此,產生了許多與電子商務相適應的行業和從業者。傳統企業,正在被動或主動適應新的商業模式的改造。本文以餐飲企業的材料采購活動為切入點,分析了傳統材料采購高成本,以及農產品生產者低收益兩方面的成因,提出電子商務改造傳統原料采購,降低中間成本的交易模式。
餐飲企業作為一個特殊形式的經營主體,既要考慮企業的經營效益,更要考慮產品的質量。餐飲產品的質量是決定一個企業能否生存、發展的關鍵。但是,在滿足產品質量的情況下,如何盡可能地降低企業成本,也是每一個企業經營者思考的問題。影響企業成本的因素很多,對于餐飲企業來說,原材料采購價格的高低以及質量的好壞,是決定最終企業經營效益的一個關鍵因素。
餐飲企業通過對原材料進行深度加工,使得產品具有一定的附加值,進而獲得增值利益。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也就成為餐飲企業獲得高回報的一個主要因素。
餐飲企業原材料采購涉及多方面成本,如采購人員管理成本、采購人員時間成本、原材料質量選擇比較成本、低量采購高價成本、運輸車輛管理與調度成本、現金采購財務成本、原材料保存超限成本等。綜合分析,看似簡單的原料采購,實際運營將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致使企業的經營成本增加,相應地降低了企業的競爭力。
農業生產單位是餐飲企業原料的重要供應方,但是由于多種原因,供需雙方往往很難直接交易,致使雙方利益很難達到最大化。
目前,多數農產品生產者是通過多層的轉銷形式,將自己的產品輸送到農產品批發市場。由于批發商采購量大、價格低,生產者很難獲得較高的利益。同時,部分農產品再由二次批發商采購,進入農貿市場,這樣通過幾次產品的運輸、加價,實際到消費者手中的商品價格,已經是最初價格的若干倍。雖然,消費者為產品付出高價,但是,真正農產品的生產者卻很難得到相應的回報。
同時,由于產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采購等環節眾多流轉,到消費者購買時,農產品的新鮮程度已經大為折損。農產品的賣相和口感也有所降低,最終影響到餐飲企業的菜品質量,削弱了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隨著電子商務的普及和發展。目前,電子商務與很多行業進行了深度融合,搭建了消費者和生產者的交易平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銷售及采購成本。
餐飲企業、農產品生產單位,作為最終交易的兩端,構建電子交易平臺,供銷直接對接可以極大縮減中間相關環節,既降低雙方費用,又可以確保農產品的新鮮度。
3.1 電子交易平臺建設
電子商務以跨空間、時間的全天后交易方式,在眾多行業中得到了快速發展。人們通過網絡選購商品、完成支付,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物。由于,電子商務快捷的購物體驗,擴大了購物者選擇、比較的空間。許多大的集團公司利用現代電商平臺,構建適合自己企業產品的宣傳、直銷網站,擴大企業知名度,提升品牌形象,均取得了較好效果。作為農產品定向銷售的電子商務平臺,必須依據自身產品特點,以及客戶群的消費習慣定制相應的交易平臺。
農產品分類銷售,方便客戶選擇。餐飲企業所需原材料種類多樣,如新鮮蔬菜類、水產凍貨類、禽蛋肉類、米面糧油類等,眾多產品分門別類進行歸納,提高客戶搜查產品的速度,增強用戶購物的滿意度。
(1)對產品質量進行說明,做到明白購物。農產品相對于工業產品來說,產品質量有較大的差異性,即產品質量的評價較為困難。例如,同樣是一批綠葉菜,有的顧客認為新鮮滿意,有的顧客就認為不是十分新鮮。因此,對于農產品質量要進行必要的說明,可以消除買賣雙方在產品質量認定上的歧義。建議在產品說明時,除了有產品圖片展示、文字備注說明,可以添加產品外觀賣相的短暫視頻,客戶可以通過視頻了解將要購買的產品質量,增加購買者的信心。
(2)還可以借助微信等社交平臺,以便于產品的推廣。目前,隨著移動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利用智能手機可以完成傳統PC機的大部分工作。同時,由于移動設備的輕便等優點,移動應用得到極大普及??紤]到農產品交易平臺的深入推廣,可以采用平臺接入微信的方式。客戶只需要簡單地掃描二維碼,就可以進入購物平臺,省去了繁瑣的軟件安裝,進而提高平臺的易用性。
(3)對后臺產品進行上線管理,規范上線流程。農產品分布廣泛,來源復雜,為了提高交易平臺的誠信,必須制定后臺嚴格的上線流程。通過,規范的上線流程,為產品質量進行基本把關,防止不合格產品上線。同時,對產品信息的發布實行責任人制度,做到交易平臺上每條商務信息都有負責人。
3.2 物流運輸體系建設
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我國物流體系的建設得到了高度重視。目前,基本可以實現大部分物品的國內快遞運輸業務,滿足人們的網絡購物消費。但是,作為特殊商品的農產品,由于保存、季節、保鮮、實效性等原因,農產品物流還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配送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產品的網絡銷售。
(1)物流建設是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基礎。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產品種類豐富,產地分布較廣,擴大不同區域農產品交流使其具有廣闊的市場。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還不是非常暢通,物流配送環節多、運輸成本高、配送消息不對稱,嚴重阻礙了農產品的物資交流。數據顯示,國外農產品流通中,物流損耗控制在大約為5%,而國內農產品由于采摘、儲存等環節,損耗達25%左右。物流專業隊伍建設,可以使得物流專業化、信息化,縮短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空間、時間距離,使兩者信息對等、信息透明。節約交易成本,讓利于最終的消費者。
(2)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提高產品的競爭力。農產品具有易腐爛、難保鮮等特點,并且不同的季節運輸的產品也各有不同,地區性產品對運輸提出較高要求。如何在滿足產品保鮮、保質的情況下,最大可能地降低運輸成本,是提高農產品快速走向市場、提高競爭力的重要環節。目前,國內產品物流大致有以下幾類:一是農產品交易市場型,即農產品生產者自行運輸產品到批發交易市場,這種形式的物流運輸,在我國鄉鎮農貿市場上具有一定普遍性,發展多年日趨成熟,但是,由于生產者不僅負責生產,還要組織物流運輸,企業投入成本過大;另一種是根據自己產品特點進行針對性運輸,由于產品的季節性,運輸成本過高,需要企業在車輛、人員管理等方面進行適量投入;最后一種,就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它們針對農產品特點定制特殊的保鮮車輛,建立物流信息平臺,構建完善的人員管理制度,能夠統籌優化物流資源,最大限度地縮小物流成本,為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搭建快速的物流平臺。
基于電子商務的餐飲企業原料采購平臺的建立,為農產品的消費方和生產方構建了具有對等信息的網絡平臺,為雙方提供優質的服務。同時,由于第三方農產品專業物流公司的引入,解決了農產品運輸難、成本高、易折損等問題,進一步提高了農產品的最終質量,也為農產品的最終用戶節省了原料成本,真正達到了消費、生產、運輸三贏經營模式。通過對原料材料模式的改造,不僅提高了餐飲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同時也提高了農產品生產者的收益率,而且形成了一個具有農產品專業配送能力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三個參與主體的構建,為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可持續深入發展創造了有力條件。
參考文獻
[1] 張會臣.基于電子商務信息平臺的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構建研究[J].今日中國論壇,2013(11).
[2] 丁榮濤.面向協作交易的跨境電子商務物流網絡評價[J].中國商貿,2014(04).
[3] 許強,王應明.考慮時間要素的農產品供應鏈均衡問題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4(06).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7(a)-0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