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宗恒 黃科玖 謝瑞林 劉軍暉 謝堂軍 徐旺 楊玲玲 祝平陽
(1.衡南縣農業局 湖南衡南 421131 2.衡陽縣農業局 湖南衡陽 421001)
試論新形勢下如何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
甘宗恒1黃科玖1謝瑞林1劉軍暉1謝堂軍1徐旺1楊玲玲1祝平陽2
(1.衡南縣農業局 湖南衡南 421131 2.衡陽縣農業局 湖南衡陽 421001)
近些年,我國農業發展進入一個以提高品質、優化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為主,注重資本集約和技術集約的優化發展階段。農業標準化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一項重要保障舉措,本文即針對新形勢下如何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做了具體分析。
新形勢;農業標準化;形勢;對策
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建立健全我國農業標準體系,實現農業標準化水平的有效提高,戰略性調整農業結構,變革農業增長方式,是行業內關注的焦點問題。農業標準體系的應用,有利于真正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保障,達到農民增收的目的。
自20世紀初開始,農業標準化理論已經經歷了百年發展,各個發達國家目前已經基本完成標準化建設,并具有成熟的標準化支撐體系。自1949~1956年開始,我國方開始農業標準化工作,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農業水平的迅速提高,農產品總體告別短缺狀態,農業生產進入以市場為導向,農業標準化的理論研究才開始起步。
當前,我國農村發展十分迅速,農業龍頭企業也日益發展成為我國經濟體系中的一大主力軍,因此保證工產品的質量與安全十分重要。自我國加入世貿后,現代農業發展迎來了機遇與挑戰,加強農業的集約化經營,并利用工業反哺農業,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
2.1 農業標準化是農產品質量安全重要保障
近年來,農、獸藥殘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等一直困繞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如“蘇丹紅鴨蛋”、“三鹿毒奶粉”、“轉基因大米”等,其涉及面之廣、涉及環節之多、手法之隱蔽,令消費者防不勝防。對此,必須把標準化生產與安全農產品開發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標準化滲透到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監控。
2.2 農業標準化是農業產業化重要基礎
標準化屬于農業產業化基礎工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生產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農業技術要求也日益提高,農業分工細化,農業標準化作為協調農業產業化生產與管理的重要途徑,必須得到重視。此外,農業標準化生產在銜接農業產業鏈、降低成本、規避市場風險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2.3 農業標準化是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重要手段
國際市場上農產品競爭日趨激烈,雖然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的關稅壁壘越來越低,但技術壁壘卻越筑越高。據商務部調查,近年來我國90%的農業及食品出口企業已經受到國外技術貿易壁壘的影響,每年損失約90億美元。通過開展農產品和食品認證,加快建立符合國際規范和食品安全的農業標準化體系,才能不斷提高出口農產品的質量和標準,提升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3.1 農業標準化體系不健全
①我國目前農業標準的制定過程缺乏統一規劃,制訂和實施標準還處于自發與分散的狀態下,針對性低,重點不夠突出,無法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②標準制定周期過長。國外標準通常2年或是5年修訂1次,我國10年以上進修訂的國家標準所占比例達37.7%,5~10年修訂的國家標準作戰比例為33.4%;③農業標準化的推廣實施體系、監督服務體系、檢測體系以及評價體系的建設明顯滯后;④農業標準配套性差,國家、行業標準以及有關行業間項目交叉存在重復,且技術指標差異大,給標準實施造成了很多困難。
3.2 農業標準化實施機構未建立
①我國農業標準化工作涉及部門較多,缺乏統一的農業標準化機構,沒有形成統一協調的工作責任制;②對農業標準化知識及有關法律、法規等宣傳、示范推廣力度不強,導致已制定的農業標準沒能得到很好的貫徹實施;③我國農業生產仍然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模式為主,農產品加工隨意性較大,很難形成品牌,影響農業標準的制定、實施和推廣,也不利于政府部門對農產品生產環節實施有效的監督和管理。
3.3 農業標準化監管措施不到位
①雖然我國已相繼頒布出臺了《種子法》、《農藥管理條例》等農業投入品監管的法律法規,但缺少對農業投入品的安全性、適應性的監管;②我國所制定的《標準法》未把農業標準化納入調整范圍中,導致農業標準化管理缺少法律基礎;③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缺少追溯制度,導致即使發現了安全問題,也很難迅速識別,并確定問題產品的產地、生產者。
3.4 農業標準化建設與國際脫軌
我國農業標準的制定偏重對接國內市場,忽視與國際市場對接。例如:我國現行的《食品衛生法》對104種農藥在糧食等45種食品中規定了291個允許殘留量指標,而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的食品安全標準(CAC)對176種農藥在3755種食品中規定了2439項最高殘留標準。
4.1 健全標準體系,提高標準質量
推進農業標準化體系健全的研究工作,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為核心,統籌規劃國家、地方、行業以及企業標準等一系列農業標準化體系的建設,開展分類指導、分級負責;縮短農業國家、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周期;適時對舊的標準進行修改和完善,提高標準質量,確保標準體系科學合理,適時有效。
4.2 加強合作,實行國際國內兩個標準有效銜接
憑借技術、法規、標準很容易使所實施的技術壁壘具有名義上的合理性、提法上的巧妙性、形式上的合法性和手段上的隱蔽性,成為發展中國家難以逾越的障礙。對此,必須推進國際之間的交流合作,加強成熟的國際標準、國外先進標準的跟蹤、引進,形成與國際配套的標準體系,有效應對國際技術性貿易壁壘。
4.3 加大實施力度,提高實施效果
應加大宣傳示范力度,多途徑、多形式宣傳農業標準化的重要意義,同時將農業標準化與產業化進行有機結合,加強農業龍頭企業、生產合作組織標準化工作,進一步帶動相關訂單農戶、合作社成員農業標準化工作的落實。此外,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智能信息技術研究,構建高效、實用的技術信息網絡,為農業標準化生產先進技術的推廣奠定基礎。
4.4 加強監督管理,提高運作效率
全國范圍內構建運行高效、專業齊全、布局合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同時推進公益性督查性質檢測檢驗中心的建設,制定科學管理處罰條例。此外,建立農產品生產檔案,做好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的記錄,進一步完善農產品標識和登記制度,提高問題農產品的可追溯能力。
4.5 培育、壯大農業生產主體,走產業化與標準化融合之路
在國家土地政策許可的前提下,探索和創建新的生產體制,完善土地流轉辦法,加快土地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在確保農戶經營利益為主的前提下,改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所形成的小農業生產方式,逐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廣公司+農戶、股份合作制、農場制等專業化與規?;洜I相結合的農業生產新形式,盡快形成“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標準化”的大農業格局,為順利實現農業標準化打好體制基礎。
4.6 加強農業生態建設,使農業標準化與農業生態安全統籌推進
農業標準化要充分利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耕作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等農業高新技術,提高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科技含量。深入開展綠色防控專業化統防統治、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行動,全面實施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實行沼氣建設與生態農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相結合,如“豬-沼-果(糧、菜、茶)”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加大設施農業建設力度,如高標準農田、大棚蔬菜、智能化工廠育秧大棚。
4.7 健全“一體兩翼”監管體系,實施農業生產全過程標準化管理
要以當前政府機構改革為契機,健全監管與檢測、執法“一體兩翼”綜合監管體系,進一步理順體制、明確職能,規范設置監管機構。依靠健全的機構逐步建立農田環境質量例行監測制度和公告制度,依此建立農產品產地分類制度,確定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適宜生產區、限制生產區和禁止生產區。整合農業執法力量,把住農業投入品關,實現農產品質量管理“關口前移”;建立健全農業生產資料流通供應體系,杜絕國家明令禁止的農藥、獸藥的生產與流通,規范農業投入品使用;制定、補充和完善農產品包裝、標簽等相關標準,出口產品包裝、標簽要符合產品進口國的要求。
4.8 加強農業標準化示范工作
在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建設過程中,需圍繞地方支柱產業、出口優勢產業以及區域化種植(養殖)項目開展,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標準”等生產經營模式,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農業標準化中的帶頭輻射效應,建立形式多樣、頗有實效的農業標準化示范推廣體系,農民增收明顯。
4.9 推進管理及產品認證工作
積極在農業龍頭企業開展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農業生產領域可推行GAP(良好農業規范)認證;獸藥生產領域可推行GMP(良好生產規范)認證;飼料生產、農產品加工以及畜禽水產養殖領域可推行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點控制)認證,實施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三位一體、整體推進”發展戰略。加強與農產品主要進口國認證機構的合作,積極開展相關國際互認工作,推動農產品質量升級,沖破“技術壁壘”,促進出口,形成品牌。
農業標準化是新世紀推進農業產業革命的戰略要求,必須堅持政府大力推動、市場正確引導、龍頭企業帶動、農民積極實施的工作方針,服務于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1]萬雨龍.推進新時期農業標準化建設的對策探討[J].南方農村,2014(3):23~26.
[2]李廣領,李衛海,鄧天福,等.新形勢下我國的農業標準化建設[J].江蘇農業科學,2010(2):408~410.
[3]張立新,高山.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的對策探討[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1(2):19~22.
F322
A
1005-7897(2015)10-0100-02
2015-10-10
甘宗恒(1976-),男,農藝師,本科,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