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鑫林赫杰
(1.貴州省林業調查規劃院 貴州貴陽 550003 2.山西省永和縣林業局 山西永和 041499)
林業工程建設中生態性原則分析
祿鑫1林赫杰2
(1.貴州省林業調查規劃院 貴州貴陽 550003 2.山西省永和縣林業局 山西永和 041499)
林業建設關系著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搞好林業工程建造活動具有時代性意義。“生態性”是林業工程建設的核心原則,各地區要按照實際發展需求,建立相對完整的林業生態改造方案。本次結合山西省林業改造實況,對生態性原則表現、內容、措施等進行詳細分析。
林業工程;生態性;原則;措施
“十二五”以來,全省林業工作深入貫徹落實“六大發展”“六權治本”決策部署,以“三加三不減”為根本舉措,以提質增效為主線,以富民強省為宗旨,大力實施自然生態林業。此外,積極做強產業興林,反腐倡廉治林,自然生態和政治生態雙抓雙硬,為實現弊革風清、促進富民強省提供了良好的生態支撐。
近年來,山西省每年完成造林450萬畝以上,累計完成造林230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在2010年18.03%的基礎上,按照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的既定目標向前推進。當前,全省林業生態建設工作在六大工程的統領下,邁出質量更高、結構更優、增覆蓋更快、提效益更實的新步伐。造林綠化成效顯著,資源管理全面加強,林業產業深入發展,基層基礎設施建設也得到顯著改善。各級黨政主要領導都把造林綠化作為"一把手"工程,親自部署、具體組織、實地督導、一線指揮,推動造林綠化工作年年都有新突破、各地都有新亮點。
林業工程生態性原則中,必須全面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加快推進林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為全省實現弊革風清、促進富民強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貢獻。林業工程生態性原則具體表現:
2.1 指導思想
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省委“六權治本”“六大發展”為統領,以“三加三不減”為根本舉措,以增綠色、增面積、增蓄積、增效益、增收入“五增”為目標,以林業“六大”工程為抓手,堅持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的理念大規模造林,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理念大力度保護,堅持創新發展的理念推進機制體制改革,堅持從嚴從實的理念優化政治生態。
2.2 建設目標
“十二五”期間,我省造林綠化成效顯著,據統計,全省累計投入林業生態建設資金將超過600億元,預計完成營造林任務2250萬畝,年均投入100億元以上,年均造林面積450萬畝以上。重點區域生態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在林業產業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更趨合理,初步建成生態文化體系,生態文明理念成為全民共識,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使我省生態支撐能力明顯增強。
2.3 推進舉措
干果經濟林建設在穩定紅棗、發展核桃、做強仁用杏等傳統經濟林的同時,大力發展連翹、沙棘等灌木經濟林,積極推進雙季槐、皂角等新型經濟林。目前,國家名、特、優干果經濟林之鄉達到17個,建成總規模達34萬畝的高產優質科技示范園區,扶持培植形成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經濟林深加工利用企業120多家。平均每年新發展干果經濟林100萬畝左右,總面積達到1676萬畝,掛果面積668萬畝,正常年份產量11.8億kg,總產值120億元。
2.4 創新造林補貼模式
根據《中央財政造林補貼試點檢查驗收管理辦法(試行〉》、《山西省營造林綜合核查辦法(試行〕》,出臺了《縣林業項目造林補貼實施方案》,構建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多元投入、公眾參與、社會協同”的造林綠化新模式,把營造林供苗與栽植、栽植與經管、樹種與群眾意愿“三脫節”問題作為創新營造林工作的突破口,對全縣實施的林業工程項目實行先造后補的營造林模式。
2015年,國家林業局在山西省大同市組織召開“三北防護林退化林分改造現場會”,全面推行山西省的經驗和做法。實踐證明,全省上下抓植樹造林、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系列思路、舉措和作風,符合規律、切合實際、行之有效,必須長期堅持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發展和完善。
3.1 領導重視是保證
歷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大力推進包括造林綠化在內的林業改革發展。例如,啟動新一輪國家退耕還林工程,落實退耕還林任務10萬畝;晉西北風沙區建成百萬畝集中連片人工林基地,林草覆蓋率增加了20多個百分點,沙塵日數減少了34%;太行山區森林覆蓋率提高了12個百分點,林區涵養水源能力明顯增強,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狠抓造林綠化、建設生態文明的堅定信心和堅強決心。
3.2 科學統籌是關鍵
我們堅持“產業富民”和“林業增效”的總思路,統籌推進“山上治本”和“身邊增綠”。一方面,堅持把山區造林作為主戰場,在重要生態功能區實施重點工程,充分發揮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努力維護全省生態安全;另一方面,堅持在道路兩側、城市周邊、村莊內外、廠礦校園,見縫插綠多栽樹、造林添景增綠色,讓人民群眾更多更直接地享受綠色、融入自然。
3.3 科技興林是支撐
我們堅持科學態度,講求科學方法,尊重規律,因地制宜,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全面推行針闊混交、喬灌搭配、灌草結合的生態修復方式,加快建設以樟子松、檸條、沙棘為主的防風固沙體系;在呂梁山生態脆弱區,采取山水田林湖相互配套、綜合治理的辦法,推動林路、林水、林苗、林田一體化發展;大力推行徑流整地、石片保墑、容器苗造林等抗旱造林技術;在采煤沉陷區,實行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
3.4 群眾增收是根本
我們堅持一手抓生態林建設,一手抓經濟林發展,既改善生態環境,又保障改善民生。近年來,各地結合實際,大力發展核桃、紅棗、仁用杏、雙季槐、皂角等干果經濟林和特色經濟樹,狠抓規模化建設和園區化管理,既栽下了農民致富的搖錢樹,又栽下了改善環境的生態樹,實現了生態改善與農民致富雙豐收。“十二五”期間,我省林業產業深入發展,林業產值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遞增,對富民增收的貢獻率顯著提升。
3.5 艱苦奮斗是靈魂
我們大力弘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迎難而上、艱苦奮斗,久久為功、利在長遠”的右玉精神,在全省上下形成了“有條件要造林,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造林”的濃厚氛圍。氣候干旱,就肩挑手提,一棵一棵、一遍一遍地澆;干石山區,就爆破整地,客土造林;風沙區,就先灌后喬,抗旱造林,變“沙進人退”為“人進沙退”;鹽堿地,就挖溝排堿,壘土造林,在寸草不生的地方栽下了樹木。堅持抓好植樹造林、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秀美山川的強大精神動力。
總之,按照“突出重點、合理布局、有機銜接、規模發展”的原則,把國家和省級造林綠化工程統一起來,融為一體,集中整合為林業六大工程,資金投入逐年增長,規模效益逐漸顯現。充分說明了林業工程建設中生態性原則的重要性,能夠為林業改造提供科學的指導依據。同時,考慮林業工程規劃改造要求,對生態性原則進一步調整,以可持續生態林業建設為思想執行改造方案。
[1]尤曉娜,劉廣明.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法律機制[J].經濟論壇,2004(21).
[2]鄧永林,陳華成.廣東省生態公益林建設管理和效益補償目標責任制的建立與考核[J].綠色中國,2004(20).
[3]費世民,彭鎮華,楊冬生,周金星.關于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問題的探討[J].林業科學,2004(04).
[4]秦靜雯,郭傳新,于海東.析有關環境權的幾個基本問題[J].中國環境管理,2003(05).
[5]黃選瑞,張玉珍,藤起和,趙連清,陳占穩.環境再生產與森林生態效益補償[J].林業科學,2002(06).
F326.2
A
1005-7897(2015)10-0115-02
2015-10-10
祿 鑫(1984-),男,彝族,貴州人,工程師,本科,主要從事森林資源規劃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