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華
(內蒙古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院)
大豆開花結莢期是大豆作物生長最快速、吸收營養最多的一個階段,在此階段,大豆生長發育需要非常多營養與水分,處于生長高峰期。此時,大豆不僅開花、結莢,還要遭受病蟲害或者養分流失的影響,造成早衰、脫落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采取有效方法控制徒長、保證豐產。下面將對田間管理主要方法進行分析。
大豆在開花結莢階段是生長最旺盛的時期,此時需要施足夠的肥料保持大豆養分供給,實踐證明,花莢肥使用能夠使大豆快速生長結莢,增長率達到20%以上。具體施肥方法為:在大豆剛剛開花就要施肥,區分長勢好壞,對于長勢較差的大豆要先施肥,而生長旺盛、粗壯的則可后施肥。此外,如果大豆所處土壤中養分足夠,大豆會生長更加健壯,此時要減少肥料施加量,也可以不施肥,防止大豆瘋長造成花莢間擁擠脫落。花莢肥施加以外還要施加適量磷肥、鉀肥,添加適量微量元素,比如,硼、鉬等以促進豐產,肥量每天2~3 次為宜,每畝磷酸肥二氫鉀量控制在120g,而鉬酸銨控制在20g,硼控制在110g 內,還要添加40kg 的稀釋溶液,將其均勻噴灑在葉片上[1]。
大豆花莢時期對水量需求非常大,且對水分有較強的敏感性,此時需要持續保持充足的水分供給,一旦出現干旱少水的情況將造成花蕊脫落或者莢脫落。需要結合不同地區氣候特點、氣溫、日照量、蒸發量抗旱或者排漬。如果一個地區土壤中水分稀缺,大豆植株將出現萎蔫或者葉片焦灼,此時需要進行澆水處理,進而達到增長目的,可使產量增加至12~40%左右。采用的灌水方法是:溝灌為主,小水溝澆灌為輔,使土壤達到濕潤狀態即可,不能大面積排灌或者漫灌,防止造成漬害。大豆不能適應干旱,更懼怕漬害,由此,控制好漬害也是關鍵,當花莢期降水過多時,要挖掘排水溝渠,疏通配水管道,使土壤中的水分適量,防止造成花莢脫落現象。由此,當雨水過多時,清溝排漬是關鍵,是降低水位、防止引發嚴重漬害的重要環節,確保土壤通透性增強,維持良好的根系發育,使側根強度增大[2]。
在大豆種植栽培中,營養過剩或者過少都會影響到作物生長,為了防止作物出現徒長,可以在盛花期或者落花期將主莖頂心預留出3cm 為宜,對于已經結莢的大豆品種則不需要打頂處理。
合理應用生長劑與調節劑能夠控制植株生長過高,防止倒伏,代謝得以調節,使大豆花脫落次數降低,對增產有重要意義。
(1)多效唑。多效唑使用能夠對植株的生長高度進行控制,將節間長度縮短,還能夠使單株葉片、分枝、花莢數、粒數增加,進而將結實率提升,促進頂花莢生長,實踐證明,使用這種方法能夠使產量增加至15%以上。濃度控制在0.03~0.04%為宜,在春季,大豆植株低,而夏季大豆植株會迅速長高;長勢慢的低,長勢好的則高。多效唑的使用以每畝為標準,每畝適合使用20~30g 多效唑濕性粉12%左右,添加水分至60kg 稀釋,在開花前的4~5d 噴灑在葉片上,不能重復噴灑或者垂直噴灑,使噴灑更為均勻。
(2)亞硫酸氫鈉。作為呼吸抑制劑,亞硫酸氫鈉的使用能夠減少呼吸損耗,使花莢保持良好的生長速率,能夠增產至12%以上。使用方法是:在大豆剛開始出花時噴灑一次,在盛花時期噴灑一次,每次噴灑量為11g,使用60~85kg 的水稀釋,陽光直射時不能噴灑,而是要選擇光合微肥噴施,每畝適合的劑量為120g。
大豆開花到結莢過程中一旦受到強光直射或者高溫影響,會使生長速度加快,此時施肥過快過多容易出現倒伏。為此,在大豆開花封壟前,需要進行1 次中耕,使土壤的通透性增強。此外,在結莢以后,需要定期清理田間的雜草,大草需要人工拔除,小草則可以噴灑除草劑,以減少雜草與大豆作物爭用肥料與水分,促進大豆作物早熟,實現產量的增加。最后,還要配合進行病蟲害的防治,比如,大豆蚜蟲、豆莢螟蟲、食心蟲等病蟲害的防治,此外,土壤中也會出現各種蟲害侵襲,蜘蛛、螞蟻等都不容小覷,需及時查看,及時治理,可噴灑化學藥劑,控制好溶度,適宜在每日下午5 時噴藥,為大豆生長提供優越環境[3]。
大豆是我國非常重要的經濟作物,其用途非常廣,但隨著玉米種植的增多,人們往往忽視了對大豆田間管理的重視度,造成產量的降低。由此,我國要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做好大豆花莢期的田間管理,實現產量的增加。
[1]范旭紅,王躍強,等.超高油大豆新品種吉育202 選育報告[A].第23 屆全國大豆科研生產研討會論文集[C].2012:19.
[2]夏桂敏,褚鳳英,陶洋,等.水肥耦合對大豆棵間土壤蒸發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14(1):62~67.
[3]武中慶,李丹.勃利縣特殊氣候條件下大豆田間管理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4(3):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