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瑜
(湖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中美典型分析化學教材比較研究
黃文瑜
(湖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選取兩套中美典型的分析化學教材,從組織結構、內容、培養學生能力等角度比較其差異,以期對分析化學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幫助。
分析化學;教材;差異
分析化學對于藥學專業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筆者將美國和中國兩套典型的分析化學教材進行了對比,從中得到很多啟示,現報告如下,希望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我國分析化學課程改革添磚加瓦。
美國的迪堡大學戴維·哈維教授編寫的《Modern Analytical Chemistry》是一本非常經典的分析化學教材,同樣,武漢大學主編的《分析化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五版)也是國內認可度相當高的一本教材。因此,選擇這兩套非常優秀的教材進行對比,希望可以找出中美教育理念、教育主體方面的差異,以借鑒和吸取美國教材的一些先進經驗,提高我國分析化學教學水平。
武漢大學主編的《分析化學》教材和我國大多數教材的編寫思路相似,上冊除了“緒論”和定量分析化學概論外,第二至五章介紹了四大滴定分析法及重量分析法,第六章介紹了儀器分析中的吸光光度法,最后介紹數據處理(第七章)、常用的分離和富集方法(第八章)、復雜物質的分析示例(第九章)。顯然,該教材的重點在于數據處理方法、滴定分析法及重量分析法。下冊以光譜分析、電化學分析、色譜法與毛細管電泳法、質譜、核磁共振波譜法為主,對其他儀器分析方法,包括表面分析、熱分析、各種聯用技術、流動注射分析、微流控技術等也做了適當介紹。重點放在儀器分析方法、技術的基本原理與應用。全書共26章,各章順序依次為譜學、電化學分析、分離分析方法。而美國的教材則不太拘泥于分析方法的差異,將相關分析方法放入同一章,強調方法之間的相似點,鼓勵學生從聯系的角度看問題。章節內容平衡覆蓋各種分析技術,如將四大滴定全部放在第九章“滴定分析法”中講授;而且將最常用的方法放在每章的最前面進行介紹,如第九章就是先介紹酸堿滴定的。至于儀器分析,則是按照大類分為光譜法、電化學、色譜、動力學4章進行介紹。全書共15章,包括化學分析及儀器分析。此教材的重點不是全面介紹各種分析技術,而是向學生介紹分析化學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礎上注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其目的在于“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
《Modern Analytical Chemistry》中將典型方法單獨列出,把前面所講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分析過程相結合,還配有注解鼓勵學生主動思考這一分析過程是如何設計的,并進一步考慮如何實施。書中的重要原理都給出各種應用途徑。如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的定量測定,書中不厭其煩地列出了其在環境檢測、臨床、工業分析、法醫鑒定等領域如何應用,還給出了如何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測定水和廢水中的鐵含量,并將其列為典型方法。又如介紹酸堿滴定法時,為了說明有機物含氮量的測定,將面包中蛋白質含量測定作為實例列出,非常貼近生活。當然這個實驗也作為典型方法列出。教材正文旁邊留出一塊空白,用于給出“邊緣注解”,即對于正文中的重要概念進行解釋。關鍵概念如滴定分析、滴定標準液等在正文中以粗體字出現,其定義在“邊緣注解”中列出,既方便學生學習時查閱,也方便復習時快速回顧。書中還有代表性例題,每道例題有詳細的解題過程,幫助學生將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這些例題非常貼近生活,有具體的題設情景,很多是由文獻中的數據改編而來,而不是為了說明某個公式或原理編出來的。英國皇家化學會倡導將分析化學作為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進行教授[1],該教材確實做到了這一點。每章后有一章內容的小結,對于學生復習和回顧非常有幫助。在章節末尾,將本章節中的關鍵術語列表,并標出其所在頁碼。章節末還有“建議實驗”,這些代表性實驗由《the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提供,比較新穎。這些實驗可能僅僅是一些學生實驗,也可能是開啟個人或團隊科研計劃的起點。如“酸堿滴定法”一章后列出這樣的實驗:測定碳酸飲料中的二氧化碳,藥片中的碳酸氫鈉還有二氧化碳的分子量。書中只簡單描述了這個實驗,具體步驟則需要學生自行查閱。“建議閱讀”中有著作,也有期刊論文,對于章節中介紹的主題,給學生提供平臺進行廣泛閱讀,可以開闊學生視野。“參考文獻”也是一樣,不僅有著作也有期刊論文,讓學生知道當年的研究者對于這些方法曾經進行過哪些探討。最后列出問題,這些多樣化的問題多是基于文獻中的數據,作為實例提供給學生進行研究。
而這些很有特色的內容在武漢大學主編的《分析化學》教材中幾乎沒有,也沒有典型方法、邊緣注解和章節小結。書后的確有常用術語索引,但是每章后面是沒有的。雖然有例題,但是比例很小。例題和習題都不太貼近科研工作與生活,參考文獻都是以前的教材,幾乎沒有期刊論文。整體感覺,武漢大學主編的《分析儀學》教材沒有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編寫,更沒有引導學生去結合科研實踐學習。教材中不涉及實驗部分,而是單獨有實驗指導。這當然也無妨,但是這些實驗比較陳舊,與科研工作差異很大。因此盡管很多學生本科階段都做過相關實驗,在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時,科研經驗卻非常欠缺。
《Modern Analytical Chemistry》教材更注重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書中會提問為何要在分析過程中包含某些步驟,所謂“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思考問題。如配位滴定法中講到如何測定水和廢水的硬度,書中在測定方法之后列出幾個問題,包括:(1)為何要將樣品pH值調節至10?更高或更低的pH值會導致什么問題?(2)為什么要將少量的鎂與EDTA的配合物加到緩沖溶液中?(3)為何特別強調實驗過程不能超過5分鐘?所有問題都有非常詳細的解釋,而不僅僅是提問。這樣的問題顯然可以啟發學生動腦思考,從而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能力。一些重要的知識點,書中會從多角度闡述如何應用于實際。該書是站在讀者的角度編寫的,非常有親和力。而武漢大學主編的《分析化學》教材似乎更顯得高高在上,更注重傳授,不注重互動。徐光憲院士在《大學化學》發表的《對分析化學教學的兩點初淺看法》一文中提到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2],并認為學數理化的最好方法是多做習題[2]。《Modern Analytical Chemistry》教材例題和習題的數量、質量明顯優于武漢大學主編的教材。也許學生可以找來習題集做,但是教材習題更有針對性,對學生更有裨益。徐光憲院士所說的“培養學生做科學研究的能力”這一點在《Modern Analytical Chemistry》教材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前面也說到,美國教材的例題、習題、實驗、參考資料多是從期刊中來、從實踐中來,這也就是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學習怎樣解決科研實踐問題,對于學生思維的鍛煉也是顯而易見的。不能不說,這就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差距所在。為什么會出現“高分低能”的學生?這不是學生的錯,而是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沒有貼近生產生活實際,而科研工作又必須貼近生產生活實際導致的。但這不是某一個或某一群教育者的問題,而是整個教育體系的觀念問題。所以改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筆者認為本科教育的基礎作用不可忽視。因為碩士生也好,博士生也好,教授專家也好,都是從本科生培養出來的。如果在學習分析化學之初,在本科教育階段就注重學生批判性思維和科研能力的培養,是不是更利于學生的深造,更利于我國科研人才的培養呢[3]?
本文的初衷并非批評國內教材不好,武漢大學主編的《分析化學》顯然是一本經典教材,內容翔實,通俗易懂,覆蓋面很廣,編者也都是各個領域的專家教授。只是本文的宗旨在于找出兩本教材的差異,并進行一些思考,希望能為國內教材建設提供一些建議,促進中外分析化學教學交流。
[1]俞汝勤.漫談分析化學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J].大學化學,2008,23(5):1-6.
[2]徐光憲.對分析化學教學的兩點初淺看法[J].大學化學,2008,23(2):1-10.
[3]許邁進,杜利平.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的變革與創新[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4(4):29-35.
G423.3
A
1671-1246(2015)11-0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