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聯合國家稅務總局、中央文明辦、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人民銀行等21 個部門聯合簽署《關于對重大稅收違法案件當事人實施聯合懲戒措施的合作備忘錄》,對稅務機關公布的重大稅收違法案件當事人實施18 項聯合懲戒措施。主要包括阻止出境、限制擔任相關職務、金融機構融資授信參考、禁止部分高消費行為、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布、限制取得政府供應土地、強化檢驗檢疫監督管理、禁止參加政府采購活動、禁止適用海關認證企業管理、限制證券市場部分經營行為、限制保險市場部分經營行為、禁止受讓收費公路權益、限制政府性資金支持、限制企業債券發行、限制農產品進口配額申請、通過主要新聞網站向社會公布等。同時,還明確了懲戒措施的法律依據、責任部門及操作程序。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國有企業發展的新動力要靠改革來激活。從國資委職責來看,國有企業改革有七大任務。一是要深入做好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工作;二是要穩妥、規范、有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三是要進一步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四是要積極推進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五是要加快推進“四項改革”試點;六是要穩妥推進薪酬制度改革;七是要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
近日,財政部下發《關于取消、停征和免征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的通知》,自2015年1月1日起,取消或暫停征收12 項中央級設立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同時對小微企業免征42 項中央級設立的行政事業性收費。財政部稱,此舉是為進一步減輕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負擔。此次免征的力度和范圍較大,其中取消的或暫停的收費項目包括征地管理費、保存人事關系及檔案費、土地登記費、房屋登記費等,這些費用對小微企業而言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將從2015年正式實行。央企薪酬改革問題終于攤上臺面并且到了認真落實階段。此次最新的央企負責人薪酬改革,開始觸及政企分開這個根本,關注于高管職工收入間的差距,改革也沒有回避最為核心的隱性收入問題,從中可以看出改革的決心和力度。與《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一同獲得通過的《關于合理確定并嚴格規范中央企業負責人履職待遇、業務支出的意見》值得期待,按照規定,在新規實施后,央企高管公積金、醫療保險繳納都將更規范。具體到培訓方面,以后企業負責人在獲取在職學位、參加MBA(工商管理碩士)、EMBA(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等課程而產生的費用,都開始要由個人承擔。更值得關注的是,國企高管的薪酬也開始與管理、經營成績直接掛鉤,央企、國企高管不再擁有傳統“鐵飯碗”,“盈虧”問題終究要受到市場考驗。按照計劃,除了央企負責人薪酬調整外,國家也將建立薪酬信息公開制度,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水平、福利性收入等薪酬信息需向社會公開。
2015年1月1日起,2014年4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的《環保法》修訂草案就將正式施行。修訂后的第六章第五十九條明確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罰款處罰,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自責令更改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新《環保法》給予了各級政府、環保部門以更大的監管權力,允許其采取多種新方式進行監管。值得注意的是,新法還罕見規定了行政拘留的處罰措施,對污染違法者動用最嚴厲的行政處罰手段。新《環保法》規定,環境監察機構可以進行現場檢查;相關環保部門可以直接對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設備進行查封、扣押,對超標超總量的排污單位可以責令限產、停產整治。如果企業不予治理污染,針對未批先建又拒不改正、通過暗管排污逃避監管等違法企業責任人,新《環保法》引入了拘留處罰。違反新《環保法》,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015年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議近日召開,要求各地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要加大政務信息公開力度,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參照交通運輸部公開全國收費公路統計信息的做法,公開本地收費公路統計信息,讓社會公眾和媒體了解真實情況,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新年伊始,國家發展改革委宣布放開煙葉收購價格、4 項具備競爭條件的鐵路運輸價格、國內民航貨運價格和部分民航客運價格、港口競爭性服務收費等商品和服務價格,指導地方放開包括房地產經紀服務、非保障性住房物業服務、住宅小區停車服務9 項商品和服務價格,拉開了2015年價格改革的序幕。據發展改革委介紹,今年內我國還將再分兩批放開多項價格,藥品價格、醫療服務價格、電力輸配價格等都在改革之列。今年價格改革將堅持“三個最大”原則,即最大限度縮小政府定價的范圍,最大力度改革定價機制的規則,最大限度實現公開透明。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1月7日發布消息,經國務院批準,自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對金融機構農戶小額貸款的利息收入免征營業稅。此舉旨在支持農村金融發展,解決農民貸款難問題。
由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教育部課題組主持完成的《中國都市化進程年度報告》,從人口、經濟、社會、文化和均衡性五方面,對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東半島、中原經濟區、成渝經濟區六城市群進行綜合考量和客觀評價。報告顯示,中國六個城市群綜合指數水平的排名依次為: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東半島、中原經濟區、成渝經濟區。其中,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在優質人口集聚、居民生活質量和文化發展水平上走在前列,位居第一陣營。山東半島城市群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經濟基礎,位居第二陣營。中原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經濟基礎薄弱,城市一體化程度較低,與東部城市群仍存在較大差距,位居第三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