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偉
近年來,國家對地方的資金投入不斷加大,對財政專項資金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最大限度提高財政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率,充分發揮政務公開的監督作用,確保信息公開的及時、規范、真實、準確,筆者以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為例,就財政專項資金在縣(市、區)級政務公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好這些問題進行了調研。
2006年,湖北省率先在全省范圍內推行財政與編制政務公開(以下統稱兩公開),要求全省各地(市、州)、縣(市、區)將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52 項財政專項資金的分配政策、分配過程、分配結果在互聯網上公示,自覺接受社會監督。這一舉措,對財政專項資金的全程監管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不僅有利于加強資金的管理,也有利于資金的社會監督,又節約了資金的管理成本。
近年來,這項工作在不斷推進過程中逐步成為聯系群眾、了解民情、與民互動的窗口和紐帶。兩公開暢通了人民群眾履行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渠道,實現了政府與人民的良性互動,同時使政府部門站在了聚光燈下,廣大干部群眾可以看清燈下的每一個表演者,客觀上形成了一種上下級之間、部門之間、普通干部對領導干部、群眾對干部的循環監督機制。
新洲區委、區政府歷年來都高度重視兩公開工作,區公開辦從建章立制、落實責任入手,通過不斷摸索,在工作實踐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先后制定和更新了一系列的工作辦法和制度,為全區兩公開的穩步推進打下了堅實基礎。
雖然新洲區的兩公開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年終考核年年都被湖北省公開辦評為優秀,但是在財政專項資金政務公開的推進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實際工作中,主導資金分配的是一級單位,但很多項目資金是由二級單位負責辦理。部分二級單位的領導對推行財政專項資金政務公開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思想上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或只重視資金分配,輕資金使用監管。思想認識不到位,直接導致了源頭信息采集填寫不規范,信息上報不及時等問題的產生。
現實工作中,大部分的建設項目能按期完工,但是仍有部分項目因前期準備不足,或是規劃方案有變動,或是配套資金遲遲不到位等原因影響了項目的實施進度,導致項目難以按期開工或是如期竣工。這些因素,影響了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率,直接造成項目資金的使用信息公開不及時。
一是項目計劃申請批復不及時,導致資金下撥較晚。二是項目規模過小、數量多、太過分散,項目驗收工作量大,驗收工作難以按時完成,影響資金撥付時間。資金下撥有一段過程,一個環節被耽擱,便會影響整個項目資金的及時投放。財政專項資金撥付不及時,導致資金的使用信息不能及時對外公開。
有些專項資金的監管及政務公開工作是由主導資金分配單位的財務科負責,但財務科監督起來不僅吃力,而且存在事后監督問題。以新農合醫療補助資金為例,參合人在街道(鄉鎮)衛生院直接辦完報銷手續后,由街道(鄉鎮)衛生院登記錄入參合人的住院信息,按月上報衛生局財務科匯總。衛生局財務科職能有限,對衛生院的財務人員無法有效約束,因而即使報表的信息質量很差,也無可奈何。政務公開是財政監督的有效手段,基層一線上報的信息填寫不規范、資金發放的準確性成疑,政務公開對財政監督的促進作用必會大打折扣。
一是機構沒有獨立。在湖北省,大部分的縣(市、區)沒有成立財政監督管理局,有的縣(市、區)財政局連財政監督科(股)都沒有設立,財政監督的職能掛靠在其他業務科室。二是人手不足。因機構改革遺留的歷史問題造成干部老齡化嚴重,年輕干部少,從事財政監督的人手明顯不足。老齡化、思想僵化、業務不精、人手不足等因素造成縣(市、區)級財政監督力不從心。因此,將兩公開辦與財政監督科(股)合署辦公,并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事業成敗,關鍵在人,要管好人,做好事,不僅要有健全的工作機制,還要確保機制能正常運行,唯有如此,制度才能貫徹落實。
加大財政專項資金監管的宣傳和動員力度,進一步提高監管意識,使各部門,特別是各部門下轄的二級單位領導明白專項資金監管的重要性、迫切性。針對按月、按季度發放的項目資金,區公開辦要對專項資金在各層級的公開情況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巡查,還要在部門系統之間進行交叉檢查,使政務公開在每一個層級和每一個環節都能發揮作用,使財政專項資金在管理使用運行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始終處在公眾的監督之下,確保財政專項資金管理使用安全、高效。
財政與編制政務公開的成員單位要把政務公開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不僅僅是出臺文件、成立政務公開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還要發揮出領導小組和專班的作用。主導財政專項資金分配的所有單位,包括二級單位,要建立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二級單位領導直接抓的領導責任制,真正形成一級抓一級、一級促一級、層層抓落實的領導協同機制,真正形成各級管理部門和各個使用層級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只有這樣,才能變被動為主動,變“要我公開”為“我要公開”,使財政與編制政務公開工作走向制度化、規范化。
兩公開的公開面逐年擴大,國家對財政專項資金政務公開工作也越來越重視,對從事政務公開工作的人員業務素質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縣(市、區)一要每年開展若干期兩公開業務培訓班,打破一次培訓“管一年”的應付型培訓模式。二要采取分期、分批、分系統、分層級的培訓模式,對從事財政專項資金政務公開的干部進行業務培訓,每次培訓的內容要有針對性。三要定期組織各系統從事政務公開工作的業務骨干到其他系統交流學習,互幫互助互補,共同提高業務水平。
各縣(市、區)要將財政專項資金政務公開工作作為全年績效目標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納入全年工作目標考核,將監督管理工作分解到各相關業務部門和單位,明確責任和任務。將涉及到人、到戶的財政專項資金的管理使用納入到縣(市、區)、街道(鄉鎮)工作年度實績考核范圍,促進各項惠民政策的貫徹落實。
責任追究要堅持實事求是與有錯必糾相結合、責任劃分與對應處理相結合、懲處與教育相結合、追究責任和改進工作相結合的原則。責任追究要有法可依,縣(市、區)級公開辦不僅要制定責任追究辦法,各成員單位、各系統還要制定更細致的管理辦法和制度。通過辦法和制度,進一步加強財政專項資金政務公開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進一步明晰和區分責任,達到工作事事有人負責、工作失職有人擔責的效果。
政務公開是財政監督的有效手段,要把政務公開工作做實,就必須貫徹執行已經擬定出臺的制度和辦法。新洲區已投入使用的制度有《新洲區財政與編制政務公開管理制度》、《新洲區民政局專項資金政務公開管理制度》、《新洲區財政局財政與編制政務公開責任追究辦法》等。如果執行過程流于形式,制度、辦法就成了一紙空文。兩公開要全程掌握專項資金的運行情況,切實做到事前知曉參與,事中跟進防范,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確保對外公開的政務信息及時、真實、準確。對財政專項資金在兩公開業務中存在的弄虛作假、承諾不兌現等造成不良影響的現象,要嚴肅查處,追究失職瀆職者責任。對觸犯刑律的行為,要堅決移交司法機關處理,絕不姑息。政務公開成員單位也要嚴格依照既定的制度和辦法把工作抓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確保制度和辦法能貫徹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