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治委 李國印(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13)
中國是一個以農民為主體的國家,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根本問題。胡錦濤同志指出,“億萬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保證。”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全國各地農村體育健身設施越來越多,廣大農村急需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農民明科學健身。但目前,我國農村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僅占總數的10%,遠遠不能夠滿足9億農民的健身需求。農村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偏少,年齡、學歷結構不合理,實際指導率不高,質量偏低等問題額待解決。如何廣泛開展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體育活動,喚醒農民的健康意識和促進他們的體質增強,探索農民健康促進的長效機制,擴大農村體育人口,探尋新時期農民健康促進的創新策略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因為我國經濟基礎還不夠扎實,體育發展的思想是以“重點發展”帶動“全面發展”(如以高校體育帶動全民健身,以城鎮體育文化發展帶動農村體育文化發展等),使農村體育發展趨向邊緣化,農民在體育行為中處于弱勢群體。由于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影響,農村公共設施投入不足,導致農村體育資源短缺,農民群眾無法得到基本的體育服務。以及現行教育體系和法律體系的缺失,使得廣大農民群眾接受體育教育的權利和參與體育鍛煉的權利未得到公平對待,限制了農村體育發展。
首先,由于我國農民群眾經濟收入相對較低,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觀念相對封閉保守,對體育鍛煉的認識形成偏差,“認為干農活等同于體育鍛煉”,普遍存在以“勞”代“體”思想。其次,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參加體育活動被視為“不干正事”,導致體育鍛煉在農村很少被人問津。
我國鄉鎮體育機構大多掛靠在文化站,同時工作人員體育知識薄弱,沒有從事體育工作經驗,致使無法具體地深入到農村基層開展體育工作,農村體育活動的開展因此而難以得到重視。缺乏專業的體育干部對農村體育工作進行管理,使農村體育管理呈現出一種“放任自流”的狀態,也導致現有的農村體育發展政策無法真正落實到實踐中去。
體育人才隊伍的建設是農村體育發展的核心問題。目前,我國農村體育人才力量非常薄弱,鄉鎮政府沒有專職、專業的體育干部負責農村體育推廣工作。同時,由于農村經濟收入較低,人文環境較差,體育專業人才不愿去農村發展,而農村本地的體育人才也多向往城市的生活。加之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農村體育人才建設乏力,體育工作在農村的開展顯得愈發的舉步維艱。
大學生村官計劃是通過選聘優秀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任職、為農村輸送高素質人才、培養新農村建設帶頭人而實施的強基工程,是農村發展建設中的又一重大舉措。依托大學生村官這支優秀的力量,深入到農村一線,組織、宣傳、鼓勵、動員、指導農民群眾參與體育運動,切實際的把發展農村體育做到了實處,打破了以往口號式宣傳的形式主義狀態,對全民體育的發展具有積極地推動作用。
大學生村官是當代優秀青年的杰出代表,他們了解涉農的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還具有市場經濟和農村發展與管理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受過大學體育教育的熏陶,深知體育在當代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具有現代體育意識,能將“我運動、我健康、我幸福、我快樂”的理念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因此,他們從事體育的自覺性強,能動性大,加之所處的領導地位,注定要取代民間“體育能人”成為村落體育發展的帶頭者和組織者。
大學生村官在學校期間,每學期選修一門體育課,崗前參加了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掌握了基本的科學體育健身知識和方法,具備組織推廣體育健身的能力。因此,大學生村官利用自身優勢,教育、指導和幫助廣大農民掌握一定的健身技能,積極引導農民群眾參與體育實踐,營造農民參與體育的良好氛圍,養成自主鍛煉的意識,使參與體育健身活動成為廣大農民群眾的自覺行為。利用村廣播、宣傳欄等宣傳手段,宣傳新政策和科學健身知識,傳播現代文明生活方式,轉變傳統體育觀念,引領廣大農民群眾正確參與體育活動,使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進入到農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切實提高農民的體質健康。
大學生擁有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和文獻解讀能力,可以較好地將國家政策和公益項目向農民群眾解讀,讓農民群眾更清晰的了解國家相關惠民、惠農等政策。同時,將農村發展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通過文書的形式向上級部門匯報,及時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傳橋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大學生村官的在校資源,把高校體育研究員、體育健身教練及體育院系學生骨干請進農村,組織專題講座與現場輔導,培育村落體育骨干,給農村帶去先進的體育理念和健身方法,為農民健康促進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
優秀的大學生到農村擔任村官,有效地推動了體育人才向農村的流動,打破了農村體育人才匱乏的局面,彌補農村體育指導員年齡偏大及知識單一的的缺陷,為農村體育指導員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有效改善了農村體育指導隊伍結構,提升了農村體育指導員隊伍凝聚力和戰斗力。他們所帶來的新思維、新觀念、新知識,有助于推進農村體育工作的開展,使得農村體育工作具有更多的話語權,為農村體育列入日常工作創造了條件,使原本被人冷落的農村體育得到常態化發展。
大學生村官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組織能力,是一批特色的體育指導力量,深入到農村一線,組織、宣傳、鼓勵、動員、指導農民群眾參與體育運動,可以切實際的把發展農村體育做到了實處。”為此,構建大學生村官體育指導員培訓工程就顯得尤為重要。培訓的形式可以分為集中崗前培訓和定期培訓。培訓的內容包括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競賽方法、體育鍛煉組織形式、運動項目技術水平等,運動項目體現在農村喜聞樂見、上手比較快、容易推廣及具有農村傳統特色的體育運動項目。同時,還可以結合農村體育發展的實際需要,開展一些適合農村體育發展的現代新興體育項目。培訓結束后,給予成績合格的大學生村官頒發國家社會指導員證書。
(1)物質激勵。首先,大學生村官參加體育培訓班、學習班的相關費用,地方政府或體育行政主管部門要積極地給予報銷。其次,地方財政劃撥一定資金,專門用于大學生村官體育指導員的崗位津貼,提供大學生村官的經濟收入。再次,對一些農村體育鍛煉推廣較好的大學生村官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提高大學生村官推廣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2)精神激勵。對先進村、先進個人進行表揚獎勵。對表現突出的大學生村官頒發“先進個人”獎章,對農村體育工作推廣較好的行政村授予“農民體育示范村”稱號。樹立榜樣作用,激發各個單位和個人的工作熱情,發揮更高的工作效率,齊心協力推動農村體育的發展。
(3)制度保障。地方政府要將農村體育工作列入大學生村官政績考核內容之中,同時也作為干部政績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
大學生村官參加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把他們培養成為合格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使農村擁有一批特色的體育指導力量,深入到農村一線,組織、宣傳、鼓勵、動員、指導農民群眾參與體育運動,切實際的把發展農村體育做到了實處,打破了以往口號式宣傳的形式主義狀態,對全民體育的發展具有積極地推動作用。同時,給農民群眾送去健康這一珍貴的財富,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的多贏局面。
[1]陳艷.對淮安市實施大學生村官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工程模式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1.
[2]高斌.淮安市實施大學生村官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工程的政策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2012,(8).
[3]李飛.大學生村官體育行為對鄉村體育的影響——以皖江城市帶為例[J].體育文化導刊,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