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蓓 崔穎波(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6)
柔道的前身是柔術、講道館柔道。柔道是講道館柔道走向世界,成為競技運動之后在全世界使用的名稱。日本現存兩種柔道,一種是講道館柔道,作為日本傳統文化存在;另一種是講道館柔道規范后形成的競技運動,即柔道。本研究中將要研究的就是 “柔術——講道館柔道——柔道”的過程。
武道包括柔道、空手道、合氣道、弓道、劍道、馬術、長刀、槍術、棒術、忍術等。柔道的前身是柔術,柔術是日本古代武道的武藝之一,是日本武士為適應戰爭的需要,研究出的一種格斗技的武藝,柔道是柔術的提煉和升華。江戶末年,日本柔術已有179個流派。
從柔術到柔道,是嘉納治五郎對近百種柔術融合、創新的基礎上形成新的柔術體系。
多年的習武不僅使他身體強壯,性情也發生了改變。他認為柔術練習對思想的鍛煉,也是對其他工作時思考力的一種鍛煉。他相信柔術有助于一個人品德、智力、體質的全面發展,是對身心鍛煉最好的方式。嘉納治五郎在創立柔道的過程中始終秉持著育人的宗旨,技術上消除危險的、有傷害性的動作;理論上貫穿對人的教育作用,以達到德智體全面發展為目的,將柔道發展成適合青少年鍛煉身體的一門武藝。
在嘉納治五郎與張之洞的對話中,嘉納治五郎對柔道曾這樣解釋:“柔術是古代傳下來的以決生死為目的的武技,但是,這種柔術已經與現在的時勢不適應,因此,我以時勢為鑒,充實以道德教育,讓青年練習,作為身心鍛煉之方法。將‘柔術’改稱‘柔道’,是因為‘柔術’為力與力的相爭,由技術來決定勝負的,我所提倡的‘柔道’,則是研究何以勝之,何以敗之,探討原因,發現原理,從原理再指導技術,再由原理之道,作為修養心智之法,所以稱為柔道?!?/p>
明治十五年,嘉納治五郎在東京一座名叫永昌寺的書院內建立了講道館嘉納塾,他認為自己新的柔術體系與原來的柔術有很大區別,因此,這里絕不是單純的教授武術的地方,他的真正目的在于“道”,而“術”的練習只是他“道”的應用、體會和感悟的過程。這也正是嘉納治五郎將自己新柔術體系叫做柔道的原因。雖然最初的學生只有九名,但依然成了日本講道館柔道的創業地,并命名“講道館”。
嘉納治五郎在改造柔術的過程中受到傳統柔術家的極力反對,他們試圖通過比武等各種方式戰勝嘉納治五郎及其柔道,以此來證明傳統柔術足夠優越。1885年,嘉納治五郎以日本警視廳比武大會為契機,使“講道館柔道”在日本國內一舉得名。在這次公開的比武中,柔道戰勝了傳統柔術,其合理的技術體系,明顯優于其他柔術,這在當時成了轟動一時的新聞。在此之后,講道館的影響力日益擴大,學生逐年增加。從1887年開始,講道館的分場在江田島、曲町、京都、熊本、靜岡等地陸續建成,1889年,講道館門徒總數已經超過了1500名。講道館柔道很快便控制了日本柔術界。
1895年,日本成立的“大日本武德會”極大的宣傳和推廣了柔道,首次制定了柔道比賽的統一規則。1911年,日本政府開始批準將柔道列為初中體育課的選修科目;1918年,日本文部省要求在有條件的小學對五年級以上的男生開設柔道課;1926年,柔道已成為中小學的必修課、大專男生的選修課,學校均有柔道練武場,并有專職的柔道教練負責學校的柔道教學和訓練。學校柔道課的開設讓日本國民從少年時就有機會接受系統的培養和訓練,能夠強健體魄、培養各種意志品質。此外,在軍隊、警察、企業、社團甚至到政府機關都開始推廣和普及柔道。
日本很早就圍繞著全國柔道比賽大會舉行各個級別的比賽,如:各地區的中學生(相當于我國的初中生)柔道比賽、高等學校(相當于我國的高中生)柔道比賽,大學生優勝賽以及多種形式的對抗賽。1933年,講道館柔道登記在冊的門徒已達7萬人以上。
柔道在日本普及之后,身居日本的國外人士也開始學習柔道,并且在回國后開始傳授柔道。此外,嘉納治五郎作為亞洲第一位奧林匹克委員會委員,一生出訪12次,其中9次到達歐洲,3次到達中國。每到一處都要舉行柔道講習會,并親自登場講演、示范。經過多年努力,柔道在世界很多國家得以迅速開展。
嘉納治五郎一生致力于將柔道推向世界,經過他的不斷努力,二戰前,柔道在英、法、德等歐洲國家就已經相當普及,隨著柔道在全世界普及,運動水平也越來越高,比賽成了各國柔道愛好者迫切的需求。1934年歐洲柔道界已經開始有要求日本柔道加入奧運會的傾向。
二戰的戰火使柔道的發展一度低迷,戰后1948年,日本舉行了第一次全日本柔道比賽,柔道被日本國民喚醒。1949年,日本柔道聯盟會和歐洲柔道聯合會相繼成立,這對日本柔道的復興和世界各國柔道運動的開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動作用。1951年,英、法、德等12個國家發起成立了國際柔道聯盟。1956年,東京舉辦第一屆世界柔道比賽,從此便開啟了世界柔道比賽的賽程。此后的比賽每隔一年舉行一次,柔道國際比賽逐漸成了賽制較完善、參加人數較多的一個項目,柔道的發展越來越成熟、穩定。
1964年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柔道被正式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這無疑是對柔道最權威的認可。柔道進入奧運會標志著一項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身體活動,成了一項徹頭徹尾的國際性體育項目。從此,柔道從日本傳統文化中脫離出來,不再代表日本文化,而是成了全人類共同的文化。
我們當今說的柔道是由講道館柔道發展而來,它在世界人眼中已經不是嘉納治五郎用來傳“道”的講道館柔道,而是成為一個運動項目。這也是日本講道館柔道真正實現現代化的過程。
綜上所述,在日本現存兩種柔道,一種是作為日本傳統文化存在的講道館柔道,它仍然保留于自己的講道館內;另一種是由講道館柔道規范形成的體育運動,即我們現在說的柔道。
[1]鄭旭旭,袁鎮瀾.從術至道[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9.
[2]鄭旭旭,袁鎮瀾.從術至道[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9.
[3]泉敬史,何英鶯.武道[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7.
[4]鄭旭旭,袁鎮瀾.從術至道[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9.
[5]鄧正龍,趙岷.教育體系下日本柔道的現代改革歷程——兼論嘉納治五郎的重要貢獻[J].體育學刊,2013,20(2).
[6]郭蓓.武術現代化之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