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政府駐上海辦事處
上海松江家庭農場做法與啟示(上)
湖南省人民政府駐上海辦事處
松江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是上海市重要農副產品生產基地之一。據統計,到2013年底,松江區有家庭農場1267戶,經營面積1萬公頃,占全區耕地面積的90%。松江區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得到了中央和有關方面的肯定。
1.家庭經營松江區明確提出,家庭農場經營者必須是本村農戶家庭、且戶口簿上有兩人以上農村戶口,主要依靠家庭成員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不得將經營土地再轉包、轉租給第三方經營。除季節性、臨時性聘用短期用工外,家庭農場經營者不得常年雇用外來勞動力從事家庭農場的生產經營活動。
2.以農為主家庭農場主要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生產,實行一業為主或種養結合的生產模式。目前,松江區家庭農場80%的資源配置、80%的勞動支出、80%的收入來自于農業某一產業。家庭農場年平均凈收入在10萬元左右,種養結合型家庭農場的收入水平更高,年凈收入平均可達15萬元。
3.規模適度松江家庭農場經營耕地規模適度,一般為6.7~10公頃,主要考慮經營規模應與家庭成員的勞動能力和收入相匹配。
4.集約生產松江區家庭農場以農戶為經營主體,通過耕地流轉,將土地、勞動力、農機等生產要素適當集中,從而實現集約化經營、專業化生產。
1.注重培育一是支持農民非農就業。全區近20萬農村勞動力中,目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僅1萬人左右,轉移出去的農民實現了穩定就業。二是建立養老金補貼機制。松江區政府對土地全部流轉給新經營者的老年農民(男60歲、女55歲以上),在上海市新農保標準約500元/月的基礎上,再給予150元/月的養老金補貼,鼓勵農民自愿轉出土地,穩定家庭農場土地流轉關系。
2.政策扶持一是改善農業基礎設施。近幾年松江區政府在水利設施、機耕道、耕地整治等方面累計投入2億多元。二是提高種糧補貼。2013年3月之前,區財政對家庭農場每年每667平方米給予200元土地流轉費補貼;從3月份開始將區財政補貼改為獎勵補貼,獎勵范圍有家庭農場糧食高產競賽、秸稈還田、農機直播、新農藝新技術推廣、生產考核等,獎勵與考核結果掛鉤。三是增加農機補助。上海市、區財政對家庭農場按農機總價的50%~70%進行補貼。四是優惠貸款保險。區財政出資5000萬元作為貸款擔保基金,為家庭農場提供貼息貸款扶持。五是鼓勵種養結合。對種養結合的家庭農場,區里允許一定土地用于建設工作用房和豬舍,實行標準化建設,全部由區財政投入,實行農用設施專用。
3.配套服務一是加強指導培訓。松江區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應用優質高產品種和標準化生產技術,并派出技術人員到家庭農場現場指導,進行全程跟蹤服務。二是推行社會化服務。建立糧食種子繁育供應基地,實行水稻良種區級統一供種,全區水稻良種覆蓋率100%;加強農機作業服務,組建農機專業合作社30家,開創了“大機專業化、小機家庭化”服務模式;建立農資超市門店14家,提供防治農藥統一到村送戶服務;協助做好糧食收購,免費提供稻谷烘干等服務。
4.規范引導一是規范流轉土地。農民承包土地委托村委會統一進行,家庭農場經營者不得轉包、轉租、分包給第三方經營。二是建立準入機制。松江區規定,家庭農場經營者必須有一定的準入條件,涵蓋戶籍、年齡、身體素質、敬業精神、農業知識、農機操作技能等方面。村委會在當地農民自愿提出經營申請的基礎上,通過民主評定,從具有農技、農機上崗證的申請者中擇優選拔家庭農場經營者。三是建立考核退出機制。經營不善或不按規定經營的農場主將退出經營。松江區規定,不直接參加農業生產和管理、常年雇用其他勞動力、將經營土地轉包轉租、不服從本村統一安排、不能做到“種田”與“養田”相結合而影響耕地質量的農場經營者均在退出之列。(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