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 峰,王婷婷,龔慕辛,劉春宇,劉鳳琪,王滿元
(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北京 100069)
中醫藥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中醫藥學本質的古代特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總和。毋庸置疑,在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文化中,中醫藥文化占據重要地位。中醫藥文化源于中華傳統文化,且與古代哲學、思維、價值觀等一脈相承。中醫藥學正是熔鑄了傳統文化中哲學、易學、天文學、氣象學、地理學、生物學、人體學、心理學、語言文字學等諸科知識,并通過陰陽五行學說加以建構,才形成了自己的醫學理論體系[1]。中醫藥文化汲取儒、釋、道、易、法、陰陽、兵、農等諸家思想營養,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自然科學領域的傳承與發展,為人類文明進步與健康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近年來,中醫藥國際交流日益頻繁,中醫藥文化在世界范圍內逐漸獲得了尊重。加強中醫藥文化教育,探索中醫藥文化教育的有效方式,已成為中醫藥行業的共識。
就中醫藥文化的教育價值而言,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載體之一,凝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智慧,不僅濡養了一批批中醫藥學子,為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做出貢獻,還因其蘊含高尚的人文情懷、倡導“大醫精誠”而益于提升醫護工作者職業素養,不斷豐富自身閱歷,追求精湛醫術和大慈惻隱之心,對緩解目前緊張的醫患關系具有重要作用[2]。
現代醫學教育體系下的中醫藥文化教育尚無系統的方案與計劃,醫學院校大部分本科生對中醫藥文化了解不夠,缺乏興趣與熱愛,影響了專業信心與學習成績。
我國現有醫學體系以西方醫學為主,醫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對于中醫藥文化了解有限,難以產生專業興趣與喜愛之情。部分中藥專業本科生是由其他專業被動調劑而來,開始時甚至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也有部分學生即使端正了學習態度,也缺乏中醫藥思維方式。筆者所在學校一定程度上也存在類似現象,引起教師廣泛關注。經分析,我們認為這樣的學生大概可分為兩類:待啟蒙類和缺乏文化底蘊類。
這類學生被調劑到中藥專業,以往從未受過中醫藥文化啟迪,入學后思想準備不足,對中醫學、中藥學認識不足,不了解其在世界醫學系統的地位。這部分學生不清楚將來的職業定位,對個人發展方向比較迷惘,甚至會有厭學和抵觸情緒。再者,很多學生在以往的理科學習中,接觸最多的是西方科學體系,對于傳統中醫藥可能存有偏見或理解誤區,甚至全盤否定中醫藥文化體系。而文化教育是啟迪思想和智慧的教育,重在啟蒙而非強制。這類學生入學后,如果只接受填鴨式教學,單方面灌輸大量書本知識,那么教師就會感覺吃力,學生卻處于無奈的被動地位,從而影響教學效率。
這部分學生普遍認同中醫藥文化理念,肯定中醫藥文化的重要價值,并渴望有更多機會接觸、學習中醫藥文化。筆者所在高校主要實行現代醫學文化教育體系,學生也是先了解西方現代醫學,深受其影響和熏陶,形成了西方醫學思維方式。但眾所周知,中醫藥學與西醫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其思維方式、研究方法和治療手段均有所不同。中醫藥學是在古代哲學、天文學等基礎上,借助人們對自然和世界的宏觀觀察,在辯證思維、演繹思維下形成和發展的知識系統,強調整體觀[3]。這類學生由于自身傳統文化底蘊不足,不具備中醫藥思維方式,導致學習過程中對復雜、廣泛的中醫藥知識理解不夠,掌握程度也不高,實際運用能力差。
因此,如何激發中藥學專業本科生對于中醫藥文化的興趣,提高其中醫藥文化底蘊、培養其中醫藥思維方式,是我們中醫藥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課題。筆者所在中醫藥學院對此進行了深入探索與思考,近年來開展了針對新生的中醫藥文化游學活動,現介紹如下,以期與相關教育工作者探討。
教育的本質是啟蒙而非灌輸,這是當代教育科學的基本原理。就目前中醫藥文化教育面臨的問題來看,為使中醫藥文化教育更具可接受性和有效性,我們要重視啟蒙教育和智慧教育,將中醫藥專業教育與文化素養提高相結合,而非強制性灌輸知識[4]。
筆者所在學校坐落于首都北京,享有醫學、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豐富的資源。作為一座以悠久文化底蘊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多元化國際大都市,北京在中醫藥事業發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作為金、元、明、清各朝代太醫院、御藥房、尚藥局所在地,歷代醫家群英薈萃,積淀了深厚的中醫藥文化底蘊。在此得天獨厚的優勢下,以同仁堂集團公司為代表的北京中藥產業突飛猛進,各種中醫藥研究中心、醫院紛紛建立,中醫藥文化建設也受到重視,眾多中醫藥文化體驗觀光館也陸續發展起來。我們借助這些優勢,開展中醫藥文化游學活動。
基于筆者學校的中醫藥文化教育情況,針對待啟蒙類與缺乏文化底蘊類本科生,我們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文化游學活動。從大一新生入校教育周開始,便帶領學生參觀整理校園藥用植物園、辨識中草藥,在教學實驗室實際體驗蜜丸制作,在中藥科研實驗室與研究生學長交流,參觀附屬中醫醫院。在隨后的新生教育月乃至大一整個學期,充分利用北京豐富的中醫藥資源,增加本科生感性認識。
2.1.1 初步探知,參觀中醫藥文化博物館 在新生剛入校時,筆者所在學校便組織其參觀了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學生在專業教師帶領下,先自由觀察,主動了解與生活密切相關、源自生活的中草藥、動物用藥。學生提出疑問并思考后,由領隊教師、博物館講解員結合現代臨床運用、未來科研發展方向以及自身生活體驗,講解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幾味藥。講解內容要簡明扼要,并適當帶有幽默性,啟蒙學生對于中藥的喜愛以及學習熱情,激發學生好奇心,吸引注意力,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參觀活動結束后,可適當要求學生寫出參觀感言,根據反饋情況教師可以作進一步調整,如是否需要繼續定期參觀博物館,是否需要開展參觀感想交流會,提供一個平臺讓學生相互探討與交流等。
如上所述,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可作為學生初步參觀學習的啟蒙教育基地。此外,我們還可選擇地壇公園中醫藥養生文化園、北京響水湖長城旅游景區名醫塑像文化園、北京御生堂中醫藥博物館、中國中醫科學院古籍特藏部、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津門醫粹”中醫藥文化博物館等重要的中醫藥文化教育啟蒙基地。
2.1.2 結合所學科目,參觀中藥材種植基地 我們以郊游形式組織學生參觀了北京市植物園,學生以發現、探索自然界奧妙的心態,聽取植物園講解員和教師的講解,觀察各種草本植物的形態、顏色,了解萬物生長的異同,感受萬物生長的奇妙。在只需眼觀的博物館參觀之旅后,學生再用觸覺、嗅覺去感受中草藥。這種能與大自然接觸的游學方式,讓學生身處自由的環境中,觀察了解每一種植物,從中領略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潛移默化地對中醫藥事業產生熱愛之情。
此外,還有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園、北京市中醫學校中醫藥標本館、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亦莊生產基地、天津達仁堂京萬紅藥業樂家老鋪藥酒工坊等地方,供中藥學專業本科生進一步了解中醫藥文化。
2.1.3 深入中醫醫院,實際感受中醫藥魅力 在親身觀察到大自然中中草藥的生長魅力之后,筆者所在中醫藥學院組織學生到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京城名醫館進行游學活動。這次活動旨在整體了解、感受中藥在臨床實踐中的重大功效,以及中醫藥的發展。在名醫館,學生觀看了燕京醫學發展歷程影片,對北京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有了大概了解;繼而又參觀了鼓樓名醫館博物館,觀看各種具有藝術價值的中草藥圖畫,在領隊教師的講解下記住了多味中藥及其運用功效。中醫藥文化是需要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慢慢滲透的,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學習方法。
除鼓樓中醫醫院京城名醫館外,北京博愛堂中醫醫院、北京鶴年堂大藥房等也可作為中醫藥文化啟蒙基地;還有北京協和醫院及醫科院圖書館、解放軍醫學科學院、三聯書店、涵芬樓、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等,均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中醫藥文化,培養博覽群書的好習慣和健全的人格。
中醫藥文化游學活動是一種開放性教學方式,適用于中醫藥專業初學者,尤其是沒有接觸過中醫藥文化,需要啟蒙教育的初學者。中醫藥文化游學活動,以一種最為親切的啟蒙方式,引領學生走近中醫藥文化,開啟中醫藥文化知識的大門,喚起學生對于中醫藥文化的熱愛之情。從眼觀到聽聞再到思考與感受,以及最后藝術上的全面體驗,循序漸進,調動學生全身的器官去感受、理解、思考,最終達到啟蒙教育的目的。將學生領進中醫藥文化大門后,引導其在中醫藥文化氛圍中學習,使中醫藥文化得到進一步滲透[5],潛移默化中擺脫西醫醫學思維方式,逐漸形成中醫藥思維方式,為日后深入學習中醫藥學打下深厚基礎。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醫藥文化已經走向國際,逐漸成為全人類健康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受到各國人民的認可與喜愛。要發揚中醫藥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結晶,強化中醫藥文化在國際上的地位,發展中醫藥偉大事業,中醫藥文化教育還有一段很長的探索之路要走。如今,中醫藥教育體系也在不斷完善,教育模式和方法不斷更新。筆者所在院校初步探索的中醫藥文化游學活動,得到了積極反應,學生萌發了學習中醫藥文化的求知欲,并逐漸培養了中醫藥文化思維方式。但這樣的探索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課內、課外中醫藥文化熏陶、養成的整體設計,將優秀中醫藥文化與科學知識更有效地傳授給每一名學生,讓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醫學文化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