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紅,李 蓉,陳 婷
(貴州省人民醫院護士學校,貴州 貴陽 550001)
貴州省人民醫院護士學校,在校院合作上一直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學校也面臨著原有合作醫院容納能力不足,新的合作對象拓展不力,合作層次不深、領域不廣,合作關系不穩定等一系列問題。如何突破傳統校企合作模式的局限,實現職業教育教學“五個對接”,全面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呢?對此我校拓寬校企合作思路,根據不同合作對象探索不同的合作方式,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
校企合作的常態化管理是校企合作機制成熟化的重要體現。作為獨具“前院后校”特色的中等專業學校,我校尤其重視健全校院合作機制,充分發揮連接醫院和學校的紐帶優勢,推動學校發展。
學校與有關醫院合作,組建由雙方負責人、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和有關專家組成的校院合作工作指導委員會,全面統籌、規劃和協調校院合作工作,研究確立校院合作指導思想、工作機制和方向。校院合作工作指導委員會下設校院合作辦公室,具體負責校院合作事宜,制定各種校院合作計劃,形成實施、反饋、總結等一系列科學流程。各系(部)建立專業級校院合作工作機構,專人負責各系(部)校院合作工作。
學校將長期形成的校院合作經驗固化為各項規章制度,先后制定了《貴州省人民醫院護士學校校院合作管理辦法》《貴州省人民醫院護士學校校院合作實施細則》《貴州省人民醫院護士學校校外實習基地管理制度》《貴州省人民醫院護士學校實習管理制度》等規范性文件。在此基礎上,制定各種具體管理辦法16項,形成多層次的校院合作制度體系。
我校從本校實際出發,針對不同醫院選擇不同的校院合作模式,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學校利用與貴州省人民醫院前院后校關系,充分利用省人民醫院豐富的管理、文化、人力、科研、設備、輻射能力等資源,通過制度和機制建設等手段,與醫院形成牢固的依托關系。依托醫院人力共建師資、依托醫院標準共建課程、依托醫院設備共建基地、依托醫院管理共管教學、依托醫院文化共育人才,實現學校教學與醫院教學融為一體,學校文化與醫院文化融為一體,學校管理與醫院管理融為一體。
學校依托貴州省人民醫院共建成果斐然,特別是共建的實訓基地,其中基礎護理、社區保健和口腔修復技術3個實訓基地成為獲中央財政支持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2014年,共建的生命科學館被評為“貴陽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按“共建共享、培教結合”方式共建的護理實訓基地授牌為貴州省首批校企共建公共實訓基地。共建的實訓基地不僅為學校培養人才服務,也反哺醫院,為醫院培訓員工服務。2014年10月,貴州省人民醫院將5個重量級培訓基地——貴州省人民醫院研究生培訓基地、貴州省人民醫院護士技能培訓基地、貴州省人民醫院全科醫學技能培訓基地、貴州省人民醫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技能培訓基地、貴陽醫學院-貴州省人民醫院臨床技能綜合培訓中心設置在我校實訓中心。另外,貴州省人民醫院已經申報現代學徒制試點,為學校申報貴州省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全省職業醫師技能考核基地以及進一步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學校選擇實力較強的醫院簽訂校院合作協議,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推行全方位、多層次合作。所謂全方位,是指合作領域覆蓋學校發展和建設的多個層面,共建共享,合作雙贏。與我校和貴州省人民醫院的依托式、一體化合作模式不同,校院雙方是平等的合作伙伴,以雙方共同遵守的協議明確各自的職責和義務,在合作中促進雙方共同進步。合作內容涵蓋共建人才培養方案、共建課程、共建教材、共建師資隊伍、共建實訓基地、訂單培養,等等。
學校共建共享、互利共贏的校院合作理念贏得了貴州省內多家合作單位的認可,合作范圍從貴陽市拓展到全省乃至省外發達地區。目前學校已與近10家省內知名醫院建立了穩定的深度合作關系。
以學校牽頭組建貴州省護理職業教育集團為平臺,各成員共同遵守協議為紐帶,多元主體,利益共通,任務分攤,分別核算,共建共享,風險共擔,項目驅動,實行新的校院合作模式。我們從最基礎、最容易入手的合作項目開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逐漸增加合作的內容和深度。2014年6月,學校牽頭完成了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重構,項目中多方合作,各展所長,成果獲得中國職教學會優秀成果二等獎。2015年,學校成為貴州省康復學會康復護理專業主任委員單位,學校與行業的深度對接,使護理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更具有前瞻性、可預見性和實用性。
根據各自意愿,在特定領域就某個項目開展合作。實習有優勢的偏重實習方面合作,場地有優勢的利用場地辦學。這種合作一事一議,方式靈活,雙方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就某個項目簽訂合作協議,展開長期或短期合作,合作任務完成后根據情況確定今后合作意向。
當前,學校共建校外實訓基地30多處,與10多家單位建立院校聯合就業基地,與20余家醫院簽訂訂單培養協議,與30多家醫院簽訂臨床實習協議。這些協議均是學校與醫院就某個項目簽訂,形式比較靈活。
學校以校院合作為平臺,聘請行業、醫院專家與學校專業教師組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參與專業開發,提出專業建設規劃,確定重點專業和新專業的設置。2015年3月,學校與有關合作醫院共同調研后決定新增農村醫學、中醫康復保健、中醫護理、眼視光技術4個專業,現已獲批準。
學校邀請醫院專家共同制訂教學計劃,編制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教學標準,共同編寫符合醫院需求的教材,由專業建設委員會進行評審。學校在國家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期間取得的一系列專業建設成果均源于校院合作平臺。
學校發揮院辦校的特色,構建以“雙主體、六制度”為保障的師資隊伍建設體系,校院共同培訓師資,聘請兼職教師,取得良好效果。特別是貴州省人民醫院長期派員到學校擔任教學工作,為學校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學生在校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學習后,要到合作醫院進行為期一年的臨床實習。目前,與學校簽訂實習協議的醫院有30多家,可容納2 000多人同時實習,建立了30多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校內所有實習實訓基地均與貴州省人民醫院共建。
學校與醫院共同建立教學評價制度,創建“評價主體多元、形式多元、關注過程和能力”的考核評價體系,尤其注重實習的“出科”技能考核和帶教教師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共同舉辦全省護理技能大賽,聘請醫院護理專家擔任評委。目前學校已與貴州省人民醫院、貴州省武警醫院共同舉辦省級護理技能大賽5次。
發揮學校專業師資優勢,加強校院合作研發,完成兩個國家級課題研究。
目前與我校簽訂訂單培養協議的醫院有20余家,培養率達30.08%。學校還將臨床實習與推薦就業有機結合,形成了以臨床實習為核心、以就業為目標的實習就業一體化體系,與10多家單位建立校院聯合就業基地。
學校分別與貴州省康復醫學會、貴州省肢體康復醫院、貴州省人民醫院護理部、貴陽市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南明區人民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四醫院、貴陽市第一人民醫院、貴州省骨科醫院合作進行社會培訓;與貴州省人民醫院共同組隊進行“三下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