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847)
問題導向教學(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又稱循問教學,是指在教學中以小組討論為形式、以問題為主線,教師采用一定方式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其教學目標是著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創新性思維等。它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模式,更是一種重要的教學理念。
目前,我國教學仍以講授式為主,我們不能否認這種教學方式的優勢。傳統講授式教學能夠很好地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將知識有計劃、有目的地傳授給學生,教師有充分的準備以高效完成課堂教學,學生也可在短時間內構建較系統的知識框架。盡管如此,傳統教學模式仍然存在一些問題:(1)知識的滯后性。現代醫學技術快速更新,教師很難保證授課內容是國內外最前沿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技術、研究設備以及研究成果等。(2)課堂主導者是教師,授課內容更多地是由教師或教材決定。學生是接受者,學習動機不足,主觀能動性受到抑制,缺少思維能動性。(3)考核方式主要為分數定量評價,導致部分學生形成以取得高分為主要目的的學習動機,忽視了綜合能力和思維培養,使理論學習與科研能力培養脫節[1]。
此外,最重要的是傳統授課方式留給專業科研訓練的空間十分狹窄,科研實踐形式單一,與專業課程教學不能很好地銜接,使得學生科研意識淡薄,主動性及參與性不夠。如此培養出來的學生處理科研問題缺乏靈活性,對醫學科研缺乏熱情和敏感性,勢必導致醫學人才質量下降,醫學水平停頓不前。
總而言之,教育方式及學生自身等因素導致醫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現狀不容樂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科研意識缺乏;(2)科研精神不足;(3)信息獲取及利用能力匱乏;(4)科研選題能力差;(5)科研方法掌握不夠;(6)論文撰寫能力薄弱[2]。
PBL教學是將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打破學科界限,以問題為主線、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小組討論或教學。PBL教學能夠讓學生在情景中、在教師指導下思考、分析實際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自行收集資料,構建有用的知識框架。這種探索式學習歷程不僅使學生學到有用的知識,而且能培養其探索意識,以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對科研思維的培養、科研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
主要由專業指導教師確立擬研究的科研主題,通常為比較前沿的研究方向。也可由學生自主提出科研主題,教師指導,這樣能夠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創新靈感。
研究的具體實施由小組成員自行決定,研究方法、課題匯報形式、內容以及小組成員分工由成員討論決定,注意團隊協作,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優勢,使課題能夠快速、高效、合理地展開。教師起指導作用。
小組成員在規定時間內將成果展示給教師及同學,展示形式可以是報告、論文及發明專利等,展示后設有答疑環節,以便驗證及分享自己的成果。
指導教師需要給出客觀合理的評價,站在科研選題整體角度分析各小組的特色以及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給出合理的建議。從科研選題、科研方法、科研技術、科研內容及科研成果等方面對其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促使學生不斷提高科研能力。
方漢萍等[3]探討了PBL教學法在培養本科護生臨床科研能力方面的效果,結果顯示,PBL教學模式能夠明顯提高學生臨床科研能力與論文寫作能力。劉雅等[4]將PBL教學法應用于藥學專業本科學生實習帶教中,發現10名學生均順利通過畢業論文答辯,其中3名學生的畢業論文被評為優秀,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獨立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曾靜等[5]在探討用PBL教學模式開展臨床技能教學的近期和遠期效果中發現,在臨床技能教學中應用PBL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臨床思維、綜合分析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等,且此效果具有顯著的短期和長期價值。崔麗君等[6]曾研究證實,PBL教學與導師制教學相結合方式培養的本科生,其科研能力(如畢業論文設計、論文發表、參與科研項目能力等)顯著優于以傳統方式培養的學生。
PBL教學模式是以科研問題為基礎、小組討論為形式,在學習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參與意識、強調知識獲取與技能獲取并重的一種教學方式,從設計思路到執行過程都與醫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相符合。有學者認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可在課堂教學、課題研究、科研實驗、科研實踐、畢業論文、學術報告以及發明專利等多個環節中實現[7]。PBL教學模式由于其自身特點,可在這些環節中發揮獨有的優勢。以科研主題為導向的PBL教學模式,其重大意義在于為基礎理論學習與科研實踐能力脫節找到了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這不僅僅是理論與科研的結合,亦是科研成果同臨床的結合,使醫學實踐和理論研究融為一體,可以更好地解決醫學領域理論與科研、科研與臨床脫節問題。同時,PBL教學模式也為其他相關學科的學習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策略,克服了傳統教學中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理論灌輸、沒有自主學習方向、創新性思維得不到鍛煉、缺少科研意識和思維的弊端,創造性地提供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策略。由此可見,將PBL教學模式與科研能力培養相結合,有利于學生對科研基本思想和方法的掌握,對提高學生科研思維、科研能力有著直接作用。
雖然PBL教學模式具有很多優點,但任何教學方法都會有它本身的問題。PBL教學模式課程容量小,學生可能會將注意力集中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而忽略學習目標本身,傳統教學將很多經驗性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而PBL教學要求學生自己去摸索,因此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可能會加重學習負擔。同時,PBL教學取消了教師系統講授,不利于學生掌握完整的醫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可能掌握得不扎實[8]。
由此可見,傳統教學模式與PBL教學模式各有優勢和缺陷,培養當代醫學生科研能力需要兩者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既不疏于基礎學習又不乏于理論創新;既不疏于基本技能提升又不乏于科研能力鍛煉;既不疏于原始理論學習又不乏于新知識新事物的接受。因此,我們需要加強教學模式轉變,強化PBL教學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