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和今年的前段時期,筆者一直隨全國政協新聞界別和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調研新老媒體的融合問題。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全國傳媒業界對于推進“新老媒體融合”的國家戰略還是積極響應和身體力行的。特別是主流媒體的負責同志和業務骨干,對于新媒體產生和發展的必然性與新老媒體融合的不可抗拒性,對融合的目的(既有鞏固主流意識形態陣地和保護文化安全的追求,亦有自身在競爭中求得生存、求得發展的壓力)、融合的目標(建立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立具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建立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融合的任務(堅持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以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新老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力求優勢互補、此長彼長、一體發展)等,在認識上是比較清楚的,在實踐上是比較積極的,并且也做出了很明顯的業績。上海、湖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也都有一些值得總結的經驗,同時在調查中,確實也發現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困難。比如內容版權的弱保護問題,比如原有體制的障礙問題,再比如管理模式的革新問題,再比如頂層設計的缺位問題,等等。值得慶幸的是,這些矛盾和困難正在被解決,融合正在被推進。
關于內容版權的弱保護問題,各地反映道,明明知道若干門戶網站或較大規模的商業網站,包括成千上萬的中小型商業網站,是靠著傳統主流媒體的優質內容來編發消息、吸引眼球、實現贏利,但就是拿不到應有的回報,只是望“侵”興嘆,任其作為,無可奈何。作為傳統主流媒體,有一支龐大的業務骨干隊伍,采集并加工出有筋骨、有深度、有溫度的優質稿件,這是他們賴以生存、發展的核心產品,但卻得不到市場的合理支付。《中國青年報》總編輯陳小川曾提到,今年“兩會”期間,《中國青年報》的9篇評論文章被不少于300家新老媒體轉載,但報社卻分文未取。這是目前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此消彼長的重要原因。我們長期講圖書等出版物的著作權,是應該考慮新聞產品的著作權的時候了。但是按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新聞報道是不受著作權保護的,這就需要把消息報道、時政文章與媒體上的其他理論、科教、文學等作品區分開來,進行新聞內容作品的著作權保護。2006年8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正式公布,但實際上并沒有劃清新聞作品的不同類型,也沒有對“合理使用”給予嚴格的界定,大家期待著對現有著作權法的修改能解決這一問題,或者低一個檔次以法規的形式予以解決。想不到國家版權局雪中送炭、急業界之急,于近期率先發布了《關于規范網絡轉載版權秩序的通知》,通知規定:互聯網媒體轉載他人作品,必須經過著作權人認可并支付報酬;報刊單位的互轉作品,不適用于互聯網媒體;對“時事新聞”做了“單純事實消息”的界定,凡是具備著作權人獨創性勞動的消息、通訊、特寫等作品必須經著作權人許可,互聯網媒體方可轉載。這是國家版權局審時度勢,對業界廣泛而迫切的要求做出的回應,體現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精神;體現了保護知識產權、建立創新型國家的意志;體現了新常態下,資源型經濟向創新驅動型經濟轉變的努力,也為傳統媒體維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并以此來維護自身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保障。盡管這還是一個“通知”,距離成為法規、法律還有一定的距離,但這是十分重要的一步,意味著融合的難題正在被逐步破解。
在體制改革與機制轉換問題上,一些報業集團、廣電集團,盡管作為總體的轉型改制還有諸多困難,不易克服,但是多數采取了集團總體不動,下調一個層級成立完全公司,實行現代企業制度,推行股權激勵的模式。盡管在其董事長的任命式委任上仍有一些限制,但畢竟在體制改革方面,走出了一條新路子,并且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使得若干集團因此一舉,在融合方面縮小了差距,迎頭趕上了技術革新的步伐。
在管理方面,新老媒體待遇差異的現象也正在消失。加強對互聯網企業的依法管理,事實上也為傳統主流媒體的發展打造了較好的環境,主流媒體所主辦的新媒體企業完全可以與新型媒體企業在一個起跑線上競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