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康華 劉 鵬
2014年歲末,全國財政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總結了2014年財政工作,分析了當前經濟增長新常態下的財政形勢,并對2015年的財政工作進行了部署。其中2015年實施的新《預算法》是各級財政部門開展財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因為新《預算法》的實施是貫徹依法治國理念下的依法理財的基礎性舉措,標志著財政制度法制化建設邁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2014年是全面扎實推進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一年,尤其是《預算法》的修改引人關注。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的決定》,并重新頒布了修改后的預算法(以下簡稱新《預算法》),新《預算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這意味著我國各級政府的財政工作將在新《預算法》的統領下,納入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設的軌道,依法管理和監督財政將步入一種新常態。
2014年10月23日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為新《預算法》的實施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法制環境,為了貫徹實施新《預算 法》,財政部于2014年12月11日發布《關于貫徹實施修改后的預算法的通知》,明確要求:各級財政部門貫徹實施新預算法,要與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和四中全會精神緊密結合,站在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依法理財的高度,充分認識預算法修改的重大意義,切實提高學習貫徹實施新預算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不斷開創預算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將財政定位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昭示著財稅改革將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無疑給全面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注入了強大推動力。這意味著在20世紀90年代實施“分稅制”以來的新一輪深化財稅改革的大幕將啟。而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確立的“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和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三大財稅改革之一的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更是以新《預算法》在2015年的實施得以完成,標志我國預算管理步入一個新的階段。
眾所周知,1995年1月1日《預算法》開始實施,標志著我國預算管理步入法制化軌道,此后為加強對預算的管理,政府在制度和預算體系建設兩個方面穩步推進改革。在預算體系建設方面,已經建立起公共財政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金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的預算體系,這些改革措施的實施,對完善我國公共財政體系和加強我國預算管理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應當看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對財政工作要求的不斷提高,過去我國預算管理暴露出不少問題,具體表現在:預算體系中的各項預算銜接性不好、政府財政性資金管理分散、預算管理的規范性不強、預算信息透明度不高、隱性的地方政府債務以及預算監督不力等,如果不從制度上解決這些問題,不從法律上對這些問題加以規范和制約,不僅與依法治國的大政方針相悖,也與依法理財的精神不符。因此,對《預算法》的修改勢在必行。
新《預算法》的頒布和實施,全面貫徹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精神,充分體現了我國確定的全面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新《預算法》的實施也是近年來財政改革中一項根本性和基礎性的舉措,同時也為進一步深化財稅改革奠定堅實基礎和指明方向,尤其是新《預算法》在預算管理諸多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對構建新型的政府間的財政關系將發揮基礎作用。新《預算法》是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是財政領域的基本法律制度。新《預算法》頒布和實施是國家法律制度建設的一項基礎性成果,更是財政制度建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標志著我國加快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現代預算制度邁出了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