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2月28日
如今,全球大約一半的成年人口擁有一部智能手機,而這一比例到2020年將進一步升至80%。智能手機還進入了日常生活的每一個方面:如今的智能手機必將豐富世人的生活,重構各個行業,并最終促成社會轉型。智能手機的強大轉型能量,來自其大小和聯網功能。小小的手機具備了真正個人計算機的功能,將其與傳輸數據價格低廉的聯網功能相結合,意味著知識可能被分享和匯總,從而以兼顧專業和個人的方式實現虛擬和真實世界的互聯。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不僅使得個體民眾具備了能團結聯合起來挑戰極權的潛力,幫助打造出一個更全面詳細的人類社會實時圖景,更能通過促進相關產業轉型的方式來刺激經濟,并激發全球范圍內的創新思潮。社會未來所需要做的,是制定好相關的新規則,企業則需要學會在個人隱私和商業利潤做好平衡。
美國《時代》3月9日
伊斯蘭國所構成的最大威脅,是國際社會在打擊這一極端組織時無意造成的破壞。它正試圖將世界拉入由中東地區諸多危機所組成的陷阱:從遜尼什葉兩派穆斯林的沖突,從敘利亞內戰引發的嚴重難民危機到也門利比亞的政治動蕩,以及試圖在美國和以色列之間打下不和楔子的伊朗,每個危機都能找出伊斯蘭國伸出的觸手。
德國《明鏡》2月28日
美國硅谷正在成長一批新的精英:蘋果、谷歌或者優步。他們在打造數碼時代的主流文化,試圖根據他們的意愿改變世界。他們不僅要決定我們如何消費,而且還要規定我們如何思維。尤如當年的工業化,今天的數字化正在引誘國際社會發生變革。這一現象蘊藏很大風險,但也有很多機遇。我們要阻止嗎?
日本《東洋經濟周刊》3月7日
世界正在緊密地關注著歐洲動向。這里的中央銀行在執行量化寬松的金融政策,而該如何支援希臘,巴黎雜志社受到襲擊反應出的文化及宗教上的對立,英國選舉中對是否脫離歐盟的爭論等等,讓人對歐洲很不放心。表面上德國經濟發展尚好,但面對混亂的歐洲局勢,德國似乎束手無策。
新加坡《聯合早報》3月2日
澳洲是全球最大的紅肉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在2013年經歷了該國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而2014年則是該國有紀錄以來第三最熱的年頭。目前旱災面積比法國還大,昔日糧倉幾乎絕產。
美國《新聞周刊》3月6日
在三年前金正恩掌權之時,外界對于這位朝鮮新領導人幾乎一無所知。當時不少人覺得他的執政風格和其父親相比可能更偏溫和一些,但幾年來的事實發展證明了上述想法的錯誤。
德國《世界報》2月28日
據美國一份社會調查報告,近年來,四分之三的歐洲國家發生過敵視猶太教人士的事件,而且有增無減。德國一大學的民調亦指出,德國反猶太情緒仍較嚴重。
俄羅斯《報紙報》3月2日
位于法國巴黎南部的楓丹白露博物館中國館于當地時間3月1日清晨被盜,15件展品遭竊,丟失的藏品包括西藏曼陀羅以及中國乾隆時期景泰藍瓷瓶等稀世珍寶。
法國路透社3月3日
美國總統奧巴馬接受專訪時批評中國將對美國科技企業推行的監管新規,稱中國政府如果想要與美國做生意,需要改變這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