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辛格
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墨爾本大學榮譽教授。其著作包括《動物解放》《實用倫理學》和《你能夠挽救的生命》等
2015年1月,教皇方濟各在從菲律賓返回羅馬的途中向記者講述了一位女性的故事:這位女性已經通過剖腹產生育了七個孩子,現在,她又懷上了第九個。教皇稱,這位女性是在“誘惑上帝”。他問此女是否想讓七個孩子成為孤兒,并且繼續說,天主教徒擁有“可采用的手段”控制生育,應該構建“負責任的親子關系”而不是“像兔子一樣”任意生育后代。
方濟各的“兔子”說被媒體廣泛報道。但是,很少有媒體報道過,教皇同時也提出,“外部機構不應該將其關于家庭規??刂频挠^點施加給發展中世界?!彼终f,“每一個人都應該能夠保持自己的身份而不被意識形態殖民?!?/p>
教皇的這番評論的諷刺之處就在于,在菲律賓這個人口總數超過1億并且有五分之四的人口為羅馬天主教徒的國家,天主教會本身正是“意識形態殖民者”。畢竟,是教會大力尋求向菲律賓人施加反避孕的觀點,他們甚至反對菲律賓政府向農村的貧困人口提供避孕手段。
與此同時,調查研究一再表明,大部分菲律賓人愿意采取可以得到的避孕手段,包括服用避孕藥物——這并不令人奇怪,因為方濟各所提到的“教會允許的生育控制方法”沒有現代化的手段可靠。如果菲律賓當初是被(比如)英國新教徒而不是西班牙天主教徒殖民,那么,很難想象時至今日,使用避孕手段還會成為問題。
但是,方濟各所提出的更大的問題在于,外部機構在發展中國家推廣計劃生育是否合法。有很多理由認為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我們將計劃生育是否是一種權利這一“意識形態”問題先放置一邊不談,有大量的證據表明,無法獲得避孕手段有損于婦女的健康。
頻繁懷孕——特別是在無法獲得全民現代醫療服務的國家,與母嬰死亡率高企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外部機構幫助發展中國家降低婦女早逝絕不是什么“意識形態殖民”。
其次,如果生活空間更大,對孩子的養育條件也會更好,不管是身體方面還是教育方面。想必我們都同意,援助組織促進發展中國家兒童的健康和教育是值得追求的事業。
但是,更廣泛、更具爭議性的支持計劃生育的理由是,讓所有想進行計劃生育的人完成這一愿望,符合全世界七十億人口及其子孫后代的利益。我們理應預防和戰勝災難,在這個星球上繼續生存下去。在這方面,氣候變化和生育控制的關系應該重點關注。
關于氣候變化的重要事實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了:地球大氣層吸收了極其大量的人為產生的溫室氣體,以至于地球正在變暖,極端熱浪、干旱和洪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頻繁。北冰洋冰蓋正在融化,上升的海平面有可能吞沒一些國家低海拔的沿海地區。如果降水模式發生改變,則有可能將有數億人口淪為氣候難民。
如今有2.22億發展中國家的婦女不想要孩子,但無法獲得確保不懷孕的手段。讓她們獲得避孕手段,有助于她們按照自己的意愿規劃生活,降低墮胎需求,減少產婦死亡率,同時,也能降低人口增長和溫室氣體排放。
此外,絕大多數相關領域的科學家都認為,我們正在走向全球變暖的臨界水平。一旦超過這一水平,反饋機制就會起作用,氣候變化將變得不可控制,并帶來不可預料的,并且可能是災難性的后果。
常有人說,富裕國家是造成問題的源頭,因為它們在過去兩百年中排放了更多的溫室氣體。這些國家現今的人均排放量仍然是世界最高的,并且它們減排最不費力。毫無疑問,從道德上講,世界上的發達國家應該在減排問題上起領導作用。
但是,不常被提及的是,持續增長的全球人口將嚴重影響富裕國家可能同意的減排量的效果。
有四個因素影響著排放水平:人均經濟產出、生產單位經濟產出的能源使用量、單位能源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及總人口。在這當中,任何三個因素的下降都會因為第四個因素的上升而失效。在氣候變化政府間委員會2014年《第五評估報告》的《決策者總結》一節指出,就全球而言,經濟和人口增長依然是化石燃料燃燒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長的“最重要的因素”。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如今有2.22億發展中國家的婦女不想要孩子,但無法獲得確保不懷孕的手段。讓她們獲得避孕手段,有助于她們按照自己的意愿規劃生活,降低墮胎需求,減少產婦死亡率,同時,讓孩子獲得更好的生命起點,也能降低人口增長和溫室氣體排放——因此有利于全世界所有的人。
誰會反對如此顯而易見的雙贏的建議呢?我們懷疑,唯一的否定者,正是那些把持著宗教意識形態并強加給他人的人。他們的做法,將會給現在和未來幾百年的婦女、兒童和人類的其他成員帶來惡劣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