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非
人類現代化生活深深依賴大量消費煤、石油、天然氣等石化燃料,而能源領域始終被兩大難題所困擾:能源短缺與環境惡化。煤蘊藏量最豐富、最便宜,排放和污染也最嚴重。石油和天然氣全球供應充足,卻時常受地緣政治和主要產油國產量影響。核能無污染,但投資周期長加上受核泄漏風險,步履維艱。風能和太陽能等新能源開發成本高,尚未完全擺脫政府補貼,利用有限。這是國際能源領域現狀。
目前,世界石油供應充沛、價格趨低、能源技術進步、能效提高,這些要素若能持續,成為“新常態”,將給各國調整能源結構、改善環境治理提供難得機遇。
低油價對石油消費國是福音,將增加消費、刺激經濟增長。2013年各國對石化燃料補貼高達5500億美元。石油降價使政府可以削減補貼,改善民生。
低油價將推動利用低碳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過去5年各國對低碳能源投資年均2600億美元。201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156萬兆瓦,年增長8%。中國計劃到2020年安裝風能發電裝機容量2000億千瓦,目前已完成近一半,并正大幅度削減2009年確定的對石化燃料補貼。中國2013年可再生能源投資560億美元,超過歐洲投資總和。
國際能源署預測,全球能源消耗過去幾年年均增長2%,速度明顯下降,今后25年將僅增37%。隨著節能技術和能效提高、新能源成本降低和人類生活方式改變,能源消耗比例不斷縮小。美國自2007年以來,經濟增長累計9%,而石油制成品需求卻下降近11%。德國平均家庭耗電量現低于1990年水平。儲存電能技術突破使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日益普及。
如果今后5年油價保持在45-65美元/桶,能源技術突破風起云涌,各國政策調整趨勢如何呢?
一是增加使用石化能源稅收。高稅收將鼓勵節約能源,為將來能源價格波動留下政策空間,同時是政府增加收入有效途徑。美國自1993年以來每立升汽油稅收5美分,至今沒動。中國政府最近利用世界油價下跌,對汽油等幾次提高稅率。
二是加強全球能源政策協調。各國政府能源政策一般有三個目標,即供應充足、清潔干凈、安全可靠,但實現路徑卻大相徑庭。產油國與消費國、大國與小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排放大國與其他國家,各自經濟發展與能源需求不同,政策協調困難。這從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之艱難可見一斑。油價持續走低給各國從全球經濟和保護環境出發來協調能源政策,提供了空間和時間。譬如,如何發展可再生能源;如何處理發展核能與確保安全;是否需要發展全球碳市場、征收碳稅。
三是推進能源市場全球化和能源扶貧。跨界輸油管道和電網連接對節能、能源共享、確保能源運輸安全至關重要。習近平主席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新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包含中國與周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就是希望各國加強能源合作共贏。世界有12億人沒有電,25億人用電不足,尤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印度等國。這是全球經濟增長、減少貧困的瓶頸。
主要產油國鎖定中國為出口目標,加大對中國原油出口,中國戰略買家地位提升。中國應加快上海原油期貨市場發展,提升中國原油期貨市場的國際影響力。阿拉伯產油國將與中國加強原油期貨定價合作,以利于國際油價穩定在合理波動區間。
保守估計,中國原油進口每桶下降10美元,可節省200億美元。如果低油價持續,中國每年將節約資金逾1000億美元。世界銀行估計,油價每下跌10%,原油進口國經濟增長將提高0.1—0.5%。機不可失,中國需要緊緊抓住,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具體可從幾方面著手:
加大加快原油進口,對沖過去高油價成本,重點加強現貨交易,縮短交易周期。增加石油儲備,建立多層次儲備體系,既加快國家儲備,又發展商業儲備,以完善儲備體系,保障能源安全。
利用能源成本下降加快國內產業發展。國際油價下降近50%,而國內成品油價只下降20%,需要政府和企業平衡成本與收益,再降油價穩增長。
中國石油企業不失時機練好內功。油價下跌引發成品油價下滑,大型石油企業利潤下降,并要消化高油價時進口的原油成本,需加快混合經濟改革,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生產經營效率化解油價下跌影響。
促進增長、降低通脹和財政壓力、加大防污治污和改善環境投入。油價下跌降低石油進口成本,有利于控制對環境有污染項目開發。
石油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毋容置疑,低油價也不會永遠持續下去,調整政策,穩定增長,推動經濟轉型,目前時機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