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樹潔
中國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第二,但是,中國的跨國公司制造出的、能夠讓全球消費者為之瘋狂的品牌,卻一個也沒有。
李克強總理提出“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思想,不是否定中國制造業過去所取得的成就,而是認真對待在“新常態”下,強調制造業在中國經濟的基礎作用前提下,認真思考新的發展路徑,認真謀劃如何從一個制造大國向一個制造強國的轉變。
2007年世界經濟危機以后,發達國家紛紛拋出刺激實體經濟增長的國家戰略。這些國家對制造業的重視,給“中國制造”帶來無形壓力。
而東盟國家的快速工業化、南亞的發展和拉丁美洲的再度崛起,也正在不斷削弱中國的國際競爭優勢。被夾在制造業價值鏈條中間的中國,需要絕地逢生,需要提升其整體技術水平和每單位產品的價值含量,需要提高自我創新能力。
只有創新,才能打造自主品牌,才能搶奪世界市場的價值高地。
中國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第二,但是,中國的跨國公司制造出的、能夠讓全球消費者為之瘋狂的品牌,卻一個也沒有。
韓國的現代、三星、LG、KIA,經過50年的努力,現在有的產品已經超過日本品牌。德國制造業的質量和價值創造能力,世界無敵。日本的電子產品,依然不衰,日本的汽車,傲視中高端市場。瑞士的手表、精密儀器、制藥、金融服務質量之高,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與之匹敵,這個人口不到900萬的歐洲小國,生態環境美麗無比,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
中國從一個制造大國,向一個制造強國轉變,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路漫漫其修遠兮”。
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國家工程。除了國家要有清晰的戰略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整套體制機制,無數的高端人才,才能成就這項工程。
創新機制的建立,需要國有、私營兩大部門的全面開放和競爭。體制上,必須結合國有、私有兩個部門的優勢,排除體制機制干擾,讓市場有序、有效地配置資源。政府如何通過金融和社會服務,幫助企業整合資源,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權保護,鎖定規模大、影響大的戰略性產品的開發和產業化生產,都是亟待解決的宏觀決策問題。
企業必須排除急功近利的思想,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觀,以最大的能力和耐心去滿足市場,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企業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能只求價格優勢,而忽略質量和產品安全的憂患問題。
中國的消費者到日本買馬桶蓋、品牌服裝和鞋帽。他們沒有想到,這些馬桶蓋、服裝和鞋帽,大多在浙江等沿海地區制造。
中國的企業,本來就有制造這些產品的能力,而且成本是最終賣價的10%左右。
中國所缺的,不是制造能力,而是品牌設計能力和市場的信譽。
如果自己能夠設計,能夠樹立起質量的保障體系,中國的產品完全可以做到世界一流。政府監管不到位,不得力,往往使少數假冒偽劣企業的產品充斥市場,使那些有能力、守本分的企業不知所措,最后,還是“同流合污”,也制造低質產品,給“中國制造”打下“低俗、靠不住”的深深烙印。
不過,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在某些方面,已經取得喜人的發展。例如,高鐵、核電、建筑工程、材料和互聯網等方面,已經領先世界。到目前為止,中國在國外開工,或已經簽訂協議的鐵路工程已經有1萬公里,投資總額3萬億人民幣。
這是非常可觀的規模。中國的建筑材料,已經被廣泛地利用到國外的建筑中。
例如,我在倫敦看到一個住宅小區,其建筑材料就是從中國進口的,不僅質量高,而且由于標準化生產,可以大大加快建筑速度,這一點已經超過了英國,是了不起的事情。
重慶市在石墨烯的制造方面,也邁開了可喜的一步。2014年生產100萬平方米石墨烯,產值50億人民幣。中國首次用石墨烯作為材料生產的3萬部手機,就在重慶。每部手機售價不到2500元,其電池的壽命比普通電池壽命高數倍。
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雖然是很艱難的事,但是,中國已經具備了成功的條件。
中國轉型的最大障礙就是政府人員的執政能力還有待提高;一些企業的“不守信”和“急功近利”,需要時間和競爭來凈化;個人的社會責任也有待提高。
政府、企業、個人的全面升華,是中國走向制造強國的先決條件,有了這個先決條件,創新將成為必然,中國產品走出去占領世界高端市場,也將是一種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