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鑫陶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國內城市群的競爭仍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之間。而升級為國家級城市群,成為所有區域城市群的夢想。
暗流之下,其實洶涌。
古往今來,世界范圍內的城市競爭一直都在,或以政治論爭,或以經濟角逐,或以規模比拼。古老的城市漸次沒落,新的城市取而代之,并迅速崛起。
進入現代社會,隨著城市經濟依存度的提高,城市之間的競爭逐漸擴大為城市群之間的較量和抗衡。
國家級城市群將增至5個
2014年12月30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和教育部《中國都市化進程年度報告》課題組共同主持完成的《中國城市群發展報告2014》在上海發布。
這份涉及87個城市的報告,著眼于人口、經濟、社會、文化和均衡性五個維度,對我國六個城市群綜合指數水平進行了排名,依次為: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中原經濟區、成渝經濟區。其中,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位居第一陣營,山東半島城市群屬于第二陣營,中原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屬于第三陣營。
多年來,長三角城市群在我國城市群中的經濟排名中一直位列第一,此次更是在綜合排名上超過了珠三角城市群而躍居首位。第一陣營代表了我國城市群發展的最高形態和方向。
英國地理學者戈德認為,城市群是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最高空間組織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龐大的、多核心、多層次城市集團,是大都市區的聯合體。作為從大城市演變而來的城市群,其通常以一個特大城市為核心,依托發達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網絡,聯合周邊城市所構建起的一個高度同城化和一體化的城市群體。
上世紀90年代,正是在以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為代表的三大城市群的帶動下,我國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經濟發展的潛力被充分挖掘了出來。未來20年,這三大城市群被認為仍將會主導我國經濟的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我國城市群總面積占全國的25%,卻集中了全國62%的總人口、80%的經濟總量、70%的固定資產投資、76%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的高等學校在校學生和92%的移動電話用戶、98%的外資和48%的糧食。
這正是城市群的集聚和集約效應的體現。也因此,在進入本世紀之后,關于城市群的打造和競爭也就進入了白熱化,而升級為國家級城市群,更是成為了所有區域城市群的夢想所在。
據相關媒體報道,目前我國的城市群規劃已進入正式編制階段,將分三類打造20個城市群。其中,包括了5個國家級城市群、9個區域性城市群和6個地區性城市群,這意味著我國將在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3個國家級城市群的基礎上,再增加兩個國家級城市群。而根據最新城市群編制方案,這兩個去年就被各地紛爭的名額將極有可能落戶在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
未來的競爭仍集中在第一陣營
上世紀90年代,當時國內新型的內燃機車開始運行,從北京坐火車到上海需要28個小時。如今,乘坐高鐵只需要不到5個小時。
交通縮短了城市之間的距離,也逐漸模糊了城市的邊界。在資本和產業的不斷集聚下,區域之間的競爭更多地開始表現為城市群之間的競爭。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主任劉勇看來,長三角地區之所以在經濟一體化方面發展得比京津冀好,與其民營經濟發達有關。反觀京津冀,國有企業比重過高,滯后了民營經濟的改革,使其缺乏承接北京制造業的活力,而河北地區產業結構相對低端,也難以承接北京和天津的高科技產業。
此外,作為首都,北京有著巨大的“虹吸效應”,產業、人才、資源和各種功能的過于集中,強化了它的核心作用,也弱化了周邊城市的競爭力。城市功能的大而全,還帶來了嚴重的產業同質化問題。
與京津冀相比,長三角和珠三角則得益于有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中小城市。上海是長三角的核心,廣州是珠三角的核心,但這兩個城市群卻不是一核在運轉,而是朝著多核的方向在發展。特別是作為珠三角另一核的深圳,在近兩年的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行榜上,深圳都排在廣州之前。2014年,廣州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66萬億元,增長8.5%,而深圳也突破1.5萬億元,增幅10%,即將趕上廣州。
改革開放后,我國一直借助于“后發優勢”戰略,通過模仿和學習的方式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長三角就是實施這一戰略的典型。如今,沒有了人口紅利和“后發優勢”,長三角也必須轉向謀求“先發優勢”,向創新驅動轉型。
上海自貿區的獲批,讓長三角城市群走在了改革和探索的前面。當然,珠三角和京津冀也不甘落后,天津自貿區和廣東自貿區也都順利進入了第二批自貿區試點名單。所以說,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國內城市群的競爭仍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之間。
在《中國城市群發展報告2014》中,山東半島城市群之所以能位居第二陣營,憑借的是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經濟基礎,“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綜合指數除2008年有所下降,一直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是體量不大但在總體發展水平上卻超過成渝經濟區和中原經濟區的主要原因?!痹搱蟾嬷骶帯⑸虾=煌ù髮W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認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綜合發展水平依然具有絕對優勢,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發展水平雖落后于三大城市群,但遠高于中原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
從整體而言,包括中原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在內的中西部城市群大都因為“經濟基礎薄弱,一體化程度較低,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均滯后,在發展思路與模式上也比較被動,依附并受制于東部而缺乏應有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覺。”這使得城市群之間的層級分行更加明顯和突出,而且日益固化。
當然,各個城市群也有著各自的優勢所在。以濟南和青島為雙中心的山東半島城市群有著較好的區位優勢、資源條件、產業基礎、交通網絡和城鎮體系,所以無論是就規模、經濟實力,還是影響力而言,山東半島城市群都已步入了大型城市群的行列。同時,山東半島城市群也存在著核心城市實力不足、腹地相對狹小、港口競爭激烈和資源環境壓力大等問題。
近幾年來,隨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及青島西海岸新區獲批為第九個國家級新區,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空間結構、產業布局、企業集聚和整體競爭力都得到了優化和提升。
城市群是未來主導性的空間載體
單個城市的承載力有限,人口的過度集聚、資源的過度開發、空間的極致利用和產業的無序布局,使得城市面臨著霧霾、水污染、交通擁堵等嚴重的“城市病”,而城市群的建設恰恰被認為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所以,城市群被看做是未來我國主導性的空間載體。
與此同時,伴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加速推進,建設城市群也被認為是推動城鎮化進程的一條主路。因為其不僅可以實現城市與城鎮間的協調發展,實現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互動和融合,還可以通過對人口的分流和產業的轉移,減輕大城市的承載壓力,更重要的是通過對中西部城市群的培育,可以平衡區域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打造下一個“中三角”和“西三角”。
所以,去年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就提出,以城市群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完全符合全球化背景下的城鎮化一般規律,符合我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基本特征。
但是,“與西方城市群主要是城市地理與經濟自然演化的結果不同,我國城市群規劃與建設的主要動力是人工的規劃、設計和推動,因而,其中必然要更多地加入歷史趨勢、時代特征和當下訴求等‘時間性因素,或者說,很多緊迫性、當下性的需要和愿望很容易混入并主宰我國的都市化進程?!边@也造成了我國多數城市群只是空間分布上相對集中的“一群城市”,還存在著普遍的重形態建設、輕實質發展等問題。
《中國城市群發展報告2014》也顯示,目前我國城市群還存在著合理的城市層級和分工體系尚未形成,以及較為嚴重的“簡單均衡”或“一城獨大”現象。
2015年1月26日,世界銀行發布的《變化中的東亞城市區:十年空間增長測量》報告指出,珠三角(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已在2010年超越著名的東京都市圈成為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世界第一大城市圈。但業界普遍認為,相比于東京都市圈、紐約都市圈等發達國家城市圈的發展質量,珠三角城市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該報告還指出,城市管理碎片化是中國迅速城市化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雖然中國在大力推進城鎮化,但行政區劃體制改革卻沒有跟上速度,由此帶來了各種邊界問題。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主要障礙就是行政區劃的分割,在規則體系共建和市場監管共治方面的能力都需要提升。
所以,不只是珠三角和長三角,就整個我國城市群的發展而言,我們都還處在一個發展的起步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