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涵
通向海洋強國的道路,并非坦途,很重要的是,我們該以怎樣的國際思維和視角學習與發展,走出一條可持續的發展路徑與模式。
從新世紀第二個10年開始的中國藍色暢想,如今已進行了4年有余,從最早2011年1月起始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戰略,到隨后遍及各沿海區域的差異化戰略,21世紀旨在面向海洋的中國,正愈加堅定地向著這一目標邁進。
僅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核心城市青島為例,通過近幾年的加速推進,這個雄心勃勃的海洋科研和產業大市,在2014年取得不俗的佳績,突出創新驅動和產業支撐等,實施藍色跨越三年行動計劃,積極打造14個海洋特色產業園,滾動推進140個、總投資1300億元的海洋經濟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全市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751.1億元,同比增長13.1%,海洋生產總值占GDP的比重突破20%。由此,青島也被國家納入“一帶一路”戰略規劃,并確定為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城市,以及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城市。
2015年,青島再發力的方向是堅持藍色高端新興導向,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在這方面,重點是加快海洋特色產業園建設,推進100家重點企業發展,壯大海工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水綜合利用等產業規模。而具體動作是,推動中船重工海工裝備研究院等項目建設,建設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組建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等。
在加快“一谷兩區”創新能力建設方面,如西海岸新區將突出實施新區建設發展3年行動方案,藍色硅谷核心區將推動海洋國家實驗室科研平臺建設,加快國家深?;毓芾碇行摹⑸綎|大學青島校區等項目建設,提高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培育能力。而紅島經濟區將加快建設研發資源集聚區,如壯大軟件信息、高端智能制造、藍色生物醫藥、海工裝備研發、新材料等主導產業規模,打造科技人文生態新城。
還有就是開放體制機制的創新。加快區域性電子口岸平臺建設,推動青島自由貿易港區的申建工作,支持出口加工區向綜合保稅區轉型。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推進東亞海洋合作平臺建設。
可以猜想,在當下甚至今后一個很長時期,尤其在沿海區域競爭愈加激烈的大背景之下,青島著眼國際化目標的藍色行走,會愈加堅實,也會帶給人們更多驚喜。但不能不說的是,通向海洋強國的道路,并非是條坦途,期間不僅會遇到各種風浪的問題,很重要的是我們該以怎樣的國際思維和視角學習與發展,走出一條可持續的發展路徑與模式。
就全國發展現狀來看,雖說整體上在海洋經濟領域取得較快發展,但數字的背后也有諸多系列問題,如海洋產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特別是在新興產業尚未形成規模和優勢的過程中,傳統產業依然處于粗放型的發展階段,而且像有媒體報道的,浙江、福建等地一些海域環境被污染和惡化的趨勢令人擔憂,當然還有諸如海洋資源開發體制不完善,缺乏區域協調和高端規劃,以及整體上的用海矛盾、海洋勘察程度低等問題。
對此則更有必要對標國際先進海洋強國好的理念與實踐,尤其在起步過程中,理應植入“海洋循環經濟”理念并付諸實施。用專家和學者的觀念予以概括,就是在遵循海洋生態學規律基礎上,把海洋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海洋生態之中,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以海洋資源高效利用為核心,以期實現海洋經濟的“資源一產品一廢棄物一再生資源”的增長模式,以最小的海洋資源消耗和成本,獲取盡可能大的海洋經濟和環境效益。
從曾經單純著眼陸地,到開始有意識地抬頭瞭望遼闊的海洋,承載著中國夢的藍色使命,無疑體現了國人的開放思維與胸懷,但實現夢想卻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努力,尤其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點上,在轉型和急需提升中國制造含金量的大前提和大趨勢之下,包括青島在內的所有沿海區域,更需要有一種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精心謀劃并扎實奮進。